“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2021-11-22 11:46殷佳琪
现代英语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大学

殷佳琪

(绵阳城市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英语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同时指出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英语教学应在教师“课程思政”输入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输出我国的优秀成果、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形势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与世界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间思想观念的碰撞加剧,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给予新时代大学生更多渠道了解各国间的差异、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然而,在了解世界先进技术、优秀文化的同时,一些价值观扭曲、极具诱导性的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学生很容易受其影响,出现崇洋媚外等现象,阻碍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应自然合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在学好英语及英语国家思想文化的同时善于思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育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称:“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课程思政”的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也随之融入,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高等院校来说,在做好思政教育的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还需要培养大学生输出的能力,让世界人民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引起世界与中华文化内涵的共鸣。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现状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仍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教师认为英语课堂很难实现思政,在备课时没有挖掘教材中隐性思政内容,无法实现教材中的隐性目标,无法将人生观、价值观很好地融于语言板块之中;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将思政内容与课本知识自然结合,导致课程思政生硬且枯燥,失去了课程思政原本的意义。

其次,很多高校认为大学英语课堂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没有认识到课堂活动是一种对人的全面教育,将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试过级率紧密联系,将四、六级考试过级率作为衡量大学英语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传授答题技巧、培养学生应试能力,造成了学习内容的单一,只注重“教”而忽视了“育”,使大学生失去了对英语课堂的憧憬与兴趣。

最后,教材中思政元素的缺失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部分大学英语教材缺乏中国故事的融入,教材中的内容更加注重西方文化与语言知识的输入,更多介绍西方的人文历史与价值观,然而大部分学生思辨能力差,不能理性客观地对比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和优劣。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从中更加深刻地认识本国文化与制度的优越性;同时,教师自身缺乏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中国故事了解薄弱。这种片面的单项文化输入导致课堂中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内容知之甚少,出现文化交流严重不对等现象,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亟待提高。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主动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课堂中自然地将思政内容与课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以新视野《大学英语1》第五单元“Winning is not Everything”为例,文章 “Cliff Young, an unlikely hero”讲述克利夫杨,一位不起眼的农民,参加悉尼马拉松并最终拿到了冠军的传奇故事,以此内容为依托,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运动健儿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入体育精神继而融入中国精、时代精神,“润物细无声”地将团结、勇敢以及坚毅等中国精神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做好语言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深入发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内容与时事政治自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学生会有意识地加深对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理解,坚定为国家发展奋斗的决心。

其次,面对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保持思想觉悟的先进性,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言传身教,做好我国优秀传统、特色文化的输入。教师自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可以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才能通过课堂将思想、文化、情感等内容给予循序渐进的熏陶与传授,让学生对我国深厚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增强自豪感,主动地向西方讲出中国文化。

再次,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要优化与创新。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学情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无论是“教”还是“育”,都要遵循这一原则。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新形势下,想要实现“课程思政”,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学英语课程需要精心设计。第一,在课堂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法,在“课程思政”建设与解决文化“失语”现象的问题上,教师可以采用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实现教学理念与目标,基于此教学法,文教授表示可以通过三种手段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政目标:(1)认真选择产出任务的话题,话题可以包括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有助于培养学生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在每个单元教学开始前,布置产出任务,在各个环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吸收,将语言教学活动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并在最后产出环节加以运用,最终达到育人的目标。(2)教师备课时选择为产出任务提供帮助的输入材料,即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建立正确价值观的积极向上的语言材料,也包括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国内外时政热点话题的材料供学生学习。(3)教学活动开展形式要灵活巧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敬业意识以及诚信意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辨精神,为最后的产出任务做好准备。第二,擅于利用线上资源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并拓宽国际视野,比如涉及环境主题的课文时,课下可以给学生布置线上自主学习作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环保工作,树立起环保意识,深课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观念,教师应针对中国元素缺失的现象适当加入或显性或隐性的与我国传统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发展等相关内容,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人格、思想、品德方面协调发展。

最后,“课程思政”建设时要注意把握尺度。在“课程思政”的氛围下,教材与教师都在强调英语课堂的思政、育人目标,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却对过于“过时”的东西排斥。所以,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改革尺度一定要做到精准,否则会影响“课程思政”整体的引导效果。所以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与传统文化输入时应重点把握好尺度,多思考、多反思,紧跟时代,放宽眼界。

(二)优化教学过程评价机制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评价是评定教学是否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的有效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可以从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与组内互评三个层面来进行学习反思。个人评价时,教师需为学生提供一份评价量表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自评可以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实时监控学习程度并及时进行反思与调整。教师评价可以从学生的产出任务方面进行评价,第一可以评价学生的语言技能掌握的程度,给予针对性帮助;第二可以评价学生对于思政内容、价值观及德育教育的领悟,从这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足及时改进。组内互评同样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并激发组内良性竞争,实现大学英语学习与课程思政目标高效融合。对教师来说,合理的教学评价与其发展和能力提升关系密切。教学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教学本身,第二是对思政元素的融合。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同行评价与学生教评,教师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同时学校层面应对教师的课程设计与课堂实施分别从是否加入思政元素与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两方面进行考核,使其能主动思考、积极将思政育人内容加入教学中,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

五、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交换、平等交际的基础,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英语不再是任务,而是正确认识中西方语言差异,吸收西方文化内涵,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平等交际、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途径。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提升自身文化底蕴、拓宽学生视野、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