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健
(广东省徐闻县城北乡中心小学 广东 湛江 524100)
2001年新课程改革标准颁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新课改来看,德育教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使德育教育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用,小学教师应当认识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德育教育,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1 学生缺乏德育意识。在所观察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学生进入学校后,会出现不合群、不能快速融入集体生活、缺乏时间规划、自理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学生在上课学习时,不能够有效地跟着教师的进度走,缺乏记重点笔记、记关键词、在书本上圈圈点点画画的学习习惯。在自习课上学生存在缺乏学习的计划性,没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缺乏有效的学习动机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作业完成不及时或质量不高。
1.2 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然而在一些课堂教学推行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小组发言等自主性合作式的学习时,也很容易发现在这种学习情境下,教师没有协调好教師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同时也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导致学生并没有真正把握学习的重难点,存在学习困难大、学习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下: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讨论交流等活动,却没有进行课堂总结,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零散、不够系统,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
1.3 教师忽略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小学阶段,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习惯于从课堂中、从教师那里被动学习,没有养成较强的自主探究、独立学习的习惯。因此,他们的德育教育能力也就不够突出。而且,许多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只为了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却没有注意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过分强调学习策略的有效性。
寄宿制是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中的一项制度安排,农村寄宿生离开家中的父母,转而进入学校中进行独立的生活、独立的学习。他们年龄还小,不够成熟,因此缺乏时间管理意识,未养成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未掌握稳定而有特色的学习策略以及多种有效的复习策略。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并为学生创造德育教育的条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2.1 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德育教育作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当中的重要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育教育要求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不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全盘接受为主,而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辅助指导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年龄尚小,自制能力不强,没有明确清晰的学习意识,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缺乏合理的时间安排,同时也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他们是被老师关心着的。
2.2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品质。大多数的学生具有以下的特点:学生不懂得在上课的时候认真记笔记、记重点词语,不懂在书上圈圈画画写写;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处理课后复习与课后作业之间的关系,仅仅在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没有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有的学生存在在自习中不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在作业很多的情况下不知如何合理安排以提高学习效率,在作业少的情况下又无所事事;还有部分同学缺乏问题意识,他们对知识全盘接受,却很少质疑,对自己是否真正理解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2.3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具有支配、控制权利的条件下,主动学习、寻求发展的活动。”小学生常用的德育教育方式有自学、讨论、实验、操作、实践、评价等。通过德育教育,学生不仅仅能掌握关于为人的方法策略,更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也会有一定的规划,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任务,同时学生对自己也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于德育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学者们关于德育教育的不同见解,无疑对我们来说是一笔珍贵的教学资源。本文是关于德育教育的一些看法,由于个人理论知识还比较匮乏,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将德育教育模式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以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一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