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均洪 杨东
【摘要】 英汉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做好成语翻译尤为重要。成语中文化意象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直译法、意译法、借用法等,有利于了解英汉语言差异,同时也将其负载的文化寓意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关键词】 英汉习语;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3-0117-04
典故性成语即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民间传说的一类成语。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会被淘汰,一些优秀的东西会被流传下来,这就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典故。因不仅包含浓郁的民族色彩,广为民间使用,而且又有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哲理,故而广泛流传。
文化意象,实际上是一种经过时间积淀形成的文化符号,凝聚着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对文化意象进行译介,针对此种译介,一方面要呈现客观存在的物象,另一方面还要将其中蕴含的文化寓意进行传递。[1]
各语言都承载着自己民族文化特点,包含着各种文化信息,由于受到生活环境、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2]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且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 。[3]
一、英汉成语中文化意象来源
(一)源于生活环境
“夏天(summer)”这个词来说,由于两国气候不同,因此在两国习语使用中也有所不同。
中国夏天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高达30摄氏度,汉语中的“夏”总是给人一种烈日炎炎、酷暑的感觉。有许多描述夏天炎热的习语,如“骄阳似火”“烈日中天”“夏日炎炎”等。
英国的夏天温暖宜人,气候舒适,平均气温只有20摄氏度。一般来说,夏天是英国旅游的绝佳时节,夏季日间长,活动时间长,再加上温度适中,天气清爽,人们也就倍感充沛。因此,英国的夏天常与“温和”“美好”等意象联系。莎士比亚就曾把诗里的爱比作“summer’s day”。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除了生活环境对英汉有影响外,生存方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在古黄河流域的中国人世代以农业来维持生计,土地对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可以说没有土地就没有汉民族,因此汉语中与土地、农耕相关的成语比比皆是。如:土生土长、立足之地、英雄无用武之地、挥金如土等。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日程活动与水紧密相关。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水、海洋、鱼、船相关的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勉强糊口)、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风)、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千里之堤毁于蚁穴)、There are so many fish in the sea(天涯何处无芳草)。
(二)源于文化習俗
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在他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4]
龙在中西文化中代表着完全相反的形象。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崇,认为他是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并且把龙用进了成语,如:望子成龙、龙腾虎跃、乘龙快婿等。古代帝王则把衣服绣上龙,称之为“龙袍”,并且称自己为“真龙天子”,民间也有赛龙舟、舞龙狮等活动。但西方人并不喜欢“dragon”一词,认为它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并有一条很长的蛇尾,能从口中喷火的动物。而且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把“dragon”看作是灾难的象征,如圣经中把撒旦比喻成“dragon”。
英国人更青睐百兽之王的狮子,认为它是权力和勇猛的象征,因此英国的别称British Lion,并把狮子作为英国的国徽。在英语中有不少关于狮子的习语,如:描述一个人很有名气、大受欢迎则用great lion,表示人很勇猛时则用fight like a lion,有勇气在有势力的人面前向挑战则用bread the lion in his den,描述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之人使用an ass in a lion’s skin,遇到巨大的障碍时用lion in the way,最大或最好的那一份则用lion’s share等等。然而中国人则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来表示勇猛、凶残与威严,如:虎视眈眈、谈虎色变、放虎归山、如虎添翼、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此外,中西成语的差异也体现在对颜色的喜好上。汉语中,黄色通常被认为土地的颜色,而土地对中国民族来说至关重要。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黄色则代表“胆小、无用”,如: yellow-belly (胆小、怯懦), yellow-dog(可耻的),yellow-covered(廉价的、无用的)。此外,中西方对红色的态度也大不一样,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大吉大利,而西方则认为是不祥之兆。以上的分析都足以说明文化习俗、观念的不同而创造了不同的习语,并在习语中体现着各自的文化内涵。
(三)源于历史文化和文学作品
英汉民族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许多历史典故和事件也体现在了习语里,因此透过习语,可以了解民族的过去和发展历程。拿英国的历史发展来说,可以捕捉到习语形成的踪迹。罗马人曾统治不列颠三个世纪,因此英语深受罗马文化影响,留下了关于罗马事件的习语。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说明人应该顺应变化,“入乡随俗”。还有“Cross the Rubicon”(跨过卢比肯河),比喻采取断然行动。“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经掷下),表明决心已下、义无反顾。又 如 习 语“render to Caesar the things that are Caesar’s”(恺撒的东西应还给恺撒),比喻“凡事各有所归”。在文艺复兴和海上扩张时期,不少古希腊和古罗马典故对英语习语影响很大,如:来自古希腊神话的“as fair as Helen”(美若天仙),“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祸源)等习语使英语词汇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中国历史悠久,产生了不少历史典故,如“卧薪尝胆”“三顾茅庐”“四面楚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此外,文学作品中也产生众多习语。如:one’s pound of flesh就被人们用来指合法但有悖情理要求。此习语来自《威尼斯商人》,在此剧中安东尼奥遭受困难所以向夏洛克借钱,两人立下了契约,如果安东尼奥不能按时将钱还给夏洛克那将割他一磅肉还债。安东尼奥借钱时没想那么多,可是再次遭遇困境的他不得不面对夏洛克无礼的契约。还有paint the lily (给百合花上色,多此一举),出自莎士比亚的《约翰王》第四幕第二场,约翰王以为他的侄子,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亚瑟王子已经被他指使的人杀死了,所以再度加冕,以博取更多臣民的拥戴。两位大臣立即提出异议。萨立斯伯勒伯爵进谏说:“To gild refined gold, to paint the lily, to throw a perfume on the violet, to smooth the ice, or add another hue unto the rainbow……is wasteful and ridiculous excess.(给金子镀上金箔,给百合涂上颜色,给紫罗兰洒香水,把冰磨光滑,给彩虹添颜色,是多此一举的。)”[5]汉语成语“柳暗花明”出自陆游的诗词《游山西村》,“物是人非”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回眸一笑”则写出白居易的《长恨歌》。
(四)源于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是关于神仙或神化英雄人物所记载的一种民间文学,它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6]英语习语的主要三大来源有《圣经》、古希腊罗马故事和莎士比亚戏剧。如:as shy as Daphne (害羞的好像达芙妮,用来表示羞答答的少女),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己所不欲,勿施于人),As a man sow s, 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等。详细说明Pharaoh’s fat cow,出自《旧约-创世纪》(Genesis)第四十一章,法老曾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七只又肥又壮的母牛在芦苇荡中吃草,随后又梦见七只又瘦又丑的母牛从河里出来,吃掉了七只强壮的牛。后来又梦见一颗麦秆上长了七个穗子,饱满又茁壮,但接着又长了干瘪的七个穗子,居然吞掉了七个饱满度穗子。法老于是去派人召见约瑟,约瑟解梦说,发老的两个梦只是一个预兆:埃及将有七个丰收年,随后又会有七个饥荒年,上帝已经暗示给法老了,最终饥荒将遍布全国,法老应为此做好准备。因此人们将“Pharaoh’s fat cow”比喻为吉祥之兆。中国的“牛郎织女”“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开天辟地”等都来源于美好的神话故事,其寓意深刻并广为流传。
二、英汉成语翻译原则与策略
谈起翻译标准,中外翻译家都曾提出各自标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以及费道罗夫提出的“翻译等值”理论,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这些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要点都是要求译文要忠实且准确表达原文的内容。因此在翻译中西方文化时,关键在于彻底了解中英文化,深入挖掘内涵,只有充分了解,才能准确表达其意义。现对英汉成语典故提出五中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英汉习语在许多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的表达等方面常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不谋而合的感觉。[7]直译法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风格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译文的语言常与原文语言表达内容、形式及产生的效果相同。直译法用词简单明了,不仅表达了原义,又使国外读者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在翻译习语时,通常适用于平铺直叙、无深刻含义且为读者易于接受的成语。 如:
①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否极泰来
②tower of ivory:象牙塔,比喻世外桃源
③How can a sparrow understand the ambition of a swan: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④seek truth from facts:实事求是
⑤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假慈悲
⑥be 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
(二)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但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表达内容、形式及产生的效果相同不同。在意译典故时,需要译者熟悉典故,并理解其內涵。如:
①penny wise, dollar fool:因小失大
②Like father, like son: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③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家丑
④every bush and tree looks like an enemy:草木皆兵
⑤talk turkey:打开天窗说亮话
⑥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分析:④句直译为“每棵灌木和树看着都像敌人”,虽能表达其意,但有失文雅,因此可用“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中的“草木皆兵”来表达,既清楚表达原文之意,更传达其内涵。⑥句直译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但汉语中并未有与之对应的谚语和成语,但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产生相同的效果。此外“where…there”句型,谚语中还有类似的表达,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三)借用法
借用法是指通过选用与原文不同的词语或形象来反应原文想要表达整体意义的翻译方法。英汉习语中有一些具有对应关系,在意义和用法上趋于一致,因此就可以选用借用法,使读者更好体会原作之意。
①Achilles’ heel:致命弱点
②drowned rat:落汤鸡
③have a sure card up one’s sleeve:胸有成竹
④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⑤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
⑥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分析:①句中的Achilles’ heel如果直译为“阿基里斯的后脚跟”,那么读者可能会一脸茫然。因为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勇士他刀枪不入,唯有后脚跟(heel)和一般人一样。最后,他的敌人也正是抓住这个弱点,用箭射中了他的脚脖子,导致阿基里斯死亡。因此采用借用方法,更能使中国读者明白。
(四)直译加注法
由于英汉文化差异,英语中某些词在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因此形成语义空缺。英译汉时,需要采取加注法来弥补空缺。直译加注法即直译原文,并附加解释性注释。
①sandwich generation:三明治人(只既要照顾孩子也要照顾父母的人)
②Judas kiss:犹大之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③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④叶公好龙:Lord Ye’s love of dragons (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
⑤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I would like to compare the west Lake to Xishi(an ancient Chinese beauty), charming she looks whether richly made up
分析:⑤句中的“西子”如果采用直译“Xizi”,国外受众可能不理解其含义,因此需要采用加注法,“西子”一词在句中为“西施”,用四大美女之一来形容西湖景色之美。同样加注法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译文,杨家有女初长成:A maiden of the Yangs to womanhood just grown.(Yang Yu-huan was the favorite mistress of Emperor Xuan 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五)直译加意译法
英汉谚语里通常需要表达两种含义,一是本意,二是引申意。如果单纯直译的话,不能完全表达其深刻含义,因此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
①A drowning man will catch a straw:病急乱投医;(直译:溺水抓稻草)
②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直译:搞坏一只狗的名字,然后把它绞死)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 journey of one-thousand-Li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
④强龙难压地头蛇:powerful outsiders can hardly afford to neglect local bullies
⑤不到黄河心不死:refuse to give up hope
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a toad yearn for the flesh of a swan
分析:④句中的“强龙(powerful outsiders)”“地头蛇(local bullies)”均用意译法,生动形象表达两意象;“难压”采用直译法,最终清楚转达原文含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研究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习语典故又是汇集高度智慧,又高度凝练的词语。因此在翻译成语时既要求译者忠实表达原义,又不丧失文化内涵,保持原文韵味;同时要将典故放到属于它的年代去思考,结合特定背景进行翻译。总而言之,翻譯中西方习语时,既要结合文化背景与文化差异,又要选用直译、借用、直译加注等翻译方法,才能使译文传神传意。
参考文献:
[1]章亚兰.功能翻译视角下徽派建筑文化意象的英译方法[J].黑河学院学报,2021,(5):141-143.
[2]秦乐娱.语言文化差异对英语典故性成语汉译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4-105.
[3]伏艳.谈典故性成语的翻译[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12):82-84.
[4]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5]刘伟丽.英美文学作品与习语[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39-40.
[6]徐晓红.英语典故性成语来源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195-196.
[7]杨根培.从跨文化视角看英汉习语之翻译[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2):83-85.
作者简介:
何均洪,男,汉族,四川德阳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杨东,男,汉族,河北保定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