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雪婕 李景平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与现实,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渊源,为探析此二者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参照与实践底气。本文从逻辑、实践及价值三个维度探讨二者之关系,不单单是帮助理解和践行这一命题,更是想让二者牵手耦合,助益文化复兴。
【关键词】 逻辑;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3-0127-02
近年来,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四个讲清楚”:“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傳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很大程度地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自觉。本文将从逻辑、实践及价值三个维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关系,对二者之弘扬与践行尽微薄之力。
一、逻辑维度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与思想源泉
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智慧,其伦理、美德、人生哲学等,无不积淀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取向,无不蕴含着国强民富的目标,无不滋养着爱国诚信的追求,无不集聚着中华民族生产实践的独特视角和高招妙诀。
作为思想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集的正能量密切联系着中华民族之道德风尚、思想情感、风俗习惯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萃取了其先进价值追求,加之以贴合时代的延展,表达了出来。
作为文化底蕴。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文风和表达更是塑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气派”,而它的强践行性更是打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德育伦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等,至今仍具积极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食古不化,更不能作茧自缚,而应立足新的时代条件,对其中适合协调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作出合乎逻辑、合乎实际的阐释,赋予其时代内涵,孕育其新形态。”[3]这就提出了“两创”要求。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守正创新,具备时代风格和现代表现。创新性发展就是结合时代新思想新发展,拓展、补充、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之内涵与形态,“发展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样态”。[4]“两创”实际上是要化蛹为蝶,凝练精华,塑造气质,成为文化自信乃至民族复兴之重要支撑。传统文化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吸收时代精神,推动内涵发展,以其培育和践行创造性地发扬传承、创新性地丰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实践维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深入钻研优秀传统文化能促进核心价值观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存在着“被动灌输”“不接地气”“知行脱节”等不足。理论想要被大众掌握,必然要经历一系列中间转化。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逻辑、内容、奥秘等,能多多促进核心价值观之认同。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样板打破了核心价值观呆板的宣教。传统文化恰如其分地提供了传播方法借鉴——要符合大众的文化习惯与趣味,要挖掘身边可感可触的生动案例,这就鲜活了墙上、书上、电视上的价值观。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之深厚实力在解决我国精神文明不足中优势突出。一方面全球化致使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一些霸权主义国家趁机植入其意识形态,企图从思想高度来钳制他国。另一方面,网络弊端和不良社会思潮的熏染下,文化价值良莠难辨。此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民族特色与精神标识就是我们的铠甲与长剑。
立足文化而发展价值观,这是深化马中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需、是应对国内外多元价值挑战的理性选择。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经之路
习总书记讲:“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5]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强民族风、精神引领力、价值辐射力和情理感染力,还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机制之建立。国家层面,释中国道路,播中国特色,扬中国精神。社会层面,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追求真善美。个人层面,坚持爱国明礼,内于心外于行。可以借助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落地生根,再通过实践促进对传统文化的深化升级。
三、价值维度
(一)二者都饱含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精神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强国之梦”之起点。“富强”是基础。“民主”是诉求。“文明”就是要增强文化软实力,“和谐”是民族追求之愿景,是中国特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造铸“文明之梦”之支点。它们根植传统文化“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之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夯实“幸福之梦”之基础。爱国是公民幸福的心理资源,是身份认同之根本。敬业和诚信是维系社会公序良俗的道义基石。爱国和友善是民众素养的标识,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二者之价值追求高度契合,深刻回答了国家、社会、公民的建设指向。
(二)二者协同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涵丰富。思想意蕴上包括诸多精神。空间分布上包括吴越、齐鲁、秦陇、岭南等地域文化。民族构成上来自各族人民的生产实践。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推进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先进文化是对资本主义、霸权主义文化垄断的有力回击。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起民族情结,塑造文化自信,事关民族复兴伟业,事关现代化强国发展前途,事关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尽管中华民族曾几多沧桑,但和合大势至今未断。推崇二者皆助于民族团结。当我们在面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时,就会立场坚定。
(三)二者协同有利于治国理政,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卓越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建功立业等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思想,不仅为后来人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良好启迪,还提供了治国理政的策略支持。日趋激烈的国家间软实力较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国际话语权,才能进一步回击偏见与误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时代化、大众化的转化,还包蕴了“‘人类意识’、全球视野和整体精神”。对内,能够引导和消解中国发展实践过程中,由于多元文化冲击而带来的理想信念动摇和价值薄弱之困惑;对外,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营造和平环境,推进世界文明。
(四)二者协同有利于促进共生共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者皆是中国智慧,植根于“中国特色”却不止于“中国特色”。传统语义中“天下”与“世界”概念相通。能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和谐高于冲突”“责任先于自由”“群体高于个人”“义务先于权力”,这既不是霸权文化,也不是扩张文化,二者均含蕴着敦厚的人际温度,均协同呼吁全人类友好合作,超越了狭隘的个体视角,建立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对话、合作之基础,体现了中国人对构建世界秩序的自觉,避免无情冷酷的利益淹没人与人之间温暖,进而促进全球合作共赢。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践行,必得经过一条认知——认同——实践的路子,且绕不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今天讲清楚二者的关系,不单单是帮助理解和践行这一命题,更是想让二者牵手耦合,助益文化复兴,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和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美好憧憬略尽绵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2]张新鸿.坚定“三个自信”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J].党史博采(理论),2013,(12):16-1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4]孔繁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运用与路径探析——以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转化为例[J].理论学刊,2018,(06):18-24.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4.
作者简介:
温雪婕,女,汉族,陕西渭南人,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讲师。
李景平,男,汉族,陕西咸阳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