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的层级系统及其综合方法

2021-11-21 19:43覃永恒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概括

摘 要 由现象到本质、规律,须经历多个概括的层级。合理地设置概括的多层级是使思维过程由混沌走向透明、由粗放到精细、准确的手段之一,有利于概括思维在实际中的运用和人工智能语言表达程序的开发。本文立足实例对概括层级系统及其综合方法展开论述,以期对阅读教学有帮助。

关键词 概括;层级系统;综合方法

概括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由現象到本质、规律,须经历多个概括的层级。

我们知道思维过程是思维的操作流程,展示得越清楚越明白,越能为语言精准导航。运用人工智能进行语言表达更依赖于对思维过程的精细、准确而深入地研究,因为人工智能转换成语言符号的运行程序即思维的过程。而一般我们把概括分为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心理学根据概括性的不同水平分为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所谓初级概括是指在感知觉或表象水平上的概括,表现为根据感性的具体经验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征或联系,总结出某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而高级概括,则是指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基础上进行的概括。”[1]据此,可将概括的层级分为初级概括的层级和高级概括的层级,但这样划分不够精细,不能使概括的思维过程得到清楚、精准地展示,不利于对概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研究,也不利于概括思维在实际中的运用。合理地设置概括的多层级是使思维过程由混沌走向透明、由粗放到精细、准确的手段之一。

初级概括的层级和高级概括的层级中包含若干个概括的上下位层级。概括的层级不仅有上下位层级,每个概括的层级还可能有同位层级。

一、概括的上下位层级和同位层级

由种到属,由属到种,存在诸多层级,如猪、牛可归类为“脊椎动物”,进一步归类为“动物”,再进一步归类为“生物”。这样的归类叫做“概念的概括”,即“脊椎动物”是对“猪、牛”的概括,“动物”是对“脊椎动物”的概括,“生物”又是对“动物”的概括。也就是说猪、牛概括为“脊椎动物”,进一步概括为“动物”,再进一步概括为“生物”。

概念的概括就是利用属种概念之间的逆变关系,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使一个外延较小的种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属概念的逻辑方法。例如,在“脊椎动物”这一概念的内涵中,减少“脊椎”这一属性,就使“脊椎动物”变为“动物”这一概念。对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可以连续进行多次概括,因此概念是分层级的。以分层级的概念参与的判断、推理及其语言表达是分层级的,由分层级的概念参与或组成的短语或句子等语言单位也是分层级的。

示例一 由上面分层级的概念参与的句子是分层级的

以上3是对4的概括,2是对3的概括,1是对2的概括。至于概括的结果是否正确,却要经过归纳推理的检验。如由4概括为3,则需要列举所有的“脊椎动物”的例子才能证明“脊椎动物需要水才能生存”这个观点。

示例二 鲁迅《拿来主义》一文中的核心概念“拿来”就分为七个层级,如图一。

“拿来”的概括的上位层级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的行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行为”,即“拿来”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的行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行为”,这种行为又进一步概括本质,归类为上位概念“有思想、有识见、有勇气、自信、自强、自主、自立、自尊、能珍惜、不自私的行为”,再进一步归类、概括为“新人、新文艺的行为”。

怎样拿来?“拿来”具体要“占有,挑选”,怎样“占有,挑选”?具体做法是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再具体一点就是“使用鸦片治病”“存放少量烟枪烟灯到博物馆”“毁掉大量烟枪烟灯”等。

由这七个层级概念组成的句子也分为七个层级。如图二:

从上图还可看出:由“拿来”的上位概念(属概念)参与的句子(概括的第三到第一层级)一般解决“为什么要拿来”的问题,由“拿来”的下位概念(种概念)参与的句子(概括的第七到第五层级)一般解决“怎样拿来”的问题。明确了概念,才有可能清晰有力地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概括的层级有的在文本中有所展示,有的在文本中是留白的,有待读者去思考,如上面的概括的第二层级“我们要有思想,有识见,有勇气,要自信、自强、自主、自立、自尊、能珍惜、不自私”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并未展现。对于未展现的层级,需要进入概括的思维过程去获得。

事物有属和种的上下位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有属与属、种与种的同层级的关系,由同层级的概念参与的判断、推理及其语言表达(句子、语段等)就在同一抽象、概括的层级上,它们是概括的同层级关系。事物有整体到部分的关系,也有整体与整体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同层级的整体与整体、部分与部分在同一的抽象和概括的层级上,也是概括的同层级关系。

人与人、物与物、事与事、现象与现象、人与物等都可以构成概括的同层级。

“苹果、香蕉、梨”是同类事物并列成概括的同层级,“中部、西部、南部”是事物的组成部分并列形成概括的同层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现象与现象并列构成的同层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事件与事件、现象与现象并列构成的同层级。

概括的同层级常常因为因果、条件、转折、递进、选择、并列、条件、假设等逻辑关系而产生。这些关系联系的因素一般是概括的同层级。

示例三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并列关系)

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转折关系)

这不仅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的关爱,而且是她在精神上所需要的一个依托。(递进关系)

我宁肯轰轰烈烈过几年,也不愿平平淡淡过一辈子。(选择关系)

由逻辑关系产生的概括的同层级有时也在文段中留白,需要进入逻辑推理的过程去获得。

例如卢梭的名言:

“①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②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此句名言第①句后省掉了与之形成因果关系的同层级:“(所以,)不可能再造一个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具有个性的。”由此才推导出②。

概括的同层级也常常因为表现技巧而产生。例如:比喻、象征中的本体和喻体、象征体,借物喻人中的物与人,类比、对比、比兴、衬托、铺垫、烘托、抑扬、虚实的双方等,常构成概括的同层级。

示例四 “父爱如山”这个比喻句,概括的层级见图三

“山”与“父爱”在同一层级上,“山的特点”与“父爱的特点”在同一层级上。

示例五 下面两句话是由类比而形成的概括的同层级。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下面三句话构成概括的同层级,①②句对比衬托第③句:

①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②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③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基于表现技巧构成的概括的同层级,有时常常将其中的同层级之一留白,需要进入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去获得。例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这句名言要表达的意思即是它的概括的同层级:“一个没有知识、能力的人难以自立。”抽象、概括出“空袋子难以直立”的同层级就读懂了这句名言。

二、概括的层级系统和综合方法

概括的上下位层级与概括的同层级常常综合运用,达到同一个表达目的,这样就构成了概括的层级系统。

示例一 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中概括的上下位层级与同位层级构成的层级系统如图四。

上图中3、4是2的下位层级,2又是1的下位层级。6、7是5的下位层级。2与5为同位层级,以5来对比突出2;5是次要的,是表达技巧,2是主要的,是表达目的。

概括的层级系统需要经过综合,才能获得概括的思维结果,如对以上概括的层级系统进行综合:丢掉次要部分5以及5的下位层级6、7,保留主要部分的上位层级1和2,层级1和2即概括的思维结果。但1、2层级是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并不陈述事实,也不包含判断推理,不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将层级2置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和“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古仁人之心”,才能概括出作者的思维感情。

有的文本只是由概括的层级系统组成,有的文本除了概括的层级系统,还由判断、推理的思维材料、思维过程、思维结果甚至思维目的组成。如何对概括的层级系统进行综合?

概括的上下层级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从属关系,将下位层级组装成上位层级,方法是:置换与保留;同位层级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主次关系和平等关系,对同位层级进行处理,方法是:舍次、累加与删除重复;不仅如此,还要舍弃下位层级,选取恰适的层级。

下面来看看具体操作方法和示例:

1.由概括的上下位层级之间转换的综合方法——置换与保留

概括的上下位层级的转换需要采用置换和保留的方法。对部分进行分析、归类、抽象的思维结果如何组装到整体的结构中去以完成对整体的概括呢?

方法是置换和保留。经过置换和保留之后,概括的下位层级就可转换成上位层级,同时使用这个方法,也可以由概括的上位层级转换成下位层级。由概括的上位层级置换成下位层级就是具体化的思维过程。

哪些部分置换?哪些部分保留?

(1)置换需要抽象、概括的部分。

需要抽象、概括的部分,是指感性具体或根据实际需要未達到抽象、概括的目的的部分。将整体分解成部分,对需要进行归类、抽象、概括的部分进行归类、抽象、概括然后将归类、抽象、概括的思维结果置换该部分。

(2)保留不需要抽象、概括的部分。

不需要抽象、概括的部分是指根据实际需要达到、接近抽象、概括的目的的部分。

(3)保留结构关系。

结构关系有:概括的上下层级之间的关系(类与属、分析与综合、总与分等)和同层级之间的关系(并列、转折、递进、因果、条件、选择、主谓、支配、判断等)。概括或具体化时结构关系保留。

示例二 对“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将天地织在一起”进行概括,哪些部分是需要进行概括并以概括的思维结果来置换的?哪些是不需要概括,直接保留的?

此句分解成两部分“我的爱心”和“像丝缕那样将天地织在一起”,因为“我的爱心”已达到抽象、概括的目的,所以“我的爱心”不需要置换,需要置换的是“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将之抽象为“细、柔、绵长、博大”的特点。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细、柔、绵长、博大

“我的爱心”与“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是主谓关系,综合后的思维结果也保留这种主谓关系,即:

我的爱心细、柔、绵长、博大。

示例三 概括《观书有感》中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一步,翻译: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第二步,把翻译的句子进行置换:变设问句的一问一答为一个陈述句——“池塘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流来。”

第三步,抽象、综合。根据诗题“观书有感”和写作背景,将“池塘”抽象为“人”,“清澈”抽象为“心智、才能开豁敏锐,心灵澄明”,“源头活水”抽象为“新的知识、新的积累、新的思想(读书)”,“流来”抽象为“补充、获取”,然后以抽象的结果置换形象的表达。

上表中不能置换的是抽象词语“不断”和表示判断关系、因果关系甚至条件关系的词语“是因为有”。通过抽象、综合可知“池塘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流来”的含义是“人心智、才能开豁敏锐,人心灵澄明是因为有新的知识、新的积累不断获取、补充。”

再进一步用同义句置换,使表达更流畅。“一个人要做到心智、才能开豁敏锐,心灵澄明,就需要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思想,不断有新的积累。”

2.概括的同层级之间的综合方法——保主舍次、累加与删除重复

概括的同层级之间有的没有主次之分,有的有主次之分。综合时要区别对待这两种情况。不存在主次关系的,删除重复后直接累加或归类;如果存在主次关系,则先保主舍次,然后对同层级的主要因素进行累加或归类。

怎样知道各类事情以及事情的各要素之间是否存在主次关系?如何判定?怎样分清主次?

表面看,决定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也许是随意的,不需要解释的理由。但从深层次来分析,任何主要和次要的标准划分实质上都是由一些更深层次的客观法则在背后决定的。

对主要和次要的划分涉及到许多因素,它既可能是个人、团体的需求目的,也可能是事物本身的内在等级排序等。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是纷繁复杂的,我们可以先从文章阅读中理出主次,再进一步向现实生活中拓展。一篇文章是由主要材料、次要材料以及对材料起结构作用的相关语句组成的。

怎样辨明文章中的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

一是根据逻辑关系来确定。概括的同层级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有:并列、转折、递进、因果、条件、选择、主谓、支配等。这些关系所联结的部分在逻辑上有的存在主次之分,有的没有。

二是根据整体的属性、功能和整体结构关系确定。“整体的属性和功能是由部分的属性和功能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决定的。”[2]整体的属性、功能与其组成部分的关系、整体内部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建构了整体的结构。部分的属性和功能是由它所处的整体的属性、功能和它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决定的。也就是说,整体中的部分的属性与功能是由该部分脱离整体后独立所具有的属性和功能受到它所处的整体的制约以及它与整体中其他部分的关系决定的。认识部分必须认识它所处的整体和它与其他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的主次关系,由整体的属性、功能和整体结构决定。文本的属性和功能就是文本的写作目的或主旨,所以,对于一个文本来说,概括的同层级之间孰主孰次需要根据文本的写作目的或主旨以及整个文本的结构关系来确定。

保主舍次、累加和删除重复是指对概括的同位层级进行综合的方法。概括的上下层级是从属关系,不存在主次关系。概括的同层级经过累加、舍次之后再归类、综合就上升到了概括的上一层级了。

保主舍次与累加可以在置换之前,也可以在置换之后。

示例三 下面是《诗经》中著名的《关雎》,请概括这首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运用比兴的手法。比兴部分为次要部分,所歌咏之事、之情为主要部分。先要保主舍次才能综合概括。保主舍次之后得到: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舍掉次要的再综合就能轻装上阵。分解成部分对部分进行综合、概括:删去重复内容,累加并归类。

综合上面对分解的每部分概括得出的思维结果,就得到对这首诗的概括的思维结果。《关雎》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表现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示例四 请找出能概括下面文段的关键句。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②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③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①②句是转折句,①句是次要的,概括时舍弃。②③句之间是正反并列阐述同一个观点,丢掉反面表达第②句,留下第③句即可,因此能概括文段的关键句是第③句。

3.舍棄下位层级和选取恰适的层级

对于运用概括的多个上下位层级表达相同意思的句子、文段,一般舍弃下位层级,保留上位层级就达到了概括的目的。

示例五 蔚蓝的天空,火红的彩霞,雪白的大地,苍绿的山林,炊烟袅袅的小山村,山坡上蠕动的牛羊群,江山秀丽多娇。

舍弃下位层级,保留上位层级“江山秀丽多娇”就完成了对这句话的综合、概括。

示例六 是不是比赛遇到了障碍?刮大风啦?下大雨啦?还是谁下了停止比赛的命令啦?

此句概括为:可能是比赛遇到了障碍。

在概括化和具体化、形象化和抽象化的诸多层级中,到底运用哪一层级的表达?到底概括到哪一层级,具体到哪一层级,这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并不是越概括越好、越具体越好,或者越形象越好、越抽象越好。

太过具体可能繁琐而又不没必要,而过度概括可能表达不到位而会使理解发生困难。如将“一个两岁的孩子独自跑到广场上去了”中的“两岁的孩子”归类为“孩子”,再归类为“人”“生物”,如果使用这些层级的概念,那么概括出来的思维结果“孩子独自跑到广场上去了”就会让人产生疑问,“人独自跑到广场上去了”就更不明确,“生物独自跑到广场上去了”就更让人费解了。

将“两岁的孩子”归类为“孩子”,根据这个句子情境,不能区分“两岁的孩子”和其他年龄的孩子的特点,也就是没有能够抽象出“两岁的孩子”的本质特点。与“一个两岁的孩子”同层级的概括的层级有“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等等,根据情境,归类的角度是“是否具有独自行动能力”“是否需要看护”,因此,将“两岁的孩子”概括为“不具有独自行动能力的孩子”“需要看护的孩子”。根据情境“一个两岁的孩子独自跑到广场上去了”中“独自跑到广场上去了”的实质是“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看护”。因此“一个两岁的孩子独自跑到广场上去了”综合、概括为“不具有独自行动能力的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看护”,这就是事件的本质。

例如对《岳楼楼记》进行概括,下面的两个层级中,选取哪一个呢?

层级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吾谁与归?

层级2——予尝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没有像古仁人和滕子京那样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虽然概括的层级1比层级2更具有概括性,但是层级1不能直接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选择层级2。对层级2进行句式改写和归类概括,得到《岳阳楼记》的主旨。表现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警策自己,勉励友人。

————————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我的心理学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00-101.

[2]覃永恒.从思维结构到批判性思维[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92.

[作者通联:湖南长沙铁路第一中学]

《指南》概括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等4个方面的主题内容,并具体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38个“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要点,为课程教材建设提供基本依据。

《指南》根据各学段特点提出要求。小学阶段重点呈现党的领袖故事、英雄事迹、重要事件、重大成就等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的感情。初中阶段重点介绍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理論成果和建设成就,引导学生夯实拥护党的领导的信念根基。高中阶段重点解析党的先进性、革命性、人民性,帮助学生形成拥护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系统介绍党的领导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体制机制,阐释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教导学生践行拥护党的领导的使命担当。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3日

猜你喜欢
概括
让数学思想方法浸润课堂
为孩子种下一棵“言语”之树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如何培养学生整体观察的习惯
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堂小结
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抽丝剥茧丝丝入扣
现代文阅读中筛选和概括错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