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语文课改不断推进,先课标修订,次教材统编,最后自然落脚于教学。其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既是最大亮点,也是最大难点。“任务群”不仅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是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而且也是语文教学主要的课堂形态。“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怎样按照任务群组织教学,对于习惯于单篇课文教学的一线语文教师,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新课题。大家迫切需要更新理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需要可参照、可操作的实践模型的引领。为此,我们推出本栏目,想一线教师所想,急一线教师所急,期望能帮助大家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经验走向科学、从模仿走向创造。每期专栏文章,分五大板块:
【任务群解读】 含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这个单元的核心学习目标,即所谓“大概念”
【单元整体设计】 含总体规划及具体课时安排
【重难点突破·教学现场】 重难点突破,课堂教学实录
【专家视点】 整体点评,点评重点包括任务设计的创意性、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学习项目的整合性、内容选择的合宜性、方法运用的适切性、资源引入的精当性等。
主持人简介:胡根林,博士,上海市浦东新区语文教研员,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名师基地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教育部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上海市基础教育课题评审专家库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多项,发表专业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语文出版社,2013)、《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语文教育四十年变革与典范人物》(与陈军等合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21),主编《高中语文质量目标研究》(漓江出版社,2013)等。
【任务群解读】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青春激扬”,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按课标要求,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关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该任务群的主要学习内容有: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其主要的学习方式为:
1.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2.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关心当代文学生活。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观察记录表、等级量表等自评互评的工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本单元共设置了3课,每课的篇目数量不同,共有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都是对青春的吟唱。其中《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毛泽东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代表作,表达“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红烛》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的序诗,赞美了红烛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峨日朵雪峰之侧》创作于1962年,诗人昌耀受到时代、社会等因素影响创作了这首蕴含谦卑而强劲生命力量的诗作。《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热情赞颂了象征欢乐、光明、美丽的云雀。《百合花》写战争年代一名青年战士的牺牲;《哦,香雪》写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本單元的课文所表现的不同青春情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学习落脚点是学生对当下青春文化的理解,对自己青春人生的认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人生理想的确立。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本单元我们确立的语文大概念是形象和意象,主要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其一,引导高中学生对“文学性”的重视。文学性是既定作品之为文学作品的自有特性。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不同学者曾先后从形式主义、功用主义、结构主义、文学本体论等角度对文学性下过定义,这些定义表述的重点虽有不同,但都认可形象性和形象思维,认为文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它有别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与哲理性的“逻辑思维和推论严谨”、史学性的“真实性”等特征相对立。也就是说,形象性及形象思维是文学之为文学的主要特性,体现在小说中,主要为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于诗歌中,则主要为意象的创造与组合。
其二,体现本单元课文的共有特点。本单元课文由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构成。其中,《沁园春·长沙》是词,意象众多,形象鲜明;四首新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都有核心意象,都集中笔力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虽写法和风格不同,但都是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表达。因此,从形象和意象入手,切中了各篇课文的阅读重点,有助于打开学生文学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其三,基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各单元的比较分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有五个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单元。除本单元外,还有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和第七单元“自然与情怀”,以及必修下册的第二单元“悲剧的力量”和第六单元“环境与命运”。从语文大概念上看,有的单元“大概念”显豁,往往通过后面的写作知识和写作任务加以直接明确,如“自然与情怀”单元为“情境交融”,“环境与命运”单元为“叙事要引人入胜”;也有的单元“大概念”隐晦,需要挖掘,如“生命的诗意”“悲剧的力量”两个单元。本单元以“形象与意象”为大概念,不仅避免了与其他单元的重复或冲突,而且顾及到了单元之间的联系和互补。
“形象与意象”这个大概念落脚于本单元的文学作品阅读和新诗写作之中,其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是:文学阅读——感知和欣赏文学形象与意象,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把握作品表达的情感;文学写作——与青春进行对话,创作新诗,借助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语言表现力。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1.分析教材与学情,筛选语文“大概念”
(1)教材分析:①本单元人文主题为“青春激扬”,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都是对青春的吟唱,学习本单元,激发青春的激情,理解青春的价值,追寻理想,拥抱未来。②学习本单元,结合自己的体验,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把握小说叙事与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与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获得审美体验;③尝试新诗写作。
(2)学情分析:①生活经验:学生进入青春期,有青春的激情和生命的体验,但体验不丰富、不深刻。②语文经验:有诗歌和小说的阅读经验,但缺少对文学形象深入体验和理解,鉴赏能力较弱,缺少新诗的写作经验。
(3)单元大概念:①学习人文主题——对话青春,吟唱青春(回应教材分析①);②学习形象与意象——感知文学形象和意象,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把握作品表达的感情(阅读,回应教材问题②);③学习形象与意象——初步尝试用意象传递丰富的感情(写新诗,回应教材问题③)。
2.围绕大概念,提取学习元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结合自己的经验,精读《沁园春·長沙》《百合花》,自读本单元的其他四首诗歌和一篇小说。诗歌阅读从意象及意象组合入手,感受诗歌形象的魅力,体会其意蕴和情感之丰富;小说从人物形象入手,从情节、环境、叙事等角度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的主题表达。在文学作品阅读的审美感受中,不断丰富对青春的理解和体验。
(2)借助摘录、评点、朗读和讨论交流等方法,进行文学形象细读,初步掌握文学形象的知识,形成文学阅读的经验。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与青春进行对话,创作诗歌,借助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学校要举办高一年级“喜迎国庆,歌唱青春”为主题的展演活动,你作为班级此项活动的负责人,参与主持、策划和文稿撰写等工作。
子任务1:写一份推荐书(产品),向学校推荐一首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作为朗读的脚本,或一篇小说“精彩片段”作为课本剧的脚本(情景),并从语言、形象、情感等角度详细阐释该作品作为学校候选作品的理由(标准),争取得到老师和同学(对象)们的认同(目标)。(回应单元目标(1))
子任务2:为遴选出的参演的诗歌或小说,制作“朗读脚本”(产品)或剧本,提供给学校候选(情景),尽最大努力满足班级在学校展演中获奖的愿望(目标)。(回应单元目标(2))
子任务3:策划“我们的青春宣言” 班级诗集展览活动(情景),联系自己当下的生活,通过与不同时代的“青春宣言”对话,展望未来,写一首表达自己的“青春宣言”的诗(产品),能借助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标准),编辑成班级《我的青春宣言》诗歌集(目标)。(回应单元目标(3))
4.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
(1)单元引读课:鼓动青春激情,了解学习任务(1课时)
创设单元学习任务情境:亲爱的同学,金秋九月,我们在美丽的新校园相遇,你们开启了人生的青春之旅,也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学习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青春的你将与“青春”的美文不期而遇。你将和意气奔放的伟人激扬文字,还会与赤诚奉献的民主战士创造光明;你能嗅到“百合花”的馨香,还将感受“香雪们”的纯真和质朴。完成本单元学习,风华正茂的你将重新审视青春的价值,反思过往,把握当下,用你喜欢的方式,点燃青春,放飞梦想,在你人生的黄金时段,留下 青春的诗篇。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切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明确提出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重要要求,为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待、对青年成长的深切关怀,是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是矢志奋斗的青春宣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稿,讨论新时代需要怎样的青年,以加深对青春精神的理解,为学习本单元做准备。
步骤1:阅读《讲话稿》,思考时代需要怎样的青年。
步骤2:小组讨论,新时代需要怎样的青春精神。
步骤3:仿照塞缪尔·厄尔曼《青春》,仿写诗歌。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
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
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塞缪尔·厄尔曼《青春》节选
青春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春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其情感动因都离不开时代氛围、文化背景及社会活动的影响。要想全面理解作品,必须全面理解其人及其所处的时代。本单元的诗歌和小说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寄予作者对时代的严峻思考,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为学生全面把握作品情感和内涵奠定基础。
步骤 1:学生翻阅本单元课文,抄录每一篇作品的时间标记。
步骤 2:查阅相关资料,梳理每篇课文的时代背景。
步骤 3:查阅资料,填写学生自主填写学习任务单 1(创作年龄,创作原因,作品表现的心境)。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经常会借助一些艺术手法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帮助情感的抒发。对这些艺术技巧的把握是我们鉴赏文学作品,获得审美体验的钥匙。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鉴赏基础,但是缺乏系统的鉴赏训练,鉴赏能力较弱。学习本单元提示,了解本单元学习重点,了解每篇作品的艺术特点,深入文本,感受作品魅力,获得审美体验。
步骤1:对照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细化学习内容,圈划学习任务中的关键词。
步骤2:回顾之前印象深刻的诗歌或小说篇目,思考本单元的主要学习方法,小组内分享。
步骤3:以小组为单位,至少提出三条诗歌或小说阅读的学习建议。
(2)单元突破课:单篇精读,在不同文体中理解青春(4 课时)
《沁园春·长沙》精读课教学活动设计(两课时)
情境与任务: 毛泽东用他的思想,他的事业,他的诗词,营构了一个独特的世界,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也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过去、现在、将来的人们都想探究这个世界,都有必要认识这个世界。而打开这个世界奥秘的窗口,其中之一就是毛泽东的诗词。
《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那时毛泽东32岁。这一年2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季节已进入深秋,面对湘江上的秋景,又联系当时的革命形势,他提笔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这首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词作,写于1925年的深秋,而我们的同学们,大家也刚刚迈入青年的门槛,开学的9月也正是金秋季节,那就让我们跨越百年,以青春的激情,和青年毛泽东来一次青春对话。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了解不同朗诵符号的作用,初步学会标注这首词。
步骤 1:读课文,注意断句,整体感知这首词的情感。
步骤 2:了解不同朗诵符号的特点,听录音示范,并在课本上加以标注。
朗诵符号的具体作用
步骤 3:结合时代背景,小组交流词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并做批注。
步骤 4:小组之间分享,老师点评、总结。
步骤5:分组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出作者情感变化。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分。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诗人在描摹景物时注入了个人情感,这样的取自大自然,借以寄托作者情思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这一节课,我们在这首词中圈划意象,深入体会作者情感,探索诗词的意境。
步骤 1:学生圈划出上阕中的意象,想象并描述各部分画面。
步骤2:尝试对本首词的意象特征进行总结,小组交流发言。
步骤3:细读课文,品味本词中意象前精彩的修饰语,说说其作用。
步骤4: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发言,思考这首词的意象及意象群所传递出什么样的境界?
步骤 5:再读词,细细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诗人阔大的胸襟和气魄。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诗歌的语言往往十分精练传神,体会这首词炼字、炼词的表达效果。
步骤1:找出至少三处你印象深刻的炼字选词,小组分享交流其表达效果。
步骤2:结合示例,从炼字的角度,写一则诗歌短评。
步骤3:学生分享,老师点评、总结。
学习活动四
情境与任务:《沁园春·长沙》豪壮、博大、具有崇高美的特点体现在写景视野的开阔豪气,也体现在个体和群体形象的塑造上,准确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及青年群像特点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情感。
步骤 1:讨论诗词中的青年革命者群像特点。
步骤2:小组交流这首词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步骤 3:反复吟诵这首词,完善自己 “朗读脚本”。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步骤4:说说本词抒情主人公的特点,感受作者情感,读出自己的青春激情。
《百合花》精读课教学活动设计(两课时)
预习:利用网络和相关资料查找小说创作背景,了解在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小说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情境与任务:《百合花》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但它没有正面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而是选择了一个中秋佳节发生在前沿包扎所的故事,表现了一个出身于农村的通讯员与两位女性(“我”和新媳妇)在严酷战争环境下的情感关系,体现了作者对战争和人性的独特诠释。聚焦于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仔细体会小说选材上的讲究和构思上的精巧,以及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学校文学社举办“触动心灵——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评选”活动。以小说的人物作为对象,写一则推荐词,要求: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符合人物特征。
步骤1:结合课文阅读,独立完成推荐词
步骤2:组内交流,推荐词班级分享。
提示表格: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在小说阅读过程中,大家有疑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如何理解小说的主题?
步骤1:讨论:你认为哪一个人物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有一位同学对“百合花”的标题有疑问,他认为“百合花”的意象和战争的残酷意境不符,所以要换掉“百合花”。你赞同他的观点吗?如果由你来拟定这篇小说的题目,你会拟定什么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这篇小说是战争小说写法上的突破,不以情节取胜,这种散文化、抒情化的写法对后来的小说写作产生不小的影响,请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尝试进行点评。
步骤 1:以《脂砚斋点评石头记》部分章节为例,介绍赏析式小说评点方式中的旁批、圈点、总评等方式,初步分析、点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结合文本中的语言及相关细节,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理解。
步骤 2:阅读茅盾的《小说家谈小说》,学习总评的点评方式,选择表格中的相关特点进行专题点评。
步骤 3:比较同学的文本点评,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评点出规范性最好的点评,并据此修改自己的评论。
群文阅读課:对话青春,完成学习任务(3 课时)
《诗歌四首》《哦,香雪》五篇课文教学活动设计,计划用3课时。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这几首诗写于不同时代,诗人来自不同国家,但是它们都是青春生命的吟唱。请根据引读课对于作者经历和时代的了解,把握抒情主人公特点,为几首诗歌编写引读语。
步骤1:为五首诗歌编写引读小语,可包括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当时的经历等。
步骤2:再读诗歌,用几句话描述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特征。
步骤3:若要根据诗歌文本为其各配一幅人物画,请你任选其一,并附上绘制意图。
步骤4:小组分享作品,相互点评,共同优化创作意图与画面内容的表述。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本单元的诗歌、小说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息,这一股股情思主要源于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这些抒情主人公或胸怀天下,或充满力量,或勇于奉献,或情操高尚,都为我们理解青春的价值提供了方向。
步骤1:作品所抒发的青春情怀令人触动,请从你最有感触的一点出发,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步骤2:从抒情主人公中寻找一位青春导师,你最认可哪一位?请说说原因。
步骤3:根据“学习提示”,小组交流,这些经典诗作在表达情感上给我们哪些启发?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文学意象,承载着作者的情思,它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使文字更加含蓄凝练、隽永优美,是文学中的一颗“明珠”。
步骤 1:分组寻找其它几首诗歌里的意象,总结意象和意象组合的特点。
步骤2:小组交流讨论,作者借助意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步骤3: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从形象、情感和语言表达等角度做批注。
步骤4: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步骤5:师生点评后,小组进一步修改喜欢的理由。
学习活动四
情境与任务:在创作诗歌作品时,作者经常会借助一些特殊的技巧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帮助情感的抒发。写作技巧就是写作中进行表现时运用的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术手段。我们就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探究作品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作者深沉的情感内涵。
步骤 1:阅读常用的诗歌艺术技巧知识清单,勾勒写作技巧知识体系。
步骤2:分组寻找诗中的主要写作技巧,并对结合具体内容做详细阐释。
步骤3:小组交流,补充完善,老师点评。
学习活动五
情境与任务:在即将到来的“喜迎国庆,歌唱青春”诗歌朗诵比赛中。高一二班决定以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第二课的5首诗制作成“朗读脚本”并朗诵,优胜者将代表班级参加高一年级组的朗诵比赛。
步骤 1:根据《沁园春·长沙》朗诵脚本,小组合作选择第二课一首诗,编写“朗读脚本”。
步骤 2:在组长的组织下,根据“朗读脚本”和评价标准,练习诵读。
步骤 3:分小组展示,每组派一位代表组成评价小组,对各组的表演进行打分。表演结束后,选出最好的一组。
学习活动六
情境与任务:作为诗化小说的代表《哦,香雪》中有很多打动人心的描写,各小组从小说《哦!香雪》中选择最感人的一段情节,改编成课本剧,作为班级的候选节目。
步骤1:小组在讨论交流最受感动的场景和细节的基础上,选定一个感人的片段,作为底本。
步骤2:根据参賽主题和要求,每个小组制定一个剧本评价表,分享交流后,形成班级课本比赛评价标准。
步骤3:在组长的组织下,根据评价标准编写课本剧。
步骤4:分小组展示,每组派一位代表组成评价小组,对各组的课本剧打分并作简要点评。
写作与交流课:抓取意象,抒写青春(2 课时)
情境与任务:高一年级“喜迎国庆,歌唱青春”为主题的展演活动,将举办“我们的青春宣言” 班级诗集展览活动,请你联系自己当下的生活,通过与不同时代的“青春宣言”对话,展望未来,以《我的青春之歌》为题写一首表白话诗,能借助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争取被班级《我的青春宣言》诗歌集收录。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没有写诗的经验,不知道诗歌创作是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的。
学习元素:
(1)选择意象把情感转换为画面;
(2)能按照眼前画面、回忆中的画面和展望未来的画面这一时空变化的顺序吟唱自己的青春宣言。
学习活动一:选择要表达的情感
步骤1:自由思考,写作此时此刻最想表达的与青春话题有关三种情感。
步骤2:联想与这三种情感有关的场时空、景物,留下画面感最强的一种情感。
步骤3:展开联想,从生活中选择与这种情感相关联的一组生活画面(经历的、想象的),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填写学习任务单。
步骤4:参照闻一多的《红烛》的第一节,用四到五句话,用比较平缓的语气把传递这种情感的画面描述出来。
学习活动二:通过联想和想象,在时空的变化中展开画面的描写。
步骤1:默读《红烛》,从时空变化的角度,明确以下几节诗之间的时空特点。
步骤2:转化填写表格,把前面联想到的画面,按照一定顺序填写到下表中去。
步骤3:小组内展示交流,修改自己的构思。
学习活动三:在结尾处,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青春礼赞。
步骤1:诗歌的最后一节(结尾句几句)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热烈的情感,如《红烛》《沁园春·长沙》等。请为自己的诗加上最后一节,可以是一句话,直接表达最想抒发的情感。
步骤2:把全诗连起来多读几遍,修改不顺畅的词语和句子。
步骤3:展示交流,根据诗歌评价清单互相点评后,再一次修改诗作。
单元梳理课
情境和任务:在经历了第一单元的学习后,我们要学会梳理本单元的知识与技能、构建语文思维网络。学会梳理诗歌和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学会积累新诗写作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明确诗歌阅读的要点,归纳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步骤1: 结合前五首诗歌的学习,讨论诗歌阅读的要点。
步骤2:以小组合作方式,绘制“诗歌阅读方法”思维导图。
步骤3:小组交流、修改思维导图,并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步骤4:运用小组互评和老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完善思维导图。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明确小说赏析的要点,归纳品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步骤1:结合前两篇小说学习,完成小说赏析角度的梳理归纳。
步骤2:以小组合作方式,绘制“现代小说赏析方法”思维导图。
步骤3:小组交流、修改思维导图,并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步骤4:运用小组互评和老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完善思维导图。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开展“我是这样创作新诗的”的讨论会,分享新诗创作的经验和技巧。
步骤1:以“我是这样创作新诗的”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写作反思随笔。
步骤2:组内分享与交流,每组总结提炼三条新诗创作经验。
步骤3:小组间分享,交流。
(本设计的模板由王从华、胡根林两位教授商议后确定,在此深表谢意。)
【重点突破·《百合花》精读课教学现场】
张娇娇 吴志蕊
教学目标:
1.梳理人物形象特点,理解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表达之间的关联。
2.理解“百合花”这一意象选取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茹志鹃的《百合花》,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去买了两束百合花,接下来我们就在百合花的清香中开启我们的学习之旅吧!
活动一,结合预习,初步感知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课前我布置了预习任务:学校的文学社团要举办“触动心灵——我最喜欢的小说人物”评选活动。现在我们以《百合花》这篇小说作为文本,以小说中的人物作为推荐的对象,请你写一篇推荐词。注意有以下的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关注细节描写,注意符合人物的特点。
看了同学的作业,我非常惊喜,因为同学们在抓文本方面做得非常不错,下面我想请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推荐词。
生1:我选择的人物是小通讯员。
师:还有谁想要分享推荐词?
生2:我想推荐的人物是小说中的叙述者“我”。
师:好,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接下来同学们能不能让你声音透过你的口罩让我们所有人都听得更清楚,好不好?还有谁想要分享这个推荐词?
生3:在《百合花》这篇文章中,我最想推荐的是新媳妇。新媳妇这个角色,虽然说不是文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有存在感的角色,但却是我最为欣赏并想推荐的。新媳妇这个角色的出现,实际上是在文章的中间部分,由于需要借被子才出现的一个角色。她剛出场时,作者对她的样貌进行了详尽的描写,我的脑海中顿时涌现出了一个18岁左右的女子,眉清目秀的模样。在被借被子这个片段中,她慷慨的把带有白色百合花的被子抱给“我”。无不体现出她的大方与善良。她在为前线伤员献出一份力时,义无反顾地贡献出自己作为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对于一位新媳妇而言,这条被子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而她的做法尤为感动了我。在通讯员衣服被撕破时,她下意识的拿出针线想要帮他缝上,也体现出她的细致入微。同时,在文章的结尾处,又一次出现了她帮通讯员缝衣服的场景。不过这次,她是庄严而又肃穆的缝着,不顾“我”的劝阻,只是想让这位英雄有尊严的逝去。对于她自愿来到包扎所这一举动,她的行为与态度也着实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起初来到包扎所时,因害羞与不好意思而愿做我的助手,帮我打下手时的拘束。到得知那位通讯员不幸牺牲时,主动上前虔诚地帮他擦身。这一切的转变让人钦佩,也让我理解到,在生死面前,不分性别,只有施以援手与无私的帮助。在新媳妇的身上,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个通常的姑娘形象,而是一个带有着姑娘的顽皮,又有着深明大义的一个灵魂的独立个体。这或许就是我在文章中读到有关于这么一个形象的人物。我推荐《百合花》这篇文章,同时也想向你推荐新媳妇这个角色,希望你也能品读这篇文章,并在其中收获与我一样的感悟。
师:我们的作业中还有很多像他们三位同学一样很优秀的推荐词。假如说没有读过这个文本的话,你想不想读一下,想要这些人物深深的打动了我?同学们在分享推荐词的时候都关注到了文本的细节,我们发现所有的细节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值得表扬的。实际上推荐词的写作是我们在群诗阅读单元学习《沁园春·长沙》的时候已经尝试过,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结。
当你去写推荐词,第一步,你应该有一个观点,要立住,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第二步请你进行文本的细读,要给你的观点找到支撑的依据;第三点,文本有打动你的地方,这是你的所感,你有所感之后你就想要把它推出去,所以最后一步应该是总结。例如,所以我向你推荐百合花当中的新媳妇的形象,希望你能够和我获得一样的审美感受。这是一篇比较完整的推荐词的一个写法。
活动二,立足主题,研讨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师:当然在我们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时候,也许你会思考到一个问题,选择的人物当中到底哪个人物最能表达文章的主题呢?大家思考并讨论,哪一个人物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请说明理由。
做分享之前,我想先来一个投票,觉得小通讯员最能体现小说主题的同学请举手。30票,这个票数很高了。还有3位同学认为新媳妇最能体现小说主题的同学请举手。4位同学,现在还有4位同学认为“我”能够体现小说的主题,对吗?喔,还有1票弃权,是不是啊。看来,我们认为体现小说主题的人物集中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小通讯员,第二个是新媳妇。接下来请你说出你的理由。
生1:我选择的是小通讯员,我认为主人公是他,“我”与小通讯员的对话能够侧面体现出通讯员的形象,衬托了他的形象。然后借被子这件事情就能体现出他的老实。最后他的舍己为人,为了救别人牺牲自己,体现出他的英雄形象,所以说我觉得他是主要人物,因为文章内容围绕他展开。
师:好,请坐!他认为大量的笔墨放在小通讯员身上,所以小通讯员是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那么它的主题当然要倾向于小通讯员来表达,还有没有补充?
生2:通讯员他最初跟女士谈话的时候特别腼腆,聊几句就会脸红。百合花是象征着洁白与感情的花,这里,百合花象征了小通讯员,小通讯员牺牲之后新媳妇给他盖上去的被子上面洒满了百合花,所以说我觉得小说的主题和小通讯员相关。
师:好,请坐。他认为这篇小说围绕百合花展开,所以他认为百合花跟小通讯员他的个性和形象是紧密结合的,所以最能表达主题。
生3:我觉得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可以表达主题。因为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不是一般的那种情感,就是超越了这种普通朋友关系的感情,他们之间的感情是非常纯洁的,因为这种情感所以我觉得两人都是可以表现主题的。
师:小通讯员他不足以一个人表达这篇小说的主题,新媳妇也不足以一个人表达这篇小说的主题,他们两个放在一起,能够体现出来作品的主题。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当你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要清楚这一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你能不能从刚才同学的一个发言当中提炼出来?
生3:我觉得小通讯员最能表现主题。是因为题目就叫做百合花,在小说末尾的时候直接点明了百合花是情感的象征,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情感有明显的变化,最开始“我”让她帮忙帮伤员擦拭身体时,她是害羞的,但是在面对小通讯员牺牲后,她却很庄严地帮小通讯员擦拭身体,所以我觉得两者之间的感情是非常珍贵的,小通讯员能够体现小说的主题。
师:好,请坐。现在归纳他们前面的发言,不管你选择哪一位人物能体现小说的主题,你都绕不开他们之间的情感,当然这个情感不单单体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还有一个人物“我”。所以刚才有同学分享的时候,情感说得比较隐晦,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提醒大家关注两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新媳妇在听说重伤员是通讯员的时候,她啊了一声,当她得知小通讯员是因为要救战友而扑上手榴弹的时候,她又短促地“啊”了一声。当棺材抬来,人们要把百合花被子从小通讯员身上掀开的时候,她的表现是什么样的?是气汹汹的,你关注到这一些细节,你再来体会新媳妇对于小通讯员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1:我觉得这是一种爱情。新媳妇听到牺牲的是小通讯员时,她的表现那么悲痛,我觉得就是一种爱情。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2:我觉得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感情是一种超越性别的尊敬,听说小通讯员是因为战友牺牲的时候,她“啊”了声,很明显是因为一种敬重,还有就是给小通讯员擦拭身体的部分,起初的表现反映出她其实对于男女之间还是不怎么开放的,但是面对小通讯员死了之后,她能够非常自然去给小通讯员擦拭身体,所以我觉得这是超越男女爱情的感情。
师:所以,这种情感当中如果用简单的用一个爱情来代替的话,是不是太单一了呢?当她第二次短促地“啊”的时候,她的情感是一种敬意,新媳妇为什么要执意缝上小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觉得她带着一种遗憾,因为小通讯员借被子衣服被挂破一个洞,实际上她是有一种未完成的遗憾,那么这一种愧疚也加入了她的情感之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这种情感不能用单一的情感来涵盖它,他们的情感更深沉更丰富,对不对?所以我觉得这种情感是应该理解的。那么“我”和小通讯员之间是一种又是什么样的情感?
生1:我觉得“我”和小通讯员之间可能有一种惋惜的情感。“我”知道小通讯员还是自己的老乡,就是自己家乡的人,然后就感觉有一点同类的感觉,但是当他牺牲的时候,“我”就可能感觉非常痛心。
师:所以“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跟小通讯员之间的情感是建立在一个非常亲切的基础上,当“我”回忆到家乡的时候,首先会想起来小通讯员,所以他们之间的情感是对同乡的战友之间的情感。所以我就发现他们的情感都无法用单一的情感来形容,所以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能不能我们把它概括一下?
生2: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情感,小通讯员和“我”之间是同乡的亲切感,这三个年轻人年龄相仿,在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中体现出了年轻人之间的一个情感联系。
师:非常好,也就是说实际上不管是哪一种情感,它体现出来的都是在战争背景下,人和人之间那种至为纯真,至为珍贵的美好的人性。好,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小说的主题。
活动三:聚焦创作意图,体会人物形象的独特价值
师:在阅读小说的过程当中,有同学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有疑问,认为百合化的意象与战争的残酷意境不符合,建议换掉题目,你赞同吗?如果由你来拟定这篇小说的标题,会怎么拟?说出你的理由。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议议,大家写在你们的本子上,我们找同学来分享。
生1:我想以毛竹作为题目。毛竹表明了小通讯员在家乡的身份。“我”提到了自己的故乡,毛竹建立了小通讯员和我之间的联系,然后结尾也提到了那个拖着毛竹的青年人,所以我觉得首先是毛竹能够代表“我”和小通讯员之间的一种联系。
生2:我还是觉得百合花更合适做标题。百合花是全文的一个线索,首先小说写到借被子,被子上有百合花的;其次我觉得百合花代表圣洁,它可以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对比,然后也体现出纯洁的人性。这是在这个环境下年轻人美好而纯净的情感,最后百合就百年好合,这也是对所有人的一种美好祝愿。
生3:我觉得题目也可以改为毛竹。我要补充是毛竹形态是非常挺拔,非常坚硬的,这也代表了小通讯员的坚韧挺拔的人物形象,小通讯员作为一个平凡英雄的英雄,更能体现文章的主题。
生4:我也觉得百合花更好。百合花作为贯穿全文线索,在战争的背景下写出他们年轻一代的那种感情是不可分割的,然后是把他们三个人全部串联起来的,我认为这是无可替代的标题。还有百合花是被子上的图案,最后被子盖在了小通讯员的身上,这是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精神的崇高的敬意。
师:感谢同学分享。不管赞同还是不赞同,你都应该都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这里有个问题,假如标题是毛竹的话,可能有个人物的出场就不是很自然,谁呢?
生:新媳妇。
师:是的,新媳妇这个人物就不太可能在小说中出现,或者小说就有可能要重写。百合花体现青年之间的那种最纯真的情感和人性的美好,人和人之间在残酷的战争笼罩之下所展现出来的纯真的情感,也许就是茹志鹃在创作这篇小说时,用百合花作为题目的真正用意吧!
百合花,它是圣洁和美好的象征,同时它又体现出来了人和人之间圣洁的情感,还有团结美好的寓意。我们班同学还有一个独特的发现,认为百合还寓意了一种美好的祝愿。
師:战争很残酷,也很惨烈,但炮火、硝烟无法摧毁人们对美的追求——美好的人性、圣洁的情感,这是这篇战争题材小说的独特之处,它影响了后来写战争的很多小说。当百合花完全开放的时候,我们闻到它沁人的芳香,不管是小通讯员还是新媳妇,他们鲜活而生动的形象就像百合花的香气一样,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百合花”这个意象,确实是作家表现人物和体现主题的匠心独具的创造。好,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吴志蕊,上海市尚德实验学校;张娇娇,上海市中学东校]
【专家视点】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是以“青春激扬”为人文主题的单元,因此,不少教师用这一主题将单元贯通起来设计教学方案。这样设计虽然在教学上始终扣住了“体验青春”的情境,但在语文学习元素上,各篇课文之间缺乏贯通和联系,显得零散和随意。也有的教师按课文编排体系来设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不同文体的阅读和欣赏方法,突出不同文体的审美特点。这样设计虽在语文学习元素上有了贯通和联结,但在人文主题理解上顾此失彼,难以落实到位。这里张娇娇和吴志蕊两位老师的单元整体设计,做到了两者兼顾,双线贯通,很好体现了课标精神,有效贯彻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其特点以“四化”概括之,分别为:
1.单元教学整体化
语文单元教学本不是什么新概念,说远点,“以类相从”是我国古代书籍编写的基本理念,《说苑》《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等古代语文教材,以及《皇览》《北堂书钞》《艺文类聚》《永乐大典》《渊鉴类函》等大量类书,都可称我国早期单元教学的教材文本;说近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语文教育界风行的“语文单元教学改革试验”,饶杰腾、吴心田、钟德赣、甘其勋等一批优秀语文教师脱颖而出,尤以创立“反刍式单元导读法”的钟德赣声名最著。他们以系统论为基础,教材和教学相互结合,努力探索不同的语文单元教学模式。今天讲单元教学整体化,其实无非是之前改革路子的延续和强化。
就本单元的设计来看,张、吴两位教师最为难得的地方是以语文大概念——“形象和意象”,来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始终。高中统编语文教材本就是以主题组元的,因此,以人文主题来贯通单元是自然而然的事。但简单这样做容易带来风险,会把单元教学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偏离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语用学轨道,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政治课。除了鲜明的人文导向,高中统编语文教材其实也隐含语文学习元素这条主线,但因其隐含,落脚于具体课文中显得零散而随意,要贯通并不容易。张、吴两位老师抓住文学作品最能体现“文学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贯通整个单元,不仅抓住了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而且也顾及到高一学生刚到新学校入学的初始语文状态,可以说做到了教材和学情兼顾,语文与人文贯通。
她们的设计也提醒我们,所谓单元整体教学,不是简单地按教材编写的路子就能自然而然完成,需要语文教师挖掘各种语文学习元素,进行统筹和提炼,需要在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化上下大工夫。
2.单元整体任务化
如果说,单元的整体化是单元整体教学的第一步,那么,如何创设合适的情境和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则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张、吴两位老师以单元不同层次的任务来驱动学习,有总有分,有分有合,落脚于不同的单元课型之中。
总任务:学校要举办高一年级“喜迎国庆,歌唱青春”为主题的展演活动,你作为班级此项活动的负责人,参与主持、策划和文稿撰写等工作。
子任务1:写一份推荐书(产品),向学校推荐一首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作为朗读的脚本,或一篇小说“精彩片段”作为课本剧的脚本(情景),并从语言、形象、情感等角度详细阐释该作品作为学校候选作品的理由(标准),争取得到老师和同学(对象)们的认同(目标)。(回应单元目标(1))
子任务2:为遴选出的参演的诗歌或小说,制作“朗读脚本”(产品)或剧本,提供给学校候选(情景),尽最大努力满足班级在学校展演中获奖的愿望(目标)。(回应单元目标(2))
子任务3:策划“我们的青春宣言” 班级诗集展览活动(情景),联系自己当下的生活,通过与不同时代的“青春宣言”对话,展望未来,写一首表达自己的“青春宣言”的诗(产品),能借助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标准),编辑成班级《我的青春宣言》诗歌集(目标)。(回应单元目标(3))
3.单元任务活动化
当学生的课文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明确具体的任务后,改变的不只是他们语文学习的内容,更是他们学习这些内容的基本方式。因此,改“你讲我听”的陈述式教学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开展的“活动式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一点我们在【重点突破·《百合花》精读课教学现场】可以得到比较充分而直观的感受。
这节课删繁就简,以研讨“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只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但课堂气氛活跃,思维火花不断。
学习活动一
学校文学社举办“触动心灵——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评选”活动。以小说的人物作为对象,写一则推荐词,要求: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符合人物特征,班级分享。
学习活动二
讨论:你认为哪一个人物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习活动三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有一位同学对小说的题目“百合花”有疑问,他认为“百合花”的意象和战争的残酷性不符,建议改换题目。你赞同他的观点吗?如果由你来拟这篇小说的题目,你会怎么拟呢?请说明理由。
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教师的职能从讲授知识转为设计活动、组织活动、引导活动方向、适当搭建支架等,教师成了隐在幕后的导演,而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研讨、思考、探究,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了班级舞台上的演员。这是我们乐于看到的场面,也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本应该有的状态。
4.单元活动操作化
把单元的课文学习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绝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而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这要求教师不仅有设计师的理念和设计技巧,还要有施工员的丰富经验和对学情的深入洞察。教师的教学设计功力体现于此,教学实施的功力也体现于此。我们来看单元突破课《沁园春·长沙》的第二个学习活动。
情境与任务:“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分。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诗人在描摹景物时注入了个人情感,这样的取自大自然,借以寄托作者情思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这一节课,圈划这首词中的意象,深入体会作者情感,来感受这首词的意境。
步骤 1:圈划出上阕中的意象,想象并描述各部分画面。
步骤2:尝试对本首词的意象特征进行总结,小组交流发言。
步骤3:细读课文,品味本词中意象前精彩的修饰语,说说其作用。
步骤4: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发言,思考这首词的意象及意象群所传递出什么样的境界?
步骤 5:诵读本词,细细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诗人阔大的胸襟和气魄。
众所周知,一般的语文教学设计重在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而这个学习活动,从设计要素上看,完全改变了这种设计思路,不仅有情境,而且明确了具体任务;不仅明确了具体的任务,而且明确了这个任务完成的每个步骤。一把的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自己看和用的,这个学习活动是语文教师设计,学生看和用的,这是这个学习活动区别于我们一般教学设计的根本所在,其实也是单元学习活动得以真正实现的奥秘之所在。
[作者通联:胡根林,上海市浦東教育发展研究院;吴志蕊,上海市尚德实验学校;张娇娇,上海市中学东校]
《指南》坚持正确价值导向、遵循认知规律、加强整体设计、强化育人目标,突出政治性针对性统筹性实效性,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形式推进“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课程教材,努力实现整体布局与分科安排科学有序,学段学科全面覆盖,理论内涵充分阐释,学习要求循序渐进,全面提升课程教材铸魂育人功能。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