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彤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江苏 镇江 2121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学作品用外文表达,让世界更加全面、客观、立体地了解中国文化,是广大翻译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赛珍珠是«水浒传»首部英文全译本的译者,1928~1933年,她将«水浒传»以«四海之内皆兄弟»(AllMenAreBrothers)为名译介到西方,扩大了中国文学在西方的影响,也成为一座沟通中西方文明的桥梁。
长期以来,翻译领域一直有“归化”与“异化”之争。归化法指译者采用与文本原语的意义及功能基本对等的译语来翻译。归化法通常能够增强译文的可读性,读者接受度更高,但归化法往往需要足够本土化,一定程度上会偏离原文的语义,造成理解的偏差。异化法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经过任何语言结构上的处理加工,直接使用原文的表达方式。异化法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语文本风格属性及异国情调,使读者阅读时能够感受到来自他国的风情文化、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等。异化法能够丰富与完善译文的表达力,但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译文在句式、语义上的偏差。归化法与异化法看似水火不容,其实离开任何一种翻译方法都难以实现翻译过程中完整的信息传递。翻译过程用需要将两种策略灵活使用,才能在让它们共同服务于“信、达、雅”的目标,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效果。
就句法层面而言,汉语重意合,累词成句,多为竹节句或流水句。英语重形合,多为分句、从句组合成的复合句,接近树形句。赛珍珠对中国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源于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在句子结构的英译方面,赛译以异化策略为主,保留了原著的句式、语序、音律、节奏等,层层推进,让读者在句式中感受中西方语言的差异,也引导读者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以下主要分析四种汉语特色句式的英译。
我国自古讲究对称、对偶、对配,对仗属于汉语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在汉语的应用领域,均可见其身影。追本溯源,对仗并非来自我国古代文人,而是由古代普通百姓在民歌中提炼与总结出来的句式。对仗句的使用上一般分为宽对、邻对、自对、借对、错综对、流水对、合掌对。不同的对仗模式所体现出的语句表达风格有所差异。纵观我国古典著作,都离不开对仗句的使用,«水浒传»也不例外。以下看赛译本如何英译对仗句。
例1: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
赛译:Gorillas know gorillas,and good fellows recognize good fellows.
此句赛珍珠采用了异化策略,沿用了汉语的对仗句式,结构对称,句法工整。同时,该句也是比喻句,将自己的观点同引用的事物分别置于两个对应的分句,以显示两者之间的同理关系,这与经典名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结构及含义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注意的是,赛珍珠大胆地将“惺惺”译作“gorillas”,即“猩猩”,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巧妙使用了谐音法,将大猩猩和好人作类比去证明两者的同理性,可理解为“大猩猩互相了解,好人也互相赏识”。如此规避了去翻译抽象的“惺惺相惜”一词,让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传递的信息。赛译在句法层面做到了忠实对等,在语义层面灵活运用了翻译策略,进行了调整和变通,体现了原语言的文化精髓,也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中国故事与中华文化。
流水句是最能体现汉语特征的句型之一,此类句子结构一般较长,在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从流水句的特征上分析,其主要集中在短语的句法运用、形合与意合并举的概念主轴。流水句在结构上一定与原文相关联,它是一篇文章文体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每一个流水句均在文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例2:再说王婆安排了点心,请那妇人吃了酒食,再缝了一歇,看看晚来,千恩万谢去归了。
赛译:Let it be told further.When the old woman Wang had prepared the delicacies she invited the woman to eat and drink.Then when she had sewed again for a while,seeing that the night was come,with a thousand thanks and ten thousand gratitudes,the old woman let her go home.
此句主语发生了隐性的转换,赛译为了避免翻译时中英文转换角度过大,或对原著更改幅度大的问题,采用异化法翻译该流水句,保留了原句的语序和行文方式。她先以“the old woman Wang”(王婆)为主语,后又转到以“she”(潘金莲)为主语,最后又回“the old woman”(王婆)做主语,同样的人物关系下,主语的更换会让读者觉得拗口,且有悖英语的表达习惯,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再者,频繁变换主语导致赛译的篇幅较长,与«水浒传»言简意赅、痛快淋漓的语言风格相背离。翻译目的是实现文化交融,译者既要能进入源语著作的文化世界,又要考虑译语读者的可接受性。“过度异化”给读者造成了句子繁杂、译文臃肿的感受,破坏了原文的可读性,影响其文学价值。
倒装句是指为了强调表达而更换原有语序的特殊句式。倒装句意在说明被倒装部分的重要性,其主要作用是强调、凸显某一事物的作用。汉英两种语言均有倒装句,但用法不尽相同。汉语中的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英语倒装句包括部分倒装和完全倒装。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应用了大量的倒装句,且在运用方式上独具汉语特色。
例3:突闻一歌女哭泣,心中烦闷,问之哭泣为何?
赛译:I suddenly heard a singer crying,and my heart was annoyed.Why did she cry?
该句的中“问之哭泣为何”,语序应为“问之为何哭泣”,为了凸显“哭泣”一词,汉语语序进行了倒装。赛译没有按照倒装句进行语序变换,译文中的特殊疑问句仍是英语常规句型。这虽然影响了汉语倒装句表强调的实际效果,但若强行搬抄汉语句式结构,便会发生英语句法的结构性错误。赛译的处理方式打破了英汉语之间的隔阂,在原文句式没有特殊含义的情况下,赛译让译文读者感到句式的舒适和亲切。因此,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出发,需要在忠于原著及汉语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也重视西方语言特征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译过程中对语言结构表述灵活调整。
汉语判断句,其主要含义或作用是为了说明某事物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某结果如何等。判断句在句型结构上一般由名词组成谓语,对文本内容进行疑问或推理式的表述。战国末期系词“是”的产生是中国古汉语判断句开始的重要标志。古汉语判断句中可见到一些具有判断性的词汇,如“莫非”。
例4:你今只凭这厮口内言语,便问他杀人的公事,莫非公道忒偏向么?
赛译:Today,only by the words in this fellow's mouth,you asked him about his murder business.Is it fair and biased?
在该判断句的处理上,赛珍珠独具匠心。首先,判断性词汇“莫非”表示揣测或反问,有强化语气的作用。赛珍珠将其译成了“是否”,用“is it...”引导的一般疑问句来表示反问和加强语气。在不影响原句情感和气势的情况下对汉语语义做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同时选择了外国读者熟悉的句型,使英译文字更加流畅。再者,该句中的“厮”在古典小说中属贬义,原指干粗杂活的小役,但在«水浒传»中出现的“厮”更多是一种口语化,表示关系亲近,称兄道弟的含义,这与«水浒传»所传递的兄弟情谊和革命精神有关。赛珍珠将“厮”译为“fellow”,用“家伙、哥们”完成了语义转述,同时消除了“厮”在汉语中粗俗、不够恭敬的意味,这对于避免读者误解中国文化,维护汉语文学形象有重要意义。
赛珍珠尊重中国文化,也欣赏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她敢于打破西方在文学翻译中的强势话语,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文化的原始魅力,因而赛译更加倾向于异化法的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异化法可能导致读者出现阅读困难与理解偏差。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译者除了追求句法、语言层面的达意,也要从文化移植的角度传达汉语的语言文化特征,减少中外文化交流的障碍,促进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