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梅
(河北省沙河市第一中学 河北 沙河 054100)
创新性与实用性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深刻领会作文教学根本目的的同时,及时发现并改进现行作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创新性、实用性理念的作用。
1.1 创新性不足。当前诸多高中学校在作文写作教学中仍然多采用传统模式,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素材陈旧老套,对教学素材的讲解也是乏善可陈。部分教师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已经形成一套程式化的作文教学模式,对创新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存在抵触或消极接受的情绪,学生接受该种模式的作文教学自然无法提升写作水平,且作文整体呈现千篇一律的风格。
1.2 实用性不足。作文写作是来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写作技巧与写作手法的培养,未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意识,忽视作文教学本该有的实用性。脱离作文教学纲领也是实用性不足的典型体现,教师制定教学方案时未能考虑作文教学的特点,导致作文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2.1 创新性融入探析。在统编版教材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融入创新性理念是很有必要的,高质量的学生作文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耳目一新的感觉,事实上与作文的创新性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时需要注重创新性理念的应用,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角度入手,结合学生现有文字功底与写作积累对学生当前写作层次进行精准定位,在掌握学生真实写作水平的基础上从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开展富有针对性的作文写作教学,在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刀切”现象的同时采用更科学的理念开展写作教学,从根本上达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理想目标。
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开展还应当注重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明确现实生活与作文写作的关联,使学生懂得作文来源于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近生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通过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写作素材。优秀的作文必然是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本质上是对现实生活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建立创新性思维体系的基础上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建立独到的理解与感悟,并为作文写作积累宝贵的素材。
创新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同时应当把握最基本的原则,避免过度趋向创新能力而使得作文写作教育本身变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着脱离现实、天马行空的胡乱想象与胡编乱造,提升学生探索分析问题能力、结合实际始终是作文写作教学的核心所在。例如教师在进行道德类题材写作教学中通常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件,但是学生的作文作品则更多关注新闻报道或是网络社区中相对热门的事件,且作文内容更多侧重于事件的积极影响,并未对事件本身进行全面剖析,导致学生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趋向;学生在作文中的表现与传统的思维定式密切相关,也为教师开展创新性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供了全新线索。教师通过点评学生作文总结其中的不足,并借此机会引导学生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热点事件并建立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强调作文来源于生活、注重观察生活的理念,从身边中小事、小人物切入作文写作,有效提升学生作文写作质量。
2.2 实用性融入探析。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对作文教学理念的革新形成倒逼机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在新型作文教学标准体系中多次强调作文写作实用性的意义,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实用性理念的应用,将实用性与作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相结合,进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众所周知开头与结尾显著影响到学生作文的质量,部分学生在写作开头与结尾时往往容易融入本人的个性化见解,不利于作文质量的提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结合有关事例说明开头结尾写作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的理解明确如何做好开头结尾的写作,从中体现实用性教学理念的作用。实用性与创新性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建立对实用性正确理解的同时合理利用实用性教学理念,力求达到更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一篇完整的作文包括开头、正文、结尾三个主要部分,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开展作文教学的纲领所在。教师制定的作文教学方案需要紧扣三大模块,方可保证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在作文开头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采用相对丰富的表达方式完成作文的开头写作,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找到个人相对适应的作文开头方式,通过多次练习保证作文开头质量。教师在作文正文写作练习中秉承实用性理念,选择相对典型的写作素材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此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身边有益的素材并作为样本分析,从多方面建立学生的综合分析意识,为正文的布局写作铺平道路。实用性教学理念体现在拓展学生写作思维方面,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写作思维,进而达到提升学生作文能力和成绩的目的。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充分结合创新性与实用性的理念,不断提升本人作文教学能力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