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崖古迹旅游文化建设与历史文献资源开发策略探究

2021-11-21 02:08李素华
当代旅游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天书古迹红岩

李素华

贵州省图书馆,贵州贵阳 550004

引言

近期,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把“文化体验游”“研学游”等新型业态提到一个新的高度[1],起势于文化的贯穿和浸润,已成为建设高质量旅游业的必选之题。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历史文献资源[2],其在贵州旅游文化建设这一历史命题中,有什么价值?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本文试以被誉为“南中第一奇迹”的红崖古迹旅游文化的建设为例,做一初步探讨。

一 历史文献资源是旅游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

(一)古迹简介

红崖古迹又称红岩碑、红崖天书,是贵州省重点保护文物,位于安顺关岭县断桥乡龙爪村东南的晒甲山西侧一块长约100米、高6米的土红色石壁上,距黄果树瀑布景区约7公里。其似画如字,大小错落,非雕非凿,如篆如隶,对其作者、年代、内容,历代众说纷纭,实无定论。近代更由日本著名旅行家鸟居龙藏将摹本带回东瀛展出而蜚声海外。民国贵州省长任可澄誉其为“南中第一奇迹”,为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

(二)历史典故

红崖古迹所在的关岭地区,明代以后曾先后隶属于贵州省安顺府、兴义府、永宁州、普安州等,据考在尧舜时代为梁州黑水之滨,商周时期为鬼方之属,春秋至秦汉则为牂牁古国、夜郎故都,蜀汉诸葛孟获交战之地,明朝建文帝逃亡之所,吴三桂拥兵入黔之途,地势险峻,是古代兵家必争地,康熙曾题匾“滇黔锁钥”并挂在古驿道的御书楼上。

(三)文献资源

红崖古迹自明朝弘治初年被发现以来,历史上掀起三次破译高潮,总共得出了文字类、图谱类、天然岩石花纹类、符类、神秘天书类等五类释解,括含大禹治水时的黑水遗迹、殷高宗伐鬼方时的纪功碑、诸葛亮南征时当地少数民族所作的结盟修好碑、建文帝讨伐朱棣的“讨燕檄诏”等四十多个学说,其中,除诗歌佳对、古今摹刻等文化延伸,也有光绪二十七年永宁知州涂步衢令团练罗光堂捶拓、清未贵州提督徐印川填“虎”等破毁天书行为的历史记述,这些破译所依凭的历史文献资料和随之而形成的新的历史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成为名噪中外的“红崖文化”现象。这些富集的文化资源,在黔中这种地理奇特,人文纷繁的历史氛围中,除了让红崖天书更加诡谲神秘,也无形中汇集成了一部黔中通史,为红崖古迹乃至黄果树等安顺地区的旅游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对这学说的分类整理,对助推黄果树景区整体“文化体验游”“研学游”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诸葛碑”及诸葛图文说。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黔籍文人邵元善所作的《过红崖天书致宋氏大》,提出红崖天书为诸葛亮与夷人诅盟图谱的假说,是红崖天书可查的最早文字记载,辑于《黔诗纪略》,《华阳国志》《三国演义》为其间接依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嘉靖《贵州通志》、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的《黔记》、四川按察使曹学侄撰《贵州名胜志》等也均有红岩山为诸葛武侯驻兵息鼓之所的相关记载。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贵州巡抚田雯《黔书》和道光永宁知州黄培杰编撰的《永宁州志》均称天书为“诸葛碑”,《永宁州志》还载有“诸葛公碑”碑文摹刻以及谢庭薰的《红岩集杜诗》和黄培杰的《红岩诸葛碑诗》。此外,道光年杨茂材的《红岩诸葛碑》,黄宝鉴《红岩碑》等诗文有述及诸葛图文一说。

2.殷高宗伐鬼方纪功刻石说。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由永宁州拔贡吴邦寅、湖南举人邹汉勋编纂的《安顺府志》刊载了《红岩碑摹本》,邹汉勋提出了殷高宗伐鬼方纪功刻石说,另外,《学艺斋文集》还记载了邹汉勋引述《易》《世 本》《后汉书·西羌传》《竹书纪年》《汉书·地理志》《唐 书》《宋史》《诗》《说文》《山海经》等古典论证其说。此后,祁宪藻《红岩碑歌》、郑珍《寄仲渔大定属访济火碑》,载于光绪《永宁州续志》的龙应松《红崖碑》、杨棫林《红崖碑》,载于《灵峰草堂丛书》的光绪年间陈矩的《红岩古刻石书后》,载于民国《贵州通志·全石志一》引《奇瓤室乐石文述》关于成都知府刘心源对天书逐字释文等,均对邹汉勋宗伐鬼方纪功刻石说作了肯定。而同期的学者吴振械《黔语》《宜花馆诗钞》,吕佺孙《刻张春潭红岩碑钩摹本跋》,莫友芝《红岩古刻歌并序》,张焕文《红崖碑》,瞿鸿锡《红岩禹碑跋》,郑宣煇《红崖碑》,司炳煌《宁拙堂诗集·红岩碑诗》,近人吴雪侍《贵州红岩碑初考》等均提出质疑。

3.三危治水禹迹说。莫友芝《红岩古刻歌并序》引述《禹贡》《汉书·地理志》《史记·夏本纪》,认为红崖碑是三危治水禹迹,瞿鸿锡也在《红岩禹碑跋》中引《尚书地理通释》 《角州志》 《焦从禹贡解》《水经注》《天问》予以佐证。但吕佺孙在其《红岩碑吴邦寅缩临本跋文》和任可澄《红岩访碑记》中对该说予以证反。

4.少数民族及夜郎国古文字说。清越之谦《补寰宇访碑录》苗文古书说,任可澄在《红岩访碑记》提出卢鹿族古彝文说,民国贵州会议主席胡羽高《牂牁丛考》,吴雪铸《贵州红岩碑初考》,原安顺地区文管会李业成结合彝文《济火纪功碑》,在1988年发表的《红岩探秘》,贵州文史馆馆员牟应杭在1962年《红岩访碑记》等也认可古彝文说。另外,《贵州日报》1980年5月10日第三版刊载了贵州师大蒋国维引《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贵州通志·前事志》《三国志·蜀志·张炭传》《水经注·漾水条》《太平寰宇记》《酉阳杂沮》 《异域志》等,提出的古夜郎图形文字说。1997年第4期《贵州文史从刊》还载有甘肃地区行政公署的王相山提出古越人水书说。

5.建文帝讨燕檄诏说等其它杂说。1999年12月8日的《新民晚报》,刊载了江南造船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林国恩的建文帝讨燕檄诏说,得到了当时许多学者的赞同。学者吴正光于1982年—1984年分别在《贵州日报》《贵阳晚报》发表了《红岩古迹不是碑》《红崖古迹可能是崖壁画》,提出“崖壁画”说。前清进士,北京京华美术学校校长,著名金石家、颖拓艺术创始人贵阳姚华作《红岩古迹》诗七首,提出自然岩石花纹说,安顺文物管理所周大厚在《关岭“红岩碑”考伪》等也提出类似观点[3]。

二 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文献资源开发的建议

红崖古迹在历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黄果树大瀑布并誉为“黔中两大名胜”。“白水如棉,不用号弹花自散;红崖似火,未得薪烘焰亦高”[4],这个由著名书法家严寅亮写在黄果树观瀑亭上的楹联,充分体现了两大胜景珠联璧合的地位,但这一相距仅7公里的两大自然和人文景观却未能充分融合、相互促进,实是憾事。笔者结合职业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在推动事业的高度谋划

建议安顺市加强市级统筹,从推动高质量“文化体验游”“研学游”的高度对两个景区进行整合,如在黄果树景区设立红崖文化博物馆,将历史上各版本的红崖古迹摹刻和各学说历史文献依据分类免费展出,开发古迹摹刻和相关诗词纪念品等,进一步增加大黄果树景区的文化内涵。

(二)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构建独特地方文献馆藏

建议加强安顺市图书馆或关岭县图书馆建设,使其充分发挥收藏红崖古迹有关历史文献资源,服务当地旅游文化事业发展的功能,最好能设立专门内设机构,对不同假说和其所依据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专门收集、整理和开发。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形成收集整理开发体系

建议由当地文化旅游部门牵头,制定红崖古迹历史文献资源开发方案,培养专业人才,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源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收集、整理和保护[5],加强历史文献资料的编制,将搜集来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编目,编制二次、三次文献[6],并析出各类不同的专题文献群,以实现图书与信息科学、历史、民俗、文学、旅游、文献学等学科的碰撞和联系。同时开放线上图书资源,畅通服务旅游业渠道,充分发挥其对全社会的研学价值。

三 结语

无论旅游的形式如何变化,激励人们的,永远是那些健康正能量的东西。只有人们对生命的价值、存在的形式和历史等思考得越来越多,体验越来越丰富,才能更好地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推进社会不断进步。正确引导来自远方的游人参与对红崖古迹探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有效植入,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内涵的过程。只有让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旅游相互赋能,让“诗与远方”走到一起,才能进一步提升贵州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特色化、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天书古迹红岩
传承好红岩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古迹遗址探险手册
天书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and Art from a Globalized Perspective:Interview with Curtis L.Carter
京都古迹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三)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二)
中国主要的历史名迹China’s Top Historical Sities
头牌崔天书
《红岩》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