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霞
[摘 要]语文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沟通的重要内容。要想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就必须重视阅读与写作,并且将二者有机地整合起来,实现读写迁移、以读促写。教学中,教师可将阅读作为兴趣点,引导学生展开多元阅读,教给学生品读经典的方法,培养学生做阅读记录的习惯,如此进行读写迁移,就能真正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迁移;以读促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1-0067-02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吸收的过程,写作则是输出的过程。只有当学生源源不断地吸收,才能够持续不断地输出。高效的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技巧,而高效的写作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见,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促进二者的融合,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实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实现读写迁移呢?
一、正确引导学生,将阅读作为兴趣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年龄较小,各项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他们来说,写作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教师要想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使其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扩充知识储备量,发散思维,学会运用阅读中所积累的知识进行写作,提高文章的生动性。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时候,当学生阅读完文章内容之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将学生的视线集中在文章主人公闰土身上,以此作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记忆,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回忆自己儿时的玩伴以及与其发生过的有趣的事情或者难忘的事情。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对儿时玩伴的感情,对文中作者描述儿时玩伴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从中学会描写的方法,并且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文中的“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等句子,生动展现了少年闰土的外貌、形象,学生就可以模仿这样的写法,试着去描写自己的儿时玩伴以及双方经历过的事情。如此一来,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整合,做到了以读促写,切实激发了学生阅读、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与写作之中,进而有效达成了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的提升。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通过文本阅读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实现读写迁移,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多元化的阅读,实现因材施教
由于深受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的影响,学生之间表现出极为显著的个性化差异。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不能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去实施教学,而是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写作,这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海的女儿》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发现班上大部分女生都有着非常强烈的阅读兴趣,但是部分男生却表现得较为平静。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展开指导,如对于部分喜欢阅读童话故事的学生,可以给他们设置童话类写作任务:“龟兔赛跑故事中,乌龟获得了胜利。有一天,兔子和乌龟又相遇了,兔子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请补全故事。”对于喜欢阅读绘本故事的学生,可以给他们设置绘本类写作任务:“将自己梦到或见到的最难忘或有趣的场景画出来,并在一旁配上相应的说明文字。”对于喜欢阅读科幻类文章的学生,则可以给他们设置科幻类写作任务:“突然有一天,宇宙发生了大爆炸。我们的地球在该区域的边缘,因此我被甩出了这片区域,落在了一个叫作‘娃娃星球的水蓝色星球上。请展开大胆的想象和创作,谈谈‘我在‘娃娃星球上可能发生的事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一样的阅读内容和写作任务,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就会更加认真地参与到阅读和写作中,从而切实提升了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记录阅读体会,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学生对写作有着极强的抗拒心理,写出来的文章过于空洞。其实,不管是抗拒心理还是文章空洞,都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进行解决,正如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有必要让学生形成记录阅读体会和感受的习惯,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做到以读促写。
例如,在教学《父爱之舟》这一课的时候,本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感激。为了升华文章主题,深化学生的感悟,教师给学生推荐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阅读,并且写出读后感。以下是某个学生的读后感:“虽然《背影》只有千余字,但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感受着来自父母的爱,虽然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其本质却是相同的。也许文中的父亲不善言辞,但是他从未吝啬自己的爱:为了给儿子拣车位,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为了让儿子坐得舒服点,父亲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车还未开,父亲执意给儿子买橘子……可见,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是细致入微的。恍惚间,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当我做错了事情,他是那么严厉;而有时候,父亲又是那么温暖,让我感觉幸福就在身边。父爱如山,它是伟大的,是无法替代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深化了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促进了他们读写能力的提升。
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将个人的感受、体会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记录习惯,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為后续写作提供前提保障。
四、品读经典片段,学习文章写作手法
小学语文教材是由专家学者在反复推敲、研究中汇编而成的,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把握各篇文章的内涵,找到其中的经典片段,带领学生细细品读、鉴赏,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习和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并运用于实践中。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以下片段:(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2)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3)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儿抱起来……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隨后,教师进行引导:“哪位同学可以流利地、有感情地为大家朗读以上片段呀?”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细细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用意,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了片段旁边:(1)主要是环境描写,为下文的描写做好了铺垫。(2)说明了这位主人公家里十分贫穷,她自己根本没有鞋子穿。“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小女孩的家境贫寒……就这样,学生在鉴赏文本语言的同时,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如首先交代故事背景,为接下来的描写做好铺垫;运用夸张的手法,使文本更加生动等。这样一来,学生在遇到叙事类作文时,就可以顺利地运用这些方法完成习作了。
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品读、鉴赏文章的经典片段,在帮助学生深化文本主旨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汲取其中精华,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意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将其落到实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正确引导学生,将阅读作为兴趣点”“多元化阅读,实现因材施教”“记录阅读体会,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以及“品读经典片段,学习文章写作手法”四个方面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以顺利实现读写迁移,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林. 读写思维与能力交互提升的教学策略[J]. 中学语文教学, 2019(06).
[2] 轩颖, 李荣冉. 基于比较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16(26).
[3] 张传燧, 何淑娟. 基于“四生课堂”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及其实施策略[J]. 教育科学研究, 2020 (04).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