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莹
摘要:在我国新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改革越来越深化的阶段,强化对小学生的管理工作已经不仅仅只是班主任的责任了。在新时代对学生能力要求和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全面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价值,成為了新型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变革。本文主要以小学班集体建设为例,探究实践的方式。
关键词:小学;班级建设;班主任工作
前言:
班集体作为学生和老师共同生活与学习的地方,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接受学科知识、体会校园生活的重要场所。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也离不开学生的努力。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型班级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老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为班级的建设和集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明确班集体建设的奋斗目标
每个学生对于学习和自我发展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安排,班主任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班级活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和学习目标进行制定和规划,并让学生对此进行记录,汇总于班主任处。在日常管理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对自我的规划来进行针对性的监督,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们共同制定的目标,来组织学生一起制定班级建设的总体目标,在保证学生自我发展之余还要兼顾班集体的共同建设[1]。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也应当具备短期和长期两个不同侧重的目标制定。老师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班集体建设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在班级中更具参与感和责任意识,从而发挥师生的合力,为实现班级建设的最终目标而进行相互监督相互帮助,为班级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活力。
2培养强有力的班级干部队伍
班干部既是班主任的助手,又是班级的核心团队。班干队伍建设的优势就是,通过选择同龄人作为班级管理者,能够让他们更加了解班上学生的兴趣所在和发展需求,也能在日常的班级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清楚班级内部的真实情况,让班级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更高。班主任通过选拔班干队伍来进行集体管理,在组建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结合学生们的个人优势,能够唤起学生们对班级建设的责任感,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提升。班主任将权利下放,能够缓解自身的工作压力,能够实现学生对学生的管理,从而增强班级团队的凝聚力,能够促使班级建设朝着积极且高效的方向发展,让学生能够爆发出更大的潜能,能够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凸显自身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3民主讨论建立班级管理制度
制度,是对班级管理过程和班级管理方式进行指导和约束的重要环节,对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学生在日常的班级建设过程中,倘若没有相关的制度进行管理,则很容易出现精神上的懈怠和行为上的偏离。因此,老师在开展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在提出班干部选拔机制的同时,在班级组建一支监督管理队伍,让两者之间进行相互管理和相互约束。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的时候,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班级建设目标的基础上,积极的思考班级制度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具体涵盖什么内容。同时,还要制定一些奖惩制度,让惩罚足够具有威胁力,让奖励足够具有吸引力。班主任通过带领学生一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能够强化他们在班级建设中的参与感,能够让他们在今后的班级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自主的遵守自己制定的班级管理条约,从而让班级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
4丰富创新班级日常活动形式
在素质教育得以广泛提倡的现代社会,学生已经不愿意再接受传统阶段刻板单一的管理模式了,而更加倾向于以自主开放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比如自主策划班级活动、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等等,而班主任则作为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度存在[2]。这样的班级管理既能够有效减少班主任的压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符合新时代以生为本的教育培养理念,让班级建设朝着活泼、充满朝气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活动的设计和策划,然后将选择权教学学生,让学生进行投票选择最满意的班级活动或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班级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每一个学生对班级建设的参与价值,而且还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班级的各项事务中来,让活动在执行的过程中更加顺利流畅,最终实现活力班集体的高效构建。
结论
班级既是学校的基本元素,又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单位。在新形势的教育环境和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学生不仅需要更加全面的进行知识学习,而且还要具备相当的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班主任的引导和教育下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班主任应当在教学之余,明确自身的凝聚力作用和主导作用,通过激发学生对班级建设的投入感和参与感,让每一位学生都为班级的管理做出贡献,从而打造出一个和谐团结的优秀班集体。
参考文献:
[1]艾菁.“天性有致,润德无声”——谈小学班集体建设的对策[J].知识文库,2019(18):106+121.
[2]章丽英.小学班集体建设现状简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教育,2021(15):63-6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