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梅
摘要: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从语文知识的角度入手,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要思考如何才能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充分融合,尤其针对低年级小学生,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融合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学生打好文化基础。基于此,本文针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当前的数学语文识字教学大多还在使用反复书写的传统方式,导致学生只是掌握了汉字的读音和写法,无法领略汉字背后的含义,更无法了解和汉字有关的传统文化。要知道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我国无数劳动人民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因此识字教学不能和传统文化相脱离,否则对学生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等都极为不利。
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深度挖掘教材在低年級识字教学中极为重要,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语文教学大多都以教材为主,虽然也可以向课外拓展,但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接受和理解过多的学习内容[1]。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针对《姓氏歌》开展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传递我国的姓氏文,化然后随机选择一名同学,结合他的姓氏进行拓展,讲解这个姓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从而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过程中更好的掌握汉字。
二、结合识字教学与古人形象
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语文教学通常都会使用一些故事,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我国和传统美德有关的各种故事,从而让学生在掌握汉字读音和写法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传统文化,并且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内容要更加熟悉,并找出教材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连接点,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将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融入识字教学当中,以此有效提升识字教学效果,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2]。比如针对《天地人》开展教学时,可以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解“山”字,让学生在学会这个字的同时了解愚公坚韧、敢于坚持、不轻易放弃的宝贵精神,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一个成语,这样学生也会受这种精神感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会轻言放弃。
三、结合识字教学与汉字历史
传统识字教学模式不接利于传统文化的传统与发扬,同时还会影响阅读和写作能力发展,导致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3]。对此,应调整和创新识字教学模式,将学生主体充分凸显,联系传统文化和识字教学,让学生通过汉字历史更高效的学习,从而在识字过程中了解汉字的发展史,并深入汉字结构和深层含义。这样对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提升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而且对思维发展更加有利。以《大禹治水》为例,带领学生学习“洪”字时可以在传授读音写法的同时告诉学生怎样书写这个字的繁体,然后将这个字的演变过程作为故事传递给学生,并且可以结合互联网对识字教学进行拓展,可以讲解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几次严重的洪水,分别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样学生对这个词的印象就会明显增强,也更全面地了解了汉字文化。
四、结合汉字与传统游戏
小学教学和游戏的联系特别紧密,通常小学教师都会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应用各种游戏,此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乐的游戏氛围中更好的掌握知识。因此开展识字教学时渗透传统文化也可以使用游戏,可以通过传统游戏将汉字知识充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掌握汉字的同时对古人的生活状态进行全面了解,并且能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提升汉字学习效果[4]。比如找朋友就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游戏形式,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在都广为流传,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汉字教学内容对这个游戏进行应用,以《一个接一个》为例,教学过程中可以和学生一起玩这个游戏,可以将这篇课文中的所有汉字拆开,然后将拆开后的部分制作成小卡片,并随机发放给学生。接下来让学生拿着自己的小卡片与其他同学进行组合,能够组合成一个汉字的两个同学就证明找到了朋友,这样学生对课文中汉字的记忆会明显增强,而且教师还可以更换偏旁部首,或者添加更多的汉字,这样还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让学生能够认识更多的汉字。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应挖掘教材的传统文化元素,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当中,以此才能的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打好文化基础,并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秋菊.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18(11).
[2]刘纯.试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000(017):P.139-139.
[3]陈姣.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000(008):P.55-55.
[4]杨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途径[J].语文课内外,2019,000(03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