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常言道,“立人先立德”,可见德行操守对人的发展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无论学校教育如何革新,德育工作的开展与落实都是永恒不变的主心骨。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渗透德育的关键途径。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赏析课文,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理解文本、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观。
关键词:德育;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7-0044-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养成优秀的德行品质。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情世故、德行品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赏析、阅读课文,充分挖掘作品中的德育要素,使学生领悟材料中蕴藏的质朴情感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对真善美的正确认识,以此增强学生的人格魅力,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对此,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一、立足文本,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多元丰富,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学者深思熟虑后挑选出来的,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思想内涵。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应深入分析语文阅读教材,深度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巧妙渗入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达到知识与德育的和谐统一。
(一)挖掘字词中的德育要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组织和开展的目的是帮助小学生认词、辨词和明词。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字词掌握能力普遍较弱,致使其在日常行文中,很容易出现逻辑跳跃或行文混乱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小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字词所要表达的意义的缘故。对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文中每个关键字词的意义和内涵,让学生通过组合字词,联系上下文,彻底领略文章大意,以此更好地感受文章内涵,受到思想上的感化和熏陶。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为例,文中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以一串排比句,大气磅礴、满腔热血地述说了少年对于国家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充分理解文中“少年”的意义:他既不是特指“儿童”,也不是特指“青年”,而是代表“一切有着救国理想的救国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通读全文:《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写的一篇散文,當时正处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民族危机迫在眉睫,外来侵略者轻蔑地将我国称为“老大帝国”(指古老积弱的旧中国 ),认为当时中国不堪一击,垂垂老矣。梁启超流亡日本,但心系祖国,迫切地希望一个充满朝气的少年中国的到来;为唤醒沉睡中的雄狮,激发国人的斗志,梁启超先生挥毫写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由此引出的“少年”一词,背后蕴含着对国家、民族觉醒的迫切希望,深入阅读这篇课文,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其热爱民族、热爱祖国、勇敢奋斗的美好品质。
(二)在诵读中加深德育感受
在阅读学习中有感情地诵读文学作品,能够帮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带有感情地诵读文章,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还能使其感受到文章的独特魅力。教师可先为学生范读,引导学生通过单读和齐读的方式,明确语句中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感受文中的情感起伏,从而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为例,笔者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象毛主席描写的红军长征情景,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坚忍品质和精神,感悟毛主席的博大胸怀,进而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又如,在教学课文《穷人》时,笔者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读课文,让学生在表演的情境中感受桑娜和丈夫之间的情感,体会到即使生活如此艰难困苦,他们仍保留一颗纯真、善良且乐于助人的心,他们的高尚品质会浸透学生的心灵。
(三)通过解析文章情节开展德育
一篇好的文章最打动人的是故事情节,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的大多是具有德育意义的文章,或是对美好愿景的向往,或是明悟人生道理,或是宣扬美好品德,或是展现对生活的热爱,等等。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解析故事情节,通过揣摩和理解故事情节来了解文章内容,同时受到德育的熏陶和感染。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一课为例,笔者先通过带领学生齐读,为学生大致梳理了一遍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故事的起因是作者许地山一家的花生丰收了,所以要开一个晚会来庆祝一下,在晚会上,妈妈用花生做出了各种好吃的东西。在学生大致了解文章情节后,笔者以问导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花生吗?”学生回答:“喜欢!”笔者又问道:“文中的作者和他的兄弟姐妹也喜欢吃,在他们吃花生的时候,他们的父亲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他说‘你们知道花生有哪些好处吗?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花生很好吃!”“花生可以榨油!”“花生谁都可以吃,很便宜!”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道,笔者微笑着点点头,继续说道:“是的,花生有很多优点和好处,但是文中的父亲认为,花生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它的成长是枯燥寂寞的,它不像苹果、桃子一样只要结果,就可以向外界清楚地展示自己的美丽,使人一看见便喜欢。花生自泥土中成长,即便成熟,人们也无法直观地看出是否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学生听完教师的讲述后,若有所思,沉默了下来。笔者又说道:“因此,老师和那位父亲一样,希望你们像花生一样,虽然表面不好看,但是很有用!”这时,学生眼睛一亮,得出了感悟:“要做有价值的人,不做只有表面功夫的人!”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对文章情节进行梳理和解析,可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故事情节中,使其从平常无奇的故事情节中,自发地感悟出人生道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和领悟的学习意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意识到怎样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二、延伸拓展,渗透德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中的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以外的补充资料,作为德育的资源。对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大量收集补充材料,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将德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德育的熏陶中成长。
(一)细究文章背景,挖掘潜在德育要素
许多文章描写的事物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小学生无法产生代入感和共鸣心理,无法理解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在文章或诗词中寄托的各种情感。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在组织阅读时,细究文章背景,深挖潜在的德育要素,通过介绍作者身处的环境条件,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带入情感。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够使其受到德育熏陶。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为例,笔者在讲述这篇文章前,先为学生科普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此时正处于日军侵华、全国抗日时期,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狼牙山山区,当时八路軍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七连奉命在狼牙山周围打游击。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军队决定战略转移,由六班负责掩护,为了拖延敌人,七连六班战士将日寇引到了狼牙山,与其展开了殊死搏杀。子弹打光后,他们用石块还击,面对敌人,他们宁死不屈,五名战士视死如归地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纵身跃下狼牙山,壮烈牺牲,其精神浩然天地间。”在笔者的讲述中,学生的情绪被触动,皆为英雄的逝去感到痛心不已,对丑恶的侵华日军感到愤怒。在课余时间,笔者还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影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形象和伟大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拼搏勇敢的精神。
(二)介绍作者生平,发挥德育作用
《孟子·万章下》有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可见,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在阅读文章时,就无法产生代入感,自然也无法拥有相似的心境和情感,无法领会文中想要表达的深意。故而,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应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重大事迹,使学生对作者的做人风格和行事作风有一定的了解,这能够加深他们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鲁迅先生幼年时候与一名叫闰土的少年相识,两人年纪相仿,很快便熟识起来,闰土给他讲了许多有趣的生活常识,如捕鸟、捡贝壳、看瓜地、刺猹等,但是短暂相聚后,闰土不得不回家去,一来二去,便断了联系,没有见过面了。笔者结合鲁迅的生平进行了辅助讲解:“当时鲁迅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村中,农民饱受封建迷信和黑暗政府的压迫。鲁迅先生是那个压抑、黑暗时代的一点明火,他返回故乡后,物是人非,追忆过去,写下了这篇富有趣味性却也有些悲凉的文章。”通过进一步了解鲁迅,学生对闰土的认识也会更加清晰,更容易深刻地领悟到鲁迅与闰土之间的友谊,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德育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德行,本事再大也没有用。因此,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小学阶段就必须注重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语文课堂是渗透德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掘德育元素,让学生在读中习得知识,在读中悟得道理,进而健全自身人格,成为一个高素质、高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马艳红.育人胜过教书——论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有效方法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刊),2021(7):50-51.
[2]邢 右.用德育点亮小学语文教学[J].清风,2021(12):54.
[3]温和民.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课外语文,2021(18):40-41.
[4]刘小宏.携德之手 与文同行——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对策解析[J].考试周刊,2021(38):25-26.
作者简介:赵仁燕(1991— ),女,江苏昆山人,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