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观照语文学科特质的基础上,以“伙伴学习”重塑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在语文课堂中落地。首先,从重塑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角度,创新性地阐释了“伙伴学习”的意义:“伙伴学习”丰富了儿童学习共同体的样态,通过多种路径让隐性知识显性化,助力碎片化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其次,从课堂学习样态、学习内容等方面开展积极实践,以实践检验、深化对“伙伴学习”作为重塑语文课堂生态的一种手段的意义理解。
关键词:“伙伴学习”;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学习样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提倡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现实中的实践却存在一定“落差”。学校相关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从学生主体学习方式的角度观照语文课堂,其教学生态的质量有待提升。具体表现为:教师与家长过度关注学生在学业方面取得的成绩,较少关注学生的情感培育和心灵成长,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就动机过于单一和功利,过分注重个人目标的实现,以“解决任务”为唯一目标,缺少同伴之间“守望相助”的情感体验。学习的“伙伴”逐渐被学习的“竞争者”所替代,学习孤立化的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学生不懂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习或在情感上排斥共同进步。学习面临方法上僵化、内容上单一、时空上封闭等现实困境。学生学习的质量、人格的形成、成长的节律等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为重塑更自主、多合作、深探究的语文教学生态,我们在观照语文学科特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伙伴学习”的概念。“伙伴学习”由“合作学习”的概念引申而来,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学习项目活动为抓手,融合多种学习元素,是整合、优化学习资源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梳理、吸收经典教育文本中有关儿童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我们创新性地阐释了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伙伴学习”的意义。
一、“伙伴学习”何以重塑语文课堂教学生态
“伙伴学习”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经历自主探究、分享交流、思辨提升的过程,改变并改善了原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和语文学习关系,有利于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形成。
(一)丰富儿童学习共同体的样态
儿童学习共同体吸收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聚焦儿童身心素质、知识能力、社会文化的成长,关注并架构儿童个体之间的学习联系,促进学习的真实意义生成。儿童学习共同体基于小组、团队、联盟等多种学习组织,区别于固有的学习组织:它的追求更为多元,表现形态更富变化,交往方式更加自主,控制水平更为高位。“伙伴学习”的实践丰富了儿童学习共同体的样态。
站在整体育人与全域育人的高度,“伙伴学习”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聚力表现、协同程度、效果呈现,形成了“弧面伞”式伞状结构(见图1),包括收拢、半撑开和撑开三种状态,分别对应“伙伴学习”的三种实践类型。
区别于传统的点、面的伙伴间“单向领导”关系,“弧面伞”式结构强调“伙伴学习”应厘清伙伴团队中各人的主体责任,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主体间关系的促成——学生在学习项目活动中能形成思想、观念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每位学生都承担“伙伴学习”中的重要一环,互相依赖的同时也互相影响、互相成就。
(二)通过多种路径让隐性知识显性化
“伙伴学习”追求的价值意涵之一是让伙伴通过思维的碰撞,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中既有显性知识,又有缄默性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用语言文字和符号清晰表达的知识,比如书本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符号、图像表达出来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在实践中存在,却难以说清、道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更重要。
比如,在关于星空遐想的习作中,学生要能在观察奇妙的星空后产生奇思妙想,编写故事。一般情况下,学生直接观察美丽的星空图后写话,也能完成习作任务,但习作质量如何?有没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提升书面表达能力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常常可以“意会”星空的美好(包含隐性知识),却无法“言传”。在具象表达式“伙伴学习”中,教师让学生围绕夜空景象写一个词或短语,再从这个词或短语出发衍生出联系词若干。此时,学生想象的触角开始伸展,落在纸上就是一张张思维导图。在完成了“写什么”和“为什么写”后,怎样写出这个故事呢?好故事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选出最好的构思,然后组内小伙伴分工合作,有的研究故事人物,有的研究故事情节组成,有的研究故事结局……伙伴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在教师和伙伴的引领下,他们经历从单个词语到若干联系词,再到整个故事的想象与完整表达,达成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三)助力碎片化知識的系统化和结构化
“伙伴学习”强调学生伙伴、教师伙伴、家长伙伴等主体的有效参与,这有助于学生在群体中经历真实的学习历程,逐步走向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比如,《快乐读书吧》板块常常需要学生阅读整本书,当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时,由于每位学生的阅读经验、阅读能力、阅读基础不一,不少学生的阅读会呈现出“盲人摸象”的局部体验,缺少广度和深度。此时开展“伙伴学习”,常常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伙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赏析、质疑、辩论……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互通有无,变局部体验为整体感知,变“独学”为“群学”,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学习涉及信息整合,能够让思维跃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促使知识由碎片化逐步走向系统化、结构化。
二、“伙伴学习”如何重塑语文课堂教学生态
为了检验、深化对“伙伴学习”作为重塑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一种手段的意义理解,我们在直面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从课堂学习样态、学习内容等角度开展积极实践。
(一)构建语文课堂中“伙伴学习”的六种学习样态
立足语文学科的特质,我们将思辨、对话、阅读、讨论等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形成“伙伴学习”的一般模型,用以帮助师生理解“伙伴学习”的课堂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语文学科的“伙伴学习”从学生原生关系积累出发,在任务驱动下建立有情感的伙伴关系,在各项学习过程的推进中,让学生经历目标协商、内容重构、人际互动、增值评价等过程,主张学生在多元学习关系中实现优势互补、共生共长,指向素养的提升。
我们在“伙伴学习”一般模型的指引下,开展了“伙伴学习”的语文课堂实践探索,最终凝练出场景沉浸式、问题引领式、任务驱动式、角色卷入式、游戏交往式、具象表达式六种学习样态。这些学习样态立足语文课内学习,关注学习主题,聚焦语文学科的内容整合、方式转型、样态优化、机制创新与环境再造等方面,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促成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华丽转身”。下面,简要阐述这六种学习样态。
1.场景沉浸式“伙伴学习”。
该样态通过构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的沉浸式学习场景,为学生提供深度互动的、智能化支持的学习空间,助力学习伙伴开展与课程相关的活动。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红色经典单元,围绕“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的主题编排教学内容,旨在带领学生回顾往昔革命岁月,感受革命者大无畏、英勇豪迈的气概,学习英雄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本单元的4篇课文《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通过描述当时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场面,激发学生感受战士们的雄壮气概,领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但那段逝去的光辉岁月距离今天的生活已经比较久远了,怎样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我们指导学生开展与主题相契合的“伙伴学习”活动:邀请有战斗经历的老红军与学生面对面,讲述那从前的故事;组织学生走进纪念馆,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开展沉浸式学习,在图片、视频等资料的收集整理中,寻找感动“我”的英雄故事;通过表演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在伙伴合作中,“穿越”到过去,沉浸于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中……
2.问题引领式“伙伴学习”。
该样态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梳理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序列,通过伙伴间的问题探究和交流讨论,互助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笔者在教学一节市级展示课《一路花香》时,就让学生开展问题引领式“伙伴学习”,引领学生走向思维的纵深。
围绕核心句“印度有个挑水工,每天都要到远远的小溪边去挑水。他有两只水罐,一只水罐有条裂缝,另一只水罐完好无损”设计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罐的三次“自我认识”。第一问:两只水罐第一次来到挑水工家,会怎么自我介绍呢?第二问: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只水罐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三问:默读第三自然段,破水罐对自己的认识又有了什么变化呢?最后,笔者追问学生:你觉得这个故事写完了吗?如果让你给这个故事加个结尾,你会怎么写?指向明确、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推动学生在“伙伴学习”中不断提升认知能力。
3.任务驱动式“伙伴学习”。
该样态强调学习伙伴在一个共同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意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任务驱动式“伙伴学习”通常按照“创设情境→确定任务→伙伴学习→效果评价”的流程展开。其间,学生在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后,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从何处获取相关的信息,需要拥有哪些特长的伙伴共同参与等。这个过程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补充和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优化完成任务的方案。
在任务驱动式“伙伴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任务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完成任务的过程比完成任务本身更有价值。学生学会寻找合作伙伴,学会分解任务,学会克服困难,学会调整完成任务的步骤,学会与不同的学习伙伴进行沟通……任务驱动之下,学生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也会体验失败的痛苦,这也是学生必须要经历的成长过程。
4.角色卷入式“伙伴学习”。
该样态提供多个“社会角色”,提倡学生以“过家家”的方式参与体验,从独立的个体变身关联的社会人,在角色换位中启思共鸣。比如,教学一节省级观摩课《姥姥的剪纸》时,笔者采用角色卷入式“伙伴学习”,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乡土气息,体会传统文化的精妙。首先,让学生小组学习体悟乡亲们的语言特色,再模仿模仿。如果学生模仿得不够精彩,则提示:仔细读读乡亲们的话,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描写剪纸形象的语句。相似的动物有区别,更能体现姥姥的技艺。最后,引导学生开展“伙伴学习”,带入乡亲们的角色,用鄉土语言夸一夸姥姥。
5.游戏交往式“伙伴学习”。
该样态强调将“游戏”和“学习”巧妙结合,丰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游戏交往式“伙伴学习”倡导寓教于乐,在低年段和中年段的语文教学中被广泛运用。该样态涉及的具体形式有猜谜语、开火车、找不同、摘苹果、词语乐园……集观察、判断、想象、伙伴互动为一体,让学生伙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6.具象表达式“伙伴学习”。
具象的画面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该范式中,学生根据具象的画面自由表达、创作、交流和分享,深度思考,实现思维进阶。比如,笔者教学一节省级公开课《星空遐想》时,精心选择四幅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星空的美妙,激发学生在群体中表达的欲望。教师还可以精心选择视频、模型等具象事物,把不能被学生的感官所直接把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具体化,以能在头脑内形成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等感性形象,再结合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让具象和想象相结合,和语言表达相结合,和深度思考相结合。
学习样态的提炼为语文课堂的“伙伴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可借鉴的实践范式。需要注意的是,“伙伴学习”的课堂一定要有恰当的组织结构和任务分工。笔者在教学《鞋匠的儿子》时,有这样一个“伙伴学习”片段,明确的任务分工,调动全体学生“卷入式”参与伙伴学习,以供读者借鉴。
“是什么让参议员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课后一道重要的习题,也是本课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话题。笔者先鼓励学生在学习单上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与组内同伴聚焦问题展开探讨和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接着,请每个小组选一位发言人总结全组的观点在全班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归纳组内成员的观点、学会倾听、学会清楚地表达、学会判断及分析别人的观点是否与自己的重复。全班交流时,如果其他成员有与发言人不一样的观点或更精彩的想法,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聚焦一个问题,从自主探究到伙伴交流,学生明确伙伴学习的组织结构和任务分工,参与的有效程度高,学习效率高,群体智慧也在课堂中充分迸发。
从展示课到家常课,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伙伴学习”悄悄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坐学”(死记硬背教课本内容)转向以活动(实践)为媒介的认知学习;由“个人刻苦用功”转向“与他人对话交流”的共同学习;由“背诵、积累”式学习转向“发表、共享”式学习。未来的语文学习,绝不仅仅是呈现几种基本样态,一定会呈现出向四面八方打开的无限可能。
(二)创新语文课堂中“伙伴学习”的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强调综合性与实践性,为了丰富“伙伴学习”的运用场景,使得“伙伴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形成课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我校教师基于语文国家课程,创新性地衍生出跨学科的主题式“伙伴学习”内容。这些跨学科的学习内容也成为学生每学期必经的难忘的学习历程。
比如,怎样让一年级的学生亲近汉字、爱上汉字、学好汉字?我们设计了一年級跨学科主题式“伙伴学习”——《你好,汉字!》。这一学习内容由四个板块组成:“爱画画的字”(与美术学科整合)、“爱游戏的字”(与体育活动整合)、“会思考的字”(与语文学科契合)、“好听的字”(与音乐学科整合)。设计这样几个学习板块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看一看、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玩一玩等过程,将汉字、数字、音符、图画等巧妙融合,不知不觉中完成与汉字的一次次亲密接触。
实际开展“伙伴学习”时,我们进一步设计汉字魔方卡片启发学生在合作拼字、画字、辨字的过程中高效识字。每位学生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文化认知、汉字思维、创新能力等语文素养不知不觉就得到了提升。
类似这样的跨学科主题式“伙伴学习”,从语文学科出发,充分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推进,极大地丰富了伙伴学习的内容。目前,我们补充、延伸、拓展的跨学科主题式“伙伴学习”的活动有:低年段,运用糖果、牛奶、鸡蛋、大米、苹果、巧克力等生活元素,确定“好吃好玩”的主题,参照“伙伴学习”的多种样态,设计“神奇的糖果屋”“芽芽找朋友”“小鬼当家”等活动;中年段,结合木头、汽车、马桶、房子、石头、地名等生活元素,确定“好用好玩”的主题,设置“米宝环游记”“行走金陵”“木造生活”等活动;高年段,融合月亮、环保、地质、民国、长征、图书馆、博物馆等生活元素,确定“文化追寻”主题,设计“水韵汇文”“人间至味”“长征精神放光芒”等活动。
在语文跨学科主题活动中开展“伙伴学习”,除了同伴,教师也作为学生学习的大伙伴,担负着重要职责:分配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总任务和学科任务;创设学习时空,构建真实的学习场;统整散落于各学科中的知识,从学生生活中生长出学习内容、确定主题,为“伙伴学习”提供场域,真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
参考文献:
[1]时长江,刘彦朝.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探索——浙江工业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3(6).
[2]冯建军.反思教育:向共生性理念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18(3).
[3]钟启泉.从课堂失范走向课堂规范——兼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J].全球教育展望,2011(1).
(周小卉,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副校长。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