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拔罐治疗中风后便秘

2021-11-19 08:02黄朝萍李艳敏程江艳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膀胱经糟粕督脉

王 丽,黄朝萍,王 芳,马 欣,张 帅,李艳敏,程江艳,王 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二科,北京,100700)

便秘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可达40.0%~65.4%[1]。中风后患者长期卧床,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排便障碍,患者可出现排便时间或周期延长、大便秘结不通、粪便干结等现象,对其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便秘不仅导致患者体内毒素堆积,诱发疾病,排便困难时用力可至血压升高,造成再次中风,所以改善中风后便秘尤为重要[2]。西医治疗便秘存在药物依赖和不良反应等局限性,中医治疗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舒适度高等优势,临床上便秘的常见中医治疗有中药、针灸、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耳穴压丸等[3]。循经拔罐可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减轻患者便秘,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主要介绍循经拔罐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相关操作方法、理论依据、注意事项等,现报告如下。

1 中风后便秘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便秘是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腑气不通、传导失司是便秘的主要病机。中风后,气机上逆而不能下返,糟粕不能顺利排出而形成便秘。《医宗必读·大便不通》记载:“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阴亏血少,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干涩,肠道失润,大便干结,而成便秘[4]。《金匮翼·便秘》记载:“气秘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或情志不畅,腑气不通,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华佗《中藏经》记载:“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语言謇涩,治之奈何?在上则吐之,在中则泻之……泻谓通其塞也”,指明中风后可出现腹中堵塞,可用通泻的方法治疗。明代医家吴正伦在《脉症治方》中提到:“中脏者,多滞九窍,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大便秘结,或气塞涎上,不语昏危多致不救,治宜下之”。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谈及中风时亦云“其人之血随气而行,气上升不已,血随之上升不已……是以治此证者以通大便为要务”。由此可见,中风常见原因为气血亏虚,情志不畅。然而虚自能生湿、痰、热、火,四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中风患者气虚为本,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血液淤滞于上而致中风[5]。中风后患者可出现便秘的症状,保持大便通畅对治疗中风至关重要。便秘又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有关[6]。所以调节气血运行,调和阴阳为治疗便秘的根本。

2 循经拔罐的操作方法

操作前完善物品准备,包括治疗盘、玻璃火罐数个、甘油、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灭火罐、清洁纱布或自备毛巾,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操作过程中保持病室整洁,适时关闭门窗,屏风遮挡,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拔罐背部皮肤。拔罐:用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进行闪罐3次,用纱布将甘油涂抹在患者背部皮肤上,作为走罐的介质。按照患者的体型,选取适当大小、罐口光滑的玻璃火罐,采用闪火法将其扣在大椎穴上,紧握火罐从大椎穴缓慢推移到患者的腰骶部位。反复上述操作多次。先走督脉,然后走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闪火法把玻璃火罐扣在大杼穴之上,从大杼穴到关元俞,沿着膀胱经按照上下推移的方式重复6~10次,至皮肤潮红,患者能耐受为度[7]。留罐取穴:取双侧的肺俞、胃俞、大肠俞、脾俞留罐5~10 min,适用于所有中风后便秘的患者,其中顺经、轻吸快走手法为补;逆经、重吸慢走手法为泻。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腧: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起罐:一手扶罐具,一手手指按住罐口皮肤,待空气进入罐内按先上后下顺序起去。用小毛巾擦干背部皮肤,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

操作后完成后,注意清理用物,按医院消毒隔离原则处理,做好相关记录。拔罐禁忌症:凝血机制障碍、呼吸衰竭、重度心脏病、严重消瘦、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严重水肿等不宜拔罐。拔完罐后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拔火罐的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先用一次性注射器刺破后,用干棉签轻轻吸干泡内液体,水胶体敷料保护;拔罐后可饮1杯温开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3 循经拔罐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理论依据

督脉起于小腹,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督脉作用的发挥与循行密切相关,督脉在腰骶部的上行分支从会阴部到尾骶端,贯脊上行属肾,明确指出督脉与肾、膀胱经及肛部的经脉联系[8]。《素问·骨空论篇》中记载:“督脉为病,脊强反折……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由此可以看出督脉受损,则会产生便秘、痔疮、遗尿、脊柱疾患等疾病。颜靖文等[9]选督脉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功能性便秘,结果表明,以补肾益气通便之中药内服配合督脉灸外治,以补治秘、以补通塞,标本兼治,临床疗效良好,而且作用持久,不易复发。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是人体内一条循行比较长的经脉。它为六经之首,统摄诸阳,并得督脉阳气相助,在十二经脉中阳气最盛。足太阳膀胱经之阳又谓“水中之阳,达于外以为卫气,乃阳之最大者也”(《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可固表以抗邪,引阳奋起,温经驱寒化湿,不令外邪干侮脏腑经脉。中风后便秘多因气血亏虚,腑气不通所致。膀胱经在十二经络中的主要作用是升发人体的阳气,它经过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位,几乎已经贯通人体全身,所以经脉出现异常时会出现各种病症[10]。相反对于出现的各种病症可以通过循经治疗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理脏腑功能。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直接输注之处,是脏腑之气转换衔接于全身的枢纽,通过拔罐刺激穴位,能达到调动全身阳气、调整脏腑功能、补虚泻实、化浊祛瘀的效果[11]。

大肠是传导输送糟粕的器官,与肺相表里,但它属于脾胃系统,脾胃病变可直接影响大肠,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亦可影响脾胃。脾胃居中焦,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纳一运,气机调畅,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行。脾胃气机升降有序,共同维系中枢气机运行正常,是五脏之气和全身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中枢。脾胃升降功能正常是维系整个消化系功能发挥正常的基础。脾升胃降,是以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为基础,胃气的通降有助于糟粕的排泄,脾气的运化有助于大肠对津液的吸收,脾升胃降,津液上升,糟粕下行,大便通行。所以选取肺俞、胃俞、大肠俞、脾俞进行留罐。

循经拔罐产生的摩擦力对人体的膀胱经及其背俞穴能够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12]。背俞留罐,使局部皮肤组织充血,疏通经络,进而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4 病例分享

患者男性,63岁。主诉:右侧肢体乏力2天。刻下症:右侧肢体乏力,偶有头晕,右侧肢体肌力四级,面色少华,纳眠可,小便调,大便秘结,两日未行,便秘自评量表评分为20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既往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查体:血压177/91 mm Hg,经头颅核磁检查显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诊断:中风后便秘,辨证属气虚血瘀证。治疗方法,循经拔罐,每2天1次,7天为1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嘱患者调摄情志,清淡饮食,并告知患者拔罐的注意事项。治疗后第2天排便1次,费力,便秘自评量表评分为17分。治疗后第4天排便1次,稍费力,便秘自评量表评分为10分。后治疗过程中每两天排便1次,量可成型质软,便秘自评量表评分为0分。第14天患者出院,血压138/76 mm Hg,肌力五(-)级。

5 小结

便秘为中风患者常见并发症,便秘时用力可使腹部压力增高,不利于患者临床预后,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蒸气、抽气)等方式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相应的部位或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生充血或淤血现象,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目的的一种常用外治方法。循经拔罐是以经络辨证为指导,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上通过罐内负压和温热作用,,达到驱邪扶正、温经散寒的效果。循经拔罐,辨证取穴,通过作用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对应五脏六腑的俞穴,可调节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以改善便秘。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开放评审

专栏主编点评:这篇文章详细介绍循经拔罐的操作具体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循经拔罐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理论依据及病例分享。便秘为中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因此,循经拔罐能较好改善便秘症状,为中风后便秘治疗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膀胱经糟粕督脉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刺络放血单独应用及联合膀胱经埋线法在跟痛症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背部刮痧治疗皮肤瘙痒验案一则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最方便的健身
调任通督针法联合膀胱经拔罐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督脉循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