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会青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穿透力强,表现力丰富。既能演奏欢快喜庆的场面,又能演奏如泣如诉的旋律。既能独奏、重奏、合奏,又能与民族乐队、交响乐队合作,在民族管弦乐队里,常作为领奏乐器出现在乐队声部中,是不可或缺的民族吹管乐器。但在多年的教学和实践中,我发现在唢呐作品里,无论合奏、重奏、独奏,无论民间乐曲还是创作乐曲,无论现代作品还是协奏曲,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乐曲所表达的韵味。在演奏过程中,我认为最难掌握的还是乐曲的韵味,因为它是乐曲的主题。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云:“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1](P238)。可见韵味是艺术表现的灵魂,唢呐在演奏中无出其右。
笔者以为,“情”与“韵”不仅是音乐表演要求的最高准则,而且也是优美动听、生动感人、情真意切的关键所在。著名音乐家钱仁康说:音乐可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律动,和声音响的色调变化,来表现感情的变化发展,这一特点是任何语言艺术所不能企及的。音乐与其它艺术相比,其魅力就在于情感与韵味。[2](P29-42)
我们在演奏时,如何把不同风格、不同韵味的乐曲的情感,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随着你的演奏受到启发和感动,甚至震撼,那么,你的演奏一定是成功的。我们常用“声情并茂”“惟妙惟肖”来赞叹某大师的演奏,这里的“情”就是情感的表达。在众多的唢呐作品中,以“情”命名的乐曲有很多。如《黄土情》《关中情》《川江情》等,“情”就是乐曲的主题、乐曲的情感、乐曲的内涵,也是乐曲中的点睛之笔。如何把乐曲中最真挚的感情、最感人的旋律,通过你的演奏表现出来,是我们从事唢呐演奏的人经常考虑的问题。唢呐演奏最大的亮点和难点是味道的把握和韵味的表达,韵味的核心又是情感的渲染,情感的流露。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韵味,不同的韵味又有不同的情感。那么,演奏时如何准确把握乐曲的韵味和情感呢?我认为首先要全身心地投入,尤其是情感的投入,了解乐曲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其次,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注意情感的积累。因为“情”来源于生活,发自于内心。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韵。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一般是自然的流露。但情感也是需要培养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大部分的唢呐作品都是有感而发创作的,作品的问世无不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作曲家、演奏家所付出的辛勤汗水。这些作品,有传统的,有现代的;有借景抒情的,有赞美家乡的;有歌颂英雄的,还有描写自然风光的等等。从乐曲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方面:有欢快喜悦地、有痛苦回忆地、有若有所思地,还有奋发向上地等。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画如其人,唢呐演奏也是如此。在众多的唢呐赛事中我发现同样一首唢呐独奏曲,有的人演奏的深沉感人、令人难忘,有的人却枯燥乏味,好无味道。究其原因,除了音乐感觉的差异外,演奏缺乏激情,缺乏情感是关键。因此,注意情感的积累和情商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如:看一些使人奋发励志的电影、小说,听一些模范人物的演讲和感人的故事,要有怜悯之心,做人要宽容。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通过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百姓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发现有利于表现韵味的“点”。如悲愤的、伤感的、哭泣的、诉说的、欢乐的、优美的、赞颂的、强烈的、激动的表情和话语等等。捕捉这些群众情感流露的瞬间,在日常的交往中,更要注意亲情、友情、同事情、同学情、战友情等。总之,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感悟,情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只有这样,在演奏的过程中,乐曲情感的表达才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如《怀乡曲》是一首陕西风格浓郁的唢呐独奏曲,其引子舒缓、跌宕,充满激情;其慢板旋律感人,哭诉伤感;其快板曲调流畅,热烈欢快。作者运用陕西地方特色的音乐为素材,巧妙地设计全曲,慢板表现了旧社会流浪艺人的悲惨生活。快板则以欢快朴实的旋律,表现流浪艺人坚定的信念和愉悦的心情。乐曲形象鲜明,韵味十足。倘若平时注意情感的积累,演奏时,当遇到这类情绪的乐曲时,演奏者的情感,就会水到渠成地融入到音乐之中,从而使韵味变成情感的抒发,以达到触及人们灵魂的效果。
我国的音乐文化受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地区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风格各异、特色浓郁的各种地方音乐。就唢呐而言,有陕西风格、河北风格、河南风格、东北风格等等。这些音乐风格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各地的演奏家作曲家一代代艰辛地付出,另一方面又与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传统音乐有着紧密的关系。
那么在唢呐演奏中,如何把握好地域音乐风格,如何能恰如其分地处理好唢呐乐曲的风格韵味呢?笔者以为,如下两点可作为参考。
其一,深入学习和了解各地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了解各地方的戏曲音乐和民歌小调。唢呐曲的风格特点与地方音乐密不可分,与地方作曲家、演奏家密不可分。作曲家为了突出乐曲的音乐风格,一定选择当地最具特色的音乐素材加以创作,演奏家为了更好地表现乐曲的韵味,往往采用特殊的吹奏技巧,来表现乐曲的韵味特点。据我了解,在唢呐作品中,素材的来源大多取材于当地的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如著名唢呐演奏家石海彬演奏的唢呐协奏曲《霸王别姬》取材于京剧音乐元素;李秋奎编曲的东北风格乐曲《二人转牌子曲》取材于东北的二人转;著名唢呐演奏家郝玉生演奏的河南风格乐曲《全家福》则取材于豫北安阳地区流行的《罗戏》和《大弦戏》等等。
因此,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音乐素材,了解各流派的吹奏特点,对韵味的把握至关重要。如在演奏陕西风格乐曲《关中情》时,演奏者必须首先了解陕西的秦腔的风格特点和秦风秦韵;高亢时,慷慨激昂;哀痛时,如泣如诉热耳酸心;柔情时,缠绵似水余音袅袅。当掌握了这些风格特点之后,演奏时再体会其或粗犷或细腻或婉转的韵味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抓住了音乐的主题和个性特点。《关中情》就是利用秦腔元素创作的杰出代表。引子慷慨激越、荡起回肠;慢板深沉感人、励志坚强;快板高亢嘹亮、欢快喜悦。在音乐元素上,作品吸收了秦腔戏曲中“苦音”和“欢音”的特点,以增加乐曲进行中的对比性。乐曲通过对不同音乐情绪的诠释,发挥出唢呐表现的无限想象力和再创造力。这首乐曲给我们传递了这样的真实感受: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对比,辛勤劳作与迎来丰收的对比,欢音苦音与音乐风格的对比,很好地阐释了秦人对待生活的浪漫主义情调。
其二,在演奏时不但要处理好乐曲韵味,还要具体曲目具体分析。因为它不仅是简单的气息处理、指法变换,而是要让听众能体会出意味深长、内蕴丰富的情调。有时它是通过某个滑音,有时它则是通过强弱对比的变化和某个技巧的运用,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种微妙的效果言之不尽。同时还要加强音乐修养,提高文化素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抓住各地方唢呐音乐风格的特点特色。如《关中情》的微降si,就是秦腔中苦音音乐突出的特色,它不仅赋予了悲情,而且也是陕西地域音乐韵味的特征。对它巧妙地处理不仅能体现出悲情,而且也能突出地域音乐特色的效果。
笔者以为,如果演奏者能抓住以上特点,那么也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关中情》的情感与韵味。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乐曲的风格特点加入一些吹奏的技巧,如大幅度的滑音技巧、气震音技巧等,便可使乐曲的韵味十足,并有回味无穷之感。
恰当的技巧运用,不仅使唢呐乐曲熠熠生辉,大放异彩,而且还能提升乐曲的深度表现力,更能体现演奏者的功力所在。较好的技巧运用,又会对乐曲韵味的表达起到如虎添翼之效果。唢呐技巧多种多样且丰富多彩,其主要包括三大类:1.手指技巧;2.气息方面的技巧;3.唇齿舌技巧。手指技巧主要是指手指滑音、手指打音、指花音和指颤音等。气息方面的技巧主要是指腹震音技巧、循环换气技巧、气拱音技巧、气滑音技巧、借音技巧和箫音技巧等。唇齿舌技巧则主要包括单吐、双吐、弹舌、花舌、库音技巧、齿音技巧、唇颤音技巧和舌推音技巧等。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演奏中,技巧的运用不是独立使用,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在唢呐作品中,无论传统曲目,还是创作曲目,实则都离不开技巧的使用。一方面,它旨在更好地体现地域音乐风格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另一方面则是增加音乐表现力,为乐曲增光添彩,更好地触动和感染观众。
那么,如何能恰当地使用这些技巧呢?笔者以为:其一,要了解技巧与作品风格之间的微妙关系;其二,根据乐曲的音乐特色风格特点选择技巧;其三,为了使乐曲增强感染力(特别是独奏曲部分),还要同时开发新技巧,以提升唢呐的表现力;其四,仔细琢磨口型、指法、气息以及唇、齿、舌所运用的“点”及乐曲的韵味;其五,掌握技巧并付诸于实践。总之,对技巧的巧妙使用不仅对乐曲风格的诠释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乐曲韵味的把握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唢呐演奏者来说既有挑战又有提升。
笔者曾演奏过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作品,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其一,声腔化乐曲的技巧选择:唢呐音色独特,张力变化大穿透力强,且极具人声气质,声腔化的音色是其特色。唢呐最擅长模仿各地域不同的民间音乐和戏曲唱腔音乐。一般来说,以戏曲音乐为素材编创的乐曲,风格性较强。如刘文金、郝玉歧以河南豫剧音乐为素材改编的《豫西二八板》;陈家歧以川剧音乐为素材作曲的《天府好》、东北民间乐曲《柳青娘》;王金山演奏的《河北梆子》;赵春峰演奏的《评剧音乐畅想曲》等。这些乐曲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委婉细腻的旋律具有声腔化的风格特点。因此,为了突出这一类乐曲的风格特点和戏曲唱腔的韵味,演奏时,选择齿音技巧、唇腹相结合的腹震音技巧、唇颤音技巧、气拱音技巧有利于乐曲韵味的表达。因为戏曲音乐最突出的演唱风格是声腔化,纵观各地的剧种,虽然音乐的腔调不同,但情绪情感的表达却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激动时,高亢激越;委婉时,缠绵似水、华丽多姿;悲愤时,哀怨凄苦,如泣如诉。因此,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一情绪,演奏时,就要揣摩戏曲音乐中所特有的神韵与韵味。当遇到慷慨激昂、悲壮跌宕的旋律时,自然会用到饱满扎实大气量的腹震音技巧、花舌音技巧和手指打音技巧等。当遇到委婉缠绵、苍凉悲切的旋律时,又会用到齿音技巧、气拱音技巧、快速唇颤音技巧,以及无痕迹的气指滑音技巧等。如《评剧音乐畅想曲》第1-29小节(见谱例1)。
谱例1:
此旋律委婉缠绵略带伤感,问答式的旋律走向,诉说着哀怨的情绪。此时,唢呐用齿音、滑音、气拱音、腹震音等技巧来表现乐曲的韵味特点恰到好处。再如皖北民间唢呐大师马东亚演奏的《琴书》,就是利用借字技巧来模仿这一剧种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演奏效果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其二,技巧的选择要准确恰当。不同的乐曲用不同的技巧来表现,不同的技巧有不同的效果。[3]因此,恰当的使用技巧是关键。在实际演奏中,要根据乐曲的风格,乐曲所表现的韵味以及演奏效果来选择技巧。如唢呐演奏家刘炳臣演奏的唢呐名曲《欢庆》风格突出,充满喜庆,曲调欢快流畅,幽默诙谐。从谱面分析看没有复杂的节奏、大跳的旋律和较难的音准控制,应该说有几年唢呐功底的人,视奏下来不是问题。但其实不然,由于丰富的技巧贯穿全曲,一方面,提升了乐曲的演奏效果演奏难度,另一方面,考验着演奏者的能力和表现力,是不可多得的唢呐精品。如《欢庆》第54-71小节(见谱例2)。
谱例2:
此曲分引子、慢板、快板三部分,引子只有几个音组成,由于漂亮的气拱音技巧和无痕迹的气滑音技巧的加入,虽只有短短几个音,但演奏效果顿感华丽、新鲜、好听,瞬间抓住了听众,给人以出其不意之感。慢板的旋律属于变奏体乐段,旋律变化不大几乎相同,只是随着情绪的变化速度稍有加快,共三段。演奏家经过多年的实践,反复的锤炼,在不影响旋律线条的情况下,大胆地加入了气拱音技巧、弹舌技巧、唇挤音技巧以及碰牙齿技巧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多的技巧加入,不但没有影响乐曲的韵味和演奏效果,反而使乐曲大放异彩,听后令人难忘。又如唢呐演奏家郝玉歧演奏的河南风格乐曲《全家福》,全曲由散板、慢板、中板与快板组成。旋律委婉质朴亲切感人,充分展示了人们丰收后的喜悦、跳跃、舒展、激越的幸福情怀。为了准确地表达乐曲的风格与韵味,更好地体现旋律的委婉、流畅、诙谐、俏皮。演奏时,需要加入一些相应的技巧来表现。如气拱音技巧、呼吐音技巧、气喷音技巧,以及委婉圆润无痕迹的气、指、唇相结合的滑音技巧等。此外,散板之吐、颤、滑奏,中板之深涵、细柔、苍劲和吐、滑、强、弱变化,快板呼应、吞、吐、碎奏,都是吹奏者彰显才华之空间。特别是飞板部分,高潮叠起,使作品跌宕起伏,回味无穷。如《全家福》第99-134小节(见谱例3)。
谱例3:
从以上分析得出,无论传统作品还是现代作品,演奏效果如何?作品的成功与否?特别是新作品,能否达到作曲家的要求和同行们的认可?在演奏过程中,能否完美地诠释该作品的风格与韵味特点等,技巧的加入不可小觑。当然,高超的技巧需要千锤百炼,决不可一蹴而就。同样,技巧的选择也要恰到好处,决不可画蛇添足。
方言是指各地的用语习惯和用语方式,是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工具。方言不仅是区分各个地区的一种标志,更是中国多元文化地域的承载者。唢呐的韵味表现,离不开地域方言,这是代代传承才得以形成的。方言好比食材,以及各种调味品,韵味则是各种食材与调味品加工之后的美味佳肴。总体来看,方言是韵味的基础,韵味是方言的特色集中表现。我国有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由于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包括语言方言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地方音乐文化特色。各民族中都有不同形制的唢呐,唢呐音乐文化在各民族中深受大众群体的欢迎。因此,对于唢呐演奏者,把握好地方方言,对于理解何为韵味尤为重要。
在唢呐演奏不同区域的作品中,对方言的熟悉和掌握,可以使演奏者把握作品的韵味,突出展示地域风格特点,加深受众群体对乐曲风格的感受。如河南风格乐曲的韵味特点就与方言密不可分,有着千丝万缕之关系。河南人的语言特点是语速稍快、字正腔圆、发音到位。它的方言反映了河南人的性格,即人性的真实流露。河南人率直朴实、吃苦耐劳,说话从不拖泥带水,而是干净利落,可以说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遇见河南人,生存能力之顽强可见一斑。在音乐方面,河南方言以独特的四声调发音腔,影响了旋律发展的形态,同时也赋予了它独特的音乐韵味和浓郁的河南风格特点。受其影响,河南风格的唢呐作品如同其方言一样,音乐语言风趣、俏皮、华丽,旋律间夹杂着方言的味道。如郝玉歧演奏的河南风格乐曲《丰收乐》和《朝阳沟是个好地方》。前者曲调欢快喜庆流畅,一气呵成,其热烈强劲的旋律,极具河南方言口语化的特点,有极强的画面感,丰收的场面你说他笑,喜在眉梢,欢乐的场景溢于言表。唢呐用明亮的音色、大幅度的滑音和快速的唇颤加腹颤音技巧,把口语化河南韵味的旋律,表现得淋漓尽致。后者则是用唢呐模仿豫剧唱腔音乐,选自豫剧《朝阳沟》,该唱段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声腔化的旋律唱腔中明显带有河南方言味道。唢呐用极具人声的音色和强弱对比的控制,同样把乐曲的风格韵味表现得惟妙惟肖。再如东北风格乐曲《二人转牌子曲》、山东风格乐曲《夸山东》以及河北风格乐曲《欢乐的农村》等,其韵味特点无不与方言有一定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说明方言对韵味的影响。我在教学中有一发现,我曾经教授过一个广东籍学生,该生基础尚可,练习刻苦。南方及广东风格的乐曲掌握的相对较好。但在演奏陕西风格的乐曲时,由于对陕西地方方言接触不多,理解不深,演奏陕西风格乐曲的韵味特点,始终拿捏得不理想不到位,学生很是着急。究其原因,原来学生在演唱陕西风格乐曲时,带有浓厚的广东方言腔调,特别是陕西音乐风格中常常出现的微降si,唱出来总不是味道,总带有明显的广东歌曲韵味。于是,我让他从学习陕西方言入手,听一些有代表性的秦腔唱段,探索方言与韵味的关系。练习了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不仅能说多句陕西方言,读谱时,逐渐少了广东腔,最后演奏的陕西风格乐曲韵味十足,得到了多位同行的认可和赞扬。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民族音乐的韵味和地方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了解方言、掌握方言是体现地方风格韵味的重要环节,正如俗话说的那样:干什么说什么,卖什么吆喝什么,是最好的解释,这便是方言与韵味的关系。
韵味是民族音乐的灵魂,对于富人声、擅歌唱的唢呐演奏更是如此。如能紧紧抓住乐曲韵味的特色,如同地方美味佳肴一般令人难忘,印象深刻回味绵长。当然,对于唢呐演奏中韵味的掌握并非简单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深入生活,理解乐曲中如何表现地域性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同时,基于演奏者的艺术素养和演奏技艺的程度不同,对于理解地域风格的作品,有着程度不同的差异,需要加强艺术欣赏能力的不断提高。本文所谈是笔者多年从事唢呐演奏的点滴体会,难免存在片面性,希冀同行们给予批评指正。我以为,“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声情并茂”虽然是评论一个艺术家的表演风格,但同时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积淀,那就是完美的音乐,与生活、与情感、与表演不可分割。自然,唢呐音乐演奏也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