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西方音乐史课程翻转课堂的过程与提升

2021-11-18 04:30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重难点环节知识点

●黄 键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西方音乐史是本科阶段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后因课程调整,更名为“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加大了音乐作品的鉴赏比例,从而为课程中尝试混合式教学(Blending Teaching)奠定了基础。混合式教学源于1996年,包含学习环境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理论交互运用、学习方式和资源的混合等。其优势在于学习时间更加灵活、方式更加多元、选择更加丰富,逐渐成为国际学界主推的教学模式之一。教育部2016年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1]中明确提出了要“推动校际校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要求,加速了混合式教学在国内高校的研究和推广①。

而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源于2007年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约翰纳·贝尔格曼(Jonathan Bergmann)和阿隆·萨姆斯(Aaron Sams)用视频录制讲解课程PPT的教学方式。它是指将传统课堂中的教师主导转为学生主导,学生课前通过线上平台和资源,消解基本内容,继而主导课堂,提前实现知识内化。其理论根源是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13-1999)的目标分类学习理论和兰德·杰罗姆·斯皮罗(Rand Jerome Spiro,1948-)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12年我国学界开始大量关注翻转课堂,部分期刊为翻转课堂设置了研究专栏②,2019年成果更是达到了高峰,厚化了理论积累,涌现出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性学者③。这为翻转课堂的应用性探索提供了学术基础。

近年来,研究数据表明[2](P73),将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结合后,学生学习成绩和课程通过率均有显著提高。这就为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翻转课堂在西方音乐史课程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作为一个开放的教学研究领域,探索定然存在着缺憾。所以本研究对存在的不足总结的同时,尝试性地提出提升策略,持续改进,以期为高校西方音乐史课程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路径和方法。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西方音乐史翻转课堂实施过程的探索

整体而言,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西音史的翻转课堂可分为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评价三部分,每个部分又可以细化为不同的具体环节。全体学生依据课程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分为主导小组和评价小组。主导小组是课堂翻转的主导力量,负责课前准备分享PPT、通过微课和教师积极沟通修正课堂分享内容、组织课堂实施过程等。其余小组为评价小组,负责对主导小组评价和讨论互评。选择课程内容时需要去除首课和尾课两次教学计划周。首课是课程导论,也是翻转课堂具体环节的讲解。尾课是对学期或学年课程的总结,经过翻转,表彰性地选择小组主导,整体对课程内容总结,复习重难点,重构课程体系。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主要包括教师线上建课、学生预习、预习测验、主导小组微课录制与修正。教师线上建课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西方音乐史课堂翻转实施的基础。教师需依据教学计划规划每节内容,在可利用的线上平台发布学习内容和要求。很多高校都引入了线上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等④,这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当然,也可以利用QQ等平台发布,但是监管和反馈数据的收集相应会略显繁琐。

课前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点、重难点、微课、课程PPT、作品音视频材料等五个方面。单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可根据教材和辅助材料标明涵盖范围,并构建知识思维导图发布,以帮助同学们快速锁定知识覆盖、构建知识结构。对于其中的重难点应着重列出,方便同学们关注和理解。对于核心知识点可制作微课视频上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以促进知识消化。PPT的制作注意凸显课程思维过程和逻辑递进,而非罗列所有内容,切不可过于繁琐。当然,随着大量PPT软件录制讲课音/视频的功能增加后,也可以录制简易微课,达到合二为一的效果。尽管如此,PPT的上传还是有必要的,对知识点的浏览更加直观和快速。课程作品的音视频资料遴选需谨慎,应紧扣西音史的内容,精准节选时段。教师对音视频提前审阅时,注意思政性、健康性和积极性。同时下载和上传务必注意标明出处,防止版权纠纷。具体上传中,教师可以将这五个课前学习内容放在一个课前学习模块中,这样与课程实施、课后评价等环节根据进度错时开放,便于数据库的分类管理。同时在课前学习模块中,将每个单独创建成内容模块,做到层级清晰,便于锁定和操作。此外,Blackboard平台在每一个内容上传选项中包含“是否追踪学习记录”,教师可设置成追踪,如此为掌握课程预习情况提供了数据支持。课前预习知识测验模块,教师根据知识内容和重难点创建,为学生预习做好监测的同时,也可有效估判掌握程度。测验题量尽量控制在5个选择题以内,方便同学们在手机、平板等各类终端操作,内容上紧扣重难点为宜。一般而言,预习测验可以设置成一次提交,一次修正。部分没有线上平台的高校,可以尝试在课程群中用微信小程序评测,收集学生预习数据,为面对面(Face to Face,缩写F2F)教学做准备。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包含教材知识点预习、思维导图学习、观看教学微课、学习PPT、完成课前预习测试与评价。整体而言,教材预习是基础,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对知识的整体认知,以提高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为发端,建议通过自学构建内容导图并筛选重难点。之后再通过课程平台查阅教师上传的导图和重难点,填补知识结构、复盘内容脉络、清晰重点难点,达到学习进阶的逐级深化。继而通过教学微课加强理解和掌握,学习PPT熟悉课程的思维构架,实现课程内容的深化。当然,在预习过程中,每位同学可对自己不熟悉的难点针对性地关注和反复学习,实现混合式学习的时间灵活性、内容随机性、终端个性化。预习结束后,学生需尽快完成线上课前预习测试,第一次提交内容中可能会有错误答案,对于内容再次学习后再可修正提交。

整体学生完成预习后,翻转课堂的主导小组还需根据课程内容提前三天提交小组的课堂文字教案、PPT、主导课堂预讲视频。教案写作是为了让同学们熟悉文案和教学计划的具体步骤,PPT制作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制作技术和操作能力,视频录制则为熟悉分享内容和正式课堂提供保障。三个部分可以由小组商议,分工与协作完成。分工的目的是凸显同学们的个性理解和特性化学习成果,协作则是培养小组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从而达到个性化培养和协作锻炼。

教师通过线上平台查看学生完成情况、掌握学生预习测试。两次提交的数据,一次可观察原始预习效果,第二次则可掌握再学后的效果。教师根据反馈数据对学生的掌握程度科学估判,为翻转课堂小组提出分享建议。让该小组对于难度大和易错内容重点布局,对之前提交的预讲视频修正和补充,为课堂的高效性打下基础,也为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内容提供解决路径。

(二)课中实施

该环节主要包括主导小组内容展示、多元互评、重难点探究、总结、深拓讨论等。课中师生角色由前期准备中教师的布置和引导,转变为学生主导的重要环节,实现课堂教学角色翻转。

主导小组的内容展示是课中第一个环节,可由一个主讲者分享,也可以由数名组员拆分知识点分享。但在PPT首页建议展示组员分工,并由首位主导者说明分工布局,以清晰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展示即是对单元课程知识点的梳理与讲解,也是对主导小组课前准备视频的修正检验。展示中可能会因为课堂的即发性,出现各种突发情况,总体上若是不干扰课堂正常秩序,建议不予干涉,进一步观察主导小组的课堂把控和应变能力,也是对于主导小组的信任与尊重。同时要允许小组之间和成员各自不同的差异与个性化。每位组员在协作参与的同时,还需展示并分享,以凸显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主导小组对于知识内容分享后,组织同学们展开生生互评,分为小组互评和自由讨论两个环节。首先是各参与小组就分享细节、理解程度、重难点强调与解决、知识掌握、PPT制作等,向主导小组提出评价并讨论。教师要注意讨论与知识点的相关度,使生生互评紧扣课堂内容和小组表现。自由讨论环节中,还要注意不同学生对选择内容的差异性,需对不同主题和同学的实际能力提前做有效沟通和辅导。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动态性鼓励和评价⑤优缺点。鼓励优点的目的不仅是针对该同学或小组的肯定或赞扬,更是为其他同学树立课程价值观的有效榜样。评价亦是如此,矫正错误和不足的同时,对其他小组起到防微杜渐之效,实现因材施教、施评的多样性与有效性。

讨论和评价结束后,教师总结评价和讨论聚焦,产生分歧的核心往往是课程难点和易混淆之处。教师以此为基础,复次对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节点和语境予以提醒,并提出提升策略。需要留意的是经过课前预习的提醒和主导小组分享后,大部分同学可能已经掌握了重难点,对于存疑同学,可以利用课堂机动时间,厘清个别误解或差漏,依次个性化辅导,逐个突破。同时,对重点部分可随堂提问,检查掌握程度,巩固学习成果的同时,强化同学们知识构架中的重难点内容⑥。

进而由重难点的解决,牵引出整个课程的知识结构,复现课前准备中的知识点思维导图。不同的是,此时需逐层深化课程知识点和内容,实现知识点网络结构详细图解,进入课程总结。该环节除了课程内容梳理外,更重要的是内容深化与提升。深化主要指西音史研究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课程认知目标的分析和方法总结。如通过贝多芬的学习,分析教材知识点的结构布局,进而掌握作曲家的学习方法,通过生平分期、创作领域、阶段性音乐特征、风格继承和影响等步骤逐步深化。并通过运用,让各小组自发选择一位在西音史中未被研究的作曲家模式化应用,检验是否能够创造性地理清与总结各方面的知识重点。课程的内涵提升则需紧抓西音史课程思政的育人核心,以史为鉴、学史明德、以理通达。如通过穆索尔斯基歌剧中民族性的学习,引发对于民族歌剧创作和民族独立的积极思考,以实现全课程育人,以生为本的育人思路。

课程总结后拓展与讨论的主要目的,一是互动解决遗留问题;二是依据课程内容逐层生发,引申出相关拓展性文献和资料。此处可以就课程作品深入分析,亦可对核心作曲家、作品、风格、流派、体裁等文献拓展,还可以对时代文化语境深入探究,帮助有兴趣的同学延伸和发散。同时积极借鉴网络平台资源共享,对不同演奏家和风格对比,对核心作品、知识点与技法关注,推进音乐素养与能力的提升。由于时间关系可能不会面面俱到,但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看到西音史研究的多样化和精深度,为无限可能的学生们播下一颗学无止境、探索不息的种子,这可能比细化的知识内容更具育人的远景意义。

课程最后预留时间,对下次翻转内容、主导小组、平台开关时间等预置,实现课程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三)课后学习与评价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西音史课堂翻转的课后学习与评价包括五个部分,即在线答疑与个性化辅导、提交作业与微课、学习数据分析、评定成绩、课程评价。

在线答疑与个性化辅导需要师生约定时间段和平台在线交流讨论,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为宜,既可借助Blackboard平台的讨论功能,也可以借助腾讯课堂/会议、微信视频等。线上模式在时间、地点、形式上都有极大地灵活性,主要解决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疑虑,可能既有个体学习的遗留问题,也有拓展出现的衍生问题。往往此环节是教学中颇有意思的部分,在内容上具有探究性,教师可以接触和学习到同学们新颖的思考角度和极富时代性的探索视角,此所谓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相长。

课程作业主要借鉴平台在线提交,分为个人知识点考察和小组协作考察两个环节。作业的项目建设须设置好内容、起止时间、分值比例、提交格式等。内容需紧扣知识点布局,合理考察重难点。同时也要注意题型的构思和安排,既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又要和学校统一考试一致为宜。可依靠平台链接发挥线上优势,加大作品鉴赏比率;和校考题型相当可使同学们做好考试对接。学生在提交环节中做好格式规范,如采用Blackboard平台,建议直接在回答栏中提交,若是附件word或pdf格式,在随后的评定环节,下载和转换格式可能会占用教师大量时间。作业中的小组微课视频提交,则是对于小组协作能力的观察。不论小组选派代表主讲,还是组员轮流分享,微课的录制都需要成员共同参与,这也是参与小组的磨合与协作。音乐史的学习,常言道“看不如写,写不如讲。”通过小组微课的梳理,目的是实现小组同学对内容的全面、精深的掌握,也为此后的主导分享打好合作基础。

提交作业评定是检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堂翻转成效的依据之一,所以具有重要的数据参考意义。平台会对学习结果形成分析数据,教师需注意记录和观测错误率高发的知识内容,以形成分析总结报告。此外,为了发挥混合式教学中学习场所混合的优势,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在平台讨论板中发布前期线下讨论中的热点,为在课堂上和在线答疑环节没有发言的同学提供发表意见的平台,也为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再思考提供观点深化的机会。

同时,需清晰提交作业只是课程评价的一个组成,而非全部。整个混合教学中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主要有七个方面:课前预习数据追踪、预习测验评价、主导小组分享评价、课堂讨论环节评价、课后测验评价、小组微课评价、论坛讨论评价,以实现混合式教学中的全过程评价,打破了传统西音史教学中唯考试成绩论的单一评价方式。由于当前的评价体系现状,过程性评价和考试评价最多只能达到各占一半比率的均分状态,这也为教育评价改革中进一步开放必修课程的评价方式提供了探索方向。教师评价环节的公平公正不言自明,笔者建议除根本性知识点的错漏需及时矫正外,以鼓励评价为主。

由上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音乐史类课程的翻转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十四个环节(见表格)。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音乐史类课程的课堂翻转环节

通过师生各自的时间占比来看,学生独立完成环节占据了三模块中最主要的部分,即课前预习、课中小组展示、课后作业提交,成为课程过程中的主体。教师独立参与的环节主要为辅助性学习环节,如课前建课、课后的成绩评定与课程评价等。更多的是师生互动,包括课前的预习测验与数据掌握、主导微课录制与修正视频,课中的多元互评、重难点探究、课程总结、深拓讨论,课后在线辅导等。互动过程最多的是在课程中,以实现课堂翻转,真正将课堂由传统教学变成学生自主分享、课程内容深化、互动深拓讨论的主要平台。

二、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提升策略

尽管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西音史课程课堂翻转的探索,对于当下大部分西音史课程中的教学质效偏低、能力提升不足、教学评价单一、新文科建设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依据参与的双边主体和交互平台,可能主要体现在教师、学生、平台三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提升策略

西音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翻转是否能够实施,改革的根本因素在于教师。教师对于当下方兴未艾的新的教学改革是否接受并学习,成为西音史课程混合式教学与课堂翻转结合实践的主要动因。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理念革新不够、线上能力不足、消耗过大等问题。

部分教师对于传统课程模式和资源的习惯与坚守,对于混合式教学理念存疑,以及因惯性而对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抵触,导致线上课程建设自信心匮乏。对此,关注国际和国内最新教学改革和创新,持续逐步革新教学理念,逐层深入推进,是有效提升教学理念的可靠路径。

部分教师担心线上操作能力不够而裹足不前或浅尝辄止。当下高校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已然无法规避,尤其是一些线上平台操作。部分教师抱怨缺乏学习平台和机会。事实上,目前各大高校都在教育部的引领下推进新文科与一流课程建设,此类培训和讲座不在少数,积极关注和参加,持续学习、并在教学中尝试应用,不断改进,才可能有日益推进的提升。也可以通过关注研究平台与数据库,获得此类讯息。

另,评价与建课需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成为部分教师抵触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的缘由之一。对此,建议加入助教,或借助研究生实习来建课、矫正微课、校订课件、补充教学资源等具体工作。部分已开始混合式教学的教师,对于线上建设的过渡投入,令其时间与精力不堪重负也需引起注意。线上线下混合,不是将重心一味放在线上资源建设上,育人为本的核心不能改变。树立正确的混合式教学理念,根本目的还是教学内容的掌握。线上建设目的是为课程内容服务,具体是为每节课的知识点、重难点服务,而非沉溺海量网络资源而无法自拔,毕竟“以手指月,指并非月”。

(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提升策略

学生做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西音史课程课堂翻转的主体,在初次实践中相应会出现实施环节不清、学习习惯不适、自主能力不足、课堂把控欠缺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提前针对性地布置和说明,做必要的课程准备。

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堂翻转的教学环节不清,教师可以通过三个步骤说明。首先,在课程说明中发布具体环节,并对每个环节详细说明,尤其是学生自主的6个和互动参与的4个环节,提前做好准备、有的放矢。此外,在建课首页设置专门的课程环节说明图(如前文表格)或微课,做好教学环节解读与细化。最后,在线下首课中可对各个部分再次强调,F2F解决同学们的疑虑,争取尽早带动同学们熟悉具体步骤,为课堂质效的提高打下基础。

熟悉环节后,学生就可以通过具体操作,逐渐习惯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但这个过程因人而异,部分同学可能因初次接触,一时难以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转变过来。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个体测评和课堂反应作出积极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状态,针对性地关心和帮助来提高积极性,使其尽快习惯新的教与学的模式。

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不适应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传统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足。西音史课程的自主学习包括线上预习、史料阅读、作品鉴赏、PPT制作、教案写作、微课制作、课堂分享、生生互评等方面,部分偏弱的缘由和学习时间以及练习频次不足有关,这就需要持续改进、逐步提升。一般来说课程的前五周基本是摸索阶段,也是问题集中暴露的时间段。要允许同学们出现偏差和瑕疵,教师积极矫正和调整。尤其是在课后总结中,对于整个课程中不同小组出现的优缺点要及时评价和总结,优势部分弘扬学习,缺点部分查缺补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生可能接受会比较慢,要允许同学们逐渐成长。

此外,分享小组的课堂把控能力欠缺也是经常会碰到的问题之一。常见为课程知识点的排布、重难点的解决、时间的掌握等问题。提前演练课程过程会有效地避免以上问题,并在课前两到三天录制试讲微课后,和指导教师沟通,及时纠正后再次尝试录制。分享小组的PPT需要提前在Blackboard平台发布,所以要卡好节点,做好发布的提前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预习时间。

(三)课程实施过程中平台的相关问题

经过近年的混合式教学和课堂翻转,最基础的问题还是网络平台建设和维护,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网课期间显得尤为突出。在此过程中频繁出现的卡顿、微课无法播放、讨论板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大部分是由于平台堵塞导致。故而课程网络平台的技术提升是基础问题。具体如腾讯课堂的存储空间、腾讯会议的交互体验、Blackboard平台用户体验度等依然存在提升空间。

另外,平台的过程性监管和评价有待细化与加强。学生在混合式学习中,往往因为线上学习,过程难以得到监管,致使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掌握无力。所以平台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细化监测和加强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在学习平台作出具体的监测技术要求,例如线上学习本人验证、追踪个体学习时长、防切屏转换与记录、知识要点点击率、视频观看与防止跳出等都是需要细化和提升之处。

(四)其他问题

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堂翻转在西音史课程中的推广,除了以上问题外,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涵待提高。客观而言,混合式教学和课堂翻转在西音史课程中的应用,比传统课堂会占用更多的时间。传统课堂没有线上建课、微课录制、线上评价、线上互动等教学环节,这些环节会随着选课人数的增多,成倍挤压教师的课余时间。除了时间以外,更重要的是精力的消耗。“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学是最困难的教学模式。相比面对面授课模式,混合式学习要求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2](P71)教师在“处理课堂时间、协调面授内容和在线教学内容、保证充足的课外支持、评价学生对在线环境的准备情况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个巨大挑战。”[3](P20-32)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高校对于混合式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普遍采用和普通课程相同的方式,如此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导致了大量教师浅尝辄止。“如何探索出台科学合理并富有人文关怀的教师工作量化制度可能是高校探索和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的一个瓶颈。”[2](P71)故而对于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的推广更多可能需要评价与绩效的激励,加大人文关怀。“高校应该考虑向教师提供激励机制,影响他们对技术的应用和对混合式学习的参与。”[4](P1-8)

除此之外,课程的评价体系也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堂翻转的影响因素之一。高校西方西音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脱离不了期末闭卷考试,大部分高校情况雷同。尽管近年来对于过程性评价的比重逐步加大,最高50%的过程评价已是改革后的最大比率,依然对于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有一定阻碍,其根本缘由可能还是评价管理与认证体系需进一步深化改革。

结 语

综上,本文由高校西方音乐史课程中存在的作品鉴赏不足入手,得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西方音乐史课程翻转课堂包含的环节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部分、十四环节(线上建课、学生预习、预习测验、主导微课、小组展示、多元互评、重难点探究、课程总结、深拓讨论、个性辅导、提交作业、数据分析、评定成绩、课程评价)的实践操作方案。其中课中是课堂翻转的核心环节,课前和课后是线上混合式学习的主要阵地,三者互为补充,对于教学时间不足、学生能力提升等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同时,由于该模式是一个处于探索期的教学尝试,也存在教师和学生、课程平台、管理机制不足等问题。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主导因素,教学理念还待持续革新、线上能力有待提高,以紧抓教学质量为本、线上投入比例需合理。学生作为主体,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课程实施环节熟悉、尽快适应课改要求、努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课堂把控度。网络平台的搭建和维护需要持续强化,促进过程性监测以全面评价和管理。此外,适当给予教师人文关怀,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加大课程的评价改革也是持续改进,提升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西方音乐史课程课堂翻转的有效策略,以更好地适应新文科语境下的音乐课程教学的发展与需求。

注释:

①https://kns.cnki.net/kns8/defaultresult/index,3月5日上网。以知网为例,2020年的成果量达到6317篇峰点,足见其炙热度。

②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2012年的第3期便有8篇课堂翻转的专题研究。

③以知网为例,2019年成果达到11986篇,涌现出了如金陵、焦建利等一批优秀学者。

④本文主要立足于Blackboard平台进行说明。

⑤动态性评价(Dynamic evaluation),即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的个性化评价方式,是因材施教的重要评价策略之一。

⑥根据斯皮罗建构主义理念,先后四次对重难点的逐层强调和解决,首次是课前知识点概要,二次是微课视频讲解,三次是主导小组的分析和解决,四次是生生互评中的争议和分歧。

猜你喜欢
重难点环节知识点
第十二页 知识点 静候“18”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第九页 知识点 QSZ92式半自动手枪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全宅影音集成系统中最温馨的环节 室内光线控制系统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谚语趣画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