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认证背景下水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17 15:39胡宇祥,殷飞,李娜
高教学刊 2021年30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方案

胡宇祥,殷飞,李娜

摘  要: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高校专业建设应该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出发点,培养能够与国际工程教育互认的高级技能人才。文章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特点,从培养目标、建设要求、课程体系三方面阐述了专业建设情况,并从人才培养理事会建立、实践能力培养、顶岗实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专业特色进行了初步论述,为其他地方高校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开展特色内涵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0-0168-04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skilled talents, ta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s an opportunity,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Major of Jilin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constructed a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from three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and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characteristic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training program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2006年由教育部组织开展的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宗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内涵,制定鲜明特色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立足吉林省区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基于自己的学科特色与专业特点,结合本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定位,将培养目标制定为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良好品德修养、三农情怀、较强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较強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能够胜任农业水利、水电及土木建筑等领域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通过逆向设计方法构建培养目标。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吉林省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人才培养要符合国家政策走向、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符合行业发展趋势[2]。

(一)致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事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堂教学,特别是学生实习和就业中提供了坚强保障。保证每个专业均有稳定的实践基地,保证每名学生毕业实习能够进入对口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配齐配全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保证实践环节的效率和质量,突出了学生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良好对接,形成校企资源共享、开放、双赢的实践育人格局。

(二)水利行业发展趋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今后将着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继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生态保护,协调好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3]。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全方位提升农村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筛选一批大中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持续推进灌区泵站标准化、现代化管理。

(三)吉林省区域水利工程建设特点

吉林省是我国第二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作为产粮大省在国家增粮战略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省内以渠道、水闸、泵站等农田水利工程为主,但在高寒地区,水利工程普遍面临冻胀现象,造成输水损失,甚至引发土地盐碱化,容易在运行中引发安全事故。近年来,吉林省开始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修缮农田水利设施,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因此,吉林省内水利基础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四)学校的发展定位与特色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以省内农业经济发展为依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农业院校。吉林省有137个大中型灌区,现代化灌区对水利工程节水改造、水利基础设施管理均有较高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根据农、工、理、文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实施分类培养。持续强化农业特色,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校整体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五)行业专家深度参与

学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之初,就开展了广泛调研,充分征集了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毕业生等各方意见,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事会作用,企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确定培养的规格与标准,根据岗位能力与行业热点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行业选修课程与实践课程,推动教学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按照工程认证标准确定毕业要求

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组织以及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的规划图。其中,毕业要求则是培养方案中三大核心要素之一,并且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支撑。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的毕业要求,从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等12个方面明确了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要求。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首先要满足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4]。

学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工程应用创新能力为主线,注重工程思维,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依据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线。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打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为核心的“33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图1),即建立“三段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感知实践-专业劳动(公益劳动)、第二课堂、假期实践、参观考察;认知实践-课内实验、核心能力训练、独立实验、教学实习;顶岗实践-岗位能力实训、岗位实习(毕业生产实习),全学程累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1。

为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在传授理论知识,开展核心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建立了反馈与评价机制,保证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达成。为掌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毕业生后的工作情况,每年进行跟踪调查。通过用人单位对近四年毕业生工作能力的信息反馈来评估学生的毕业能力达成度。评价结果为:本专业毕业生思想品德、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有较好表现,并且理论基础扎实,能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本专业的毕业生已经能够胜任施工员、监理员、设计员等岗位,具备职业要求的职业精神、个人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均对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比例做出了基本要求[5]。学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灵活调整,突出自身专业特色,具体做法如下。

(一)夯实通识基础

学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通修课程学分比例达到31%,除了设置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工程科学类课程之外,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与辅导、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学时,旨在以“全人”教育的理念规划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确定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通过开设“大国三农”特色课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思政教育,深入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的思政元素,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及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优化课程设置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确立学科平台+专业模块+选修的课程框架体系。凝练专业核心课程,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破现有学科框架,根据专业核心能力倒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加大选修学分比例,积极推进“四新”建设。促进学科与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个融通”,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大跨院系、跨专业选修力度,开展辅修专业试点,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开放专业选修、跨专业选修、公共选修,其特色专业课程充分考虑省内区域特征及学校定位特色。例如:针对吉林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开设河道整治、水利工程设计软件应用、水泵与泵站等课程。统筹学科平台与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职业变化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也兼顾我国现阶段教育体系状况与经济发展热点方向,以适应学生职业生涯自我规划以及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做到“基础扎实、学有所长”。与北京燕波监理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工程监理课程,将企业真实案例融入教学内容,提升课堂价值与吸引力。强化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特色,从实践学时比例、实践育人理念、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多样化考核等層面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校外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大纲优化,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使得课程内容设置更合理、更科学、更能适应企业需求。

(三)构建“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学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水利相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了大量校外实践基地,创新了实践教学环节。大一开展专业认知实习。到水利类企业参观学习,初步了解专业内涵、水利行业现状和未来就业趋势;大二、大三开展企业专家进课堂活动。通过企业技能大师专题讲座、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实习、进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再学习;大四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6]。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选题(企业题目)、开题(校企人员组成答辩专家组)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四、人才培养特色

(一)成立人才培养理事会,拓展校内外实习就业基地

学院建立了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事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该项举措使得行业企业参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承担培养工作。受聘专家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参与教学与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学院也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企业考察、专业调研,大力拓展实习就业基地,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逐渐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与70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100多家行业企业建立了联系,开展多方位、多样化的校企合作。

(二)多措并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学院实行专业技能多证书制度,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开展了建筑相关行业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鉴定工作。组织培训学生参加建筑工程识图、测量员等职业技能鉴定,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拓展就业途径。2020年,学院启动了1+X证书试点,今后学生将通过1+X证书评价机制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评价证书。学院还将专业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与竞赛相结合,写入教学大纲,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使课程教学和技能比赛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左膀右臂。常年举办“三维数字化建模”“工程测量”“水利水电专业认知实习”“3D打印作品展”等竞赛。通过竞赛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弥补课程不能提供的竞技氛围,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最终实现构建技能竞赛与课程体系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融入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院成立了6个创新工作室,其中BIM、工程测量创新工作室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围绕教师科研项目、实习实训、社会服务、学科竞赛、创新项目等开展相关工作。通过校企共建工作室的形式, 为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新时期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三)重视顶岗实习

学院主动寻求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落实学生顶岗实习环节。一是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院每个暑假和寒假都组织学生赴校企合作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本专业,了解行业的前沿科技,从而使教学与社会更好地联系到一起。二是落实“3+1”人才培養。学生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并且将毕业设计结合企业实习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很好地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衔接。三是发挥订单班优势。加强与北京燕波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合作,此过程一方面可利用学院师资力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与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相结合;另一方面使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与学生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更多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情况。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以老带新、实践技能大赛、教学经验交流、师资培训等手段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每年选派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或到科研院所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让教师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强化实践技能,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了打造“上得了讲堂、进得了车间、下得了工地”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学院通过校企合作这个桥梁纽带,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一是要求专业教师下企业,带着任务到车间、带着技术去交流。依托校内外企业,加大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二是坚持技能名师进校园,学院外聘了一批行业上的技能名师,他们大都在水利行业一线从事设计、施工等工作。这些兼职教师主要负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单慧媚,彭三曦,熊彬,等.本科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现状分析——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11):9-10.

[2]刘少东,马永财,刘文洋.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构建——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4):48-54.

[3]吴云芳,程勇刚,严鹏.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水利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9(37):84-85.

[4]李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绿色科技,2019(7):273-274+277.

[5]任杰.新工科与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151-153.

[6]程红强,韩菊红,胡良明.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0-12.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方案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网络m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
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方案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研究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课程改革
信息类专业硬件基础实践的项目沉浸式教学模式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面向学习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