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调查研究教学改革

2021-11-17 00:31王少剑
高教学刊 2021年30期
关键词:课程研究教学

王少剑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举措,其实施需要乡村社会调查研究以及人才培育的关键支撑。文章通过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地理学和城乡规划专业对社会调查研究的新教学目标与任务,分析当前社会调查研究在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和不足,探讨社会调查研究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新时代社会调查研究应丰富乡村知识版块,构建“理论-调研-竞赛-规划”的教学课程培养体系,提高师生的乡村情怀和关注度;综合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分析乡村发展面临困境与问题;并通过革新教学模式和转变考核机制来增强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更多有情怀、有本领和有经验的综合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社会调查研究;教学改革;地理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0-0012-05

Abstract: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ts implementation needs the support of rural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new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asks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current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 and discusses the new ways of teaching reform.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new era should enrich rural section, build a teaching curriculum training system of "theory-investigation-competition-planning" to improve teachers and students' rural feelings and attention, uses new theories,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rural development. By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ode and changing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 we will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so as to cultivate more comprehensive talents with feelings, skills and experience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eaching reform; geography;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odel

進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仍然面临着产业发展不充分、基础设施不完善、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人口流失等诸多问题。为了破解“三农”问题,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得不充分。党的“十九大”审时度势,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弥补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短板[1]。同时,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指出高等学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全面振兴[2]。

社会调查研究是高等学校开展城乡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调查的主要课程,作为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必备课程之一,担负着课堂教学与实际社会生活接轨的角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背景与新的人才培养需求下,社会调查研究教学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乡村知识版块较少、教学模式不佳、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需对其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优化升级。

文章通过解读乡村振兴战略,分析在此背景下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专业开设社会调查研究的新教学目标和任务,总结当前社会调查研究教学课程存在的不足,初步探究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从而培养更多面向乡村建设发展、深挖“三农”难题及其社会-空间解决方案和综合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社会调查研究

(一)乡村振兴战略解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是致力于破解“三农”问题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亟需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实现人居环境、污染问题和基础设施的有效治理;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实现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构建基层自治、法治和善治“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实现干部带头和群众参与的和谐格局;提高乡村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发展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的显著缩小[3-5]。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一宏伟蓝图强调要加强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6],但由于中国绝大多数高校位于城市中心区或近郊区,促使大多数高校专业学科服务于城市发展建设,离农形势严峻,造成乡村社会调查研究较为缺失、乡村知识普及度和关注度普遍不高、高等教育与乡村发展严重“脱节”等问题[7]。因此,通过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目标要求和实施路径,社会调查研究教学应优化其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乡村情怀和建设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鼓励更多的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发展,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教学目标与任务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高校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专业开设社会调查研究的新教学目标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高学生运用系统观点、科学方法、深层视角对乡村社会各类事物事件进行科学调查分析的能力,增强对乡村社会发展面临问题挑战的认知[8-10]。另外,通过开展广泛、深层、科学的乡村社会调查研究,有利于探索与把握乡村人地关系规律,挖掘乡村社会问题背后的动因与机制,为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出谋划策。

社会调查研究的新教学任务主要是调查与解决乡村发展面临的产业空缺、人口流失、环境污染、基础设施短缺、社会管理等问题。一方面,师生通过摸清乡村地区的地质、土壤、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有利于科学分析乡村资源开发、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和保护开发,并建言献策。另一方面,通过调查乡村的流动人口、贫困农户、老弱病残农村人口、留守儿童等人口问题;了解不同乡村地区的风俗习惯、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和乡村发展必备的教育资源、医疗条件和基础设施等;调查建筑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宜居问题,关注乡村发展的短板,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探究村民的利益与诉求,统筹引导乡村发展布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彻底打破“人、地、钱”三缺的关键难题。

二、社会调查研究教学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教学课程体系亟需优化

1. 乡村版块知识少,师生关注度不高

长期以来,乡村作为城市相对立的聚落类型,由于时空距离、认知隔离、文化差异等因素,在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中较容易被忽视;而乡村社会调查研究未形成系统理论与研究范式,导致乡村知识版块缺失,往往成为课程的边角料;仅简单介绍乡村风俗文化、建筑肌理、地形地貌、农业农民等方面,并不能对乡村系统及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与探索研究。

在空间距离上,地处城市的高校制约着师生对乡村地区的关注;在认识层面上,多数城市籍师生对乡村发展存在着明显认知差距,而农村籍师生因长期远离家乡对乡村发展的关怀不足。并且基于就业导向性的原因,迫使学生掌握更多城市生存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广阔的乡村发展空间,部分学校对此问题重视度不高。以2017和2018年全国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获奖作品为例,其290份获奖作品(144份和146份)中仅有不到10%的作品与“村”相关,其中真正关于乡村振兴的社会调查作品不到10份。虽然乡村振兴战略于2017年提出,但师生乃至学界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度还是较低,处于“低关注-少创新”的发展困境,如何在教学课程体系中提高乡村关注度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2. 课程时间设置不合理,教学安排衔接较差

当前社会调查研究主要服务于以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为主的实践调查,而对农村各方面各要素的重视程度较低,加之乡村科研机构的缺失,高校从事乡村地区研究的学者较少,乡村社会调查研究不足,也难成体系[7]。而作为重实地调研、重科学实践的高校地理学专业而言,教学课程时序安排不合理、缺乏时序性与衔接性、教学前后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实践能力提高。如本科生在前两个学年就开始了人文与自然地理的调查,而社会调查研究课大多数被安排在大三学年,但已无重要调研课程和实习与之衔接[11]。因此,该课程教学早期出现学生盲人摸象的特点,以课程任务驱动学生对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自主摸索,导致社会调查研究学习不够全面系统、调研成果质量低、方法内容创新不足等问题;后期则“壮志难酬”,空怀社会调研研究理论与方法却无处可用,学生难免对教学体系产生疑惑与不满。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教学内容亟需更新

1. 照搬城市调查研究理论,缺乏完整的乡村研究理论

当前多数乡村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理论源自经典城市理论,但由于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文化、人口和环境等方面差异,城市理论的照搬照套引发不少人的质疑。传统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主要就某专题和某局部进行论述,例如专注于产业发展的乡村产业结构理论、专注于资源开发的资源评价理论等[12]。但乡村作为一个庞大的地域综合体,具有复杂的乡土人情、较为落后的产业基础、各式多样的建筑风格和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应采用较为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理论观点进行乡村社会调查研究,具有局限性的理论难以支撑学生分析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鄉村多元事件和多样问题,也很难实现课堂知识传授与学生社会调查研究较好地适用与融合。而新时代着力打破乡村地区的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建设用地空废化、水土环境污损化、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突出性难题,亟需构建较为完整的乡村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体系,弥补乡村知识版块的缺失。

2. 沿用原有研究方法,新方法新技术应用较少

在调查研究方法方面,尽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经出现空间转向,强调空间、时间与社会的三维视角融合,而问卷设计、实地观察、访谈、文献研究等时间与社会二维结合的传统方法,仍未能很好地把空间观念融入社会调查研究中。眼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虽然发展了含文献法、解剖麻雀法、“走马观花”法、集体访谈法、项目教学法等农村调查方法,并引入国外以数理统计为核心的量化分析、模式分析、网络分析等新方法[13],但乡村社会调查研究的质量堪忧与乡村问题着力不足的现实问题仍不能满足当下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在智能化的大数据时代,“3S”技术(GIS、RS、GPS)、无人机航拍技术和乡村网络社会调查为其提供了可能。

(三)社会调查研究的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1. 传统授课模式效果不佳,缺少实地调查研究

由于高校地理类专业对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优化力度不足,沿用传统固化的纯理论讲授模式,在教学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与应用的当下,其在课堂教学与实地调研两方面存在问题:一是课堂传授模式效果不佳。社会调查研究是一门理论抽象、面向实践的综合性课程,但不少地理学专业主要依据教材讲授社会调查研究的相关方法技巧、资料处理、报告撰写等内容;甚至未能结合实际案例,在课堂上就理论谈理论,照搬经典,进行纯理论教学。这种课堂传授模式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空洞乏味的传授方式也让学生难以消化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方法,也不能帮助学生将概念化的理论结合现实应用分析。二是未能到实地特别是乡村进行调查。高校师生受课程体系、时间、经费限制,与距离乡村的距离较远,未能到乡村深入开展调查;大多依靠课堂书斋式知识传递,背离了社会调查研究的教学初衷,与乡村地区的时空隔离也难以使学生深刻领悟乡村知识,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难以培育出适合振兴乡村的综合创新型人才。

2. 考核机制“不健全”,对乡村社会问题认识不足

部分高校地理类、城乡规划类专业在开设社会调查研究课程过程中,采用应对城乡社会综合实践竞赛的被动教学方法,极大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不利于考核学生的社会调研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学生也很难形成合理的调研框架设计和完整的知识脉络。另外,考核机制也充满“功利性”,常以课程最终调研作业成果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这种不良考核机制进一步催生了学生临门一脚的侥幸学习心理,学生的创新能力、多方面素质难以培养和锻炼,致使对乡村社会问题的认识度和理解度不充分。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地理学专业社会调查研究的教学改革新路径

(一)优化社会调查研究的教学课程体系

1. 充实乡村知识版块,培育师生的乡村情怀和关注度

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势在必行。高校需加强具有“家国天下”情怀的地理学人才培养,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必须弥补乡村知识版块的缺失,增强对新时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发展理念的认识,帮助师生提高乡村情怀,树立服务基层和扎根乡村的意志力。一要通过调研并关注乡村地区日益空废化、人口流失、农业生产要素非农化等突出问题,提高学生对乡村问题的认知,一定程度上缩短城与乡的空间距离,运用地理学和规划学知识解决乡村发展难题。二要通过发现和挖掘独具特色的乡村案例,探索和协商实际问题突出的乡村实践地点,引导学生理解调查研究理论和方法,掌握乡村社会调查必备的知识技能,鼓励和提高学生开展乡村社会调查的兴趣性和积极性。三要运用多渠道、多方式的教学平台和资源,帮助广大师生了解乡村地区发展的近况,提升独立思考和解决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 构建“理论-调研-竞赛-规划”的教学课程培养体系

为了更好满足新时代乡村振兴、就业创业的复合型人才培養要求,有效解决课程之间衔接性、重复性等问题,应形成一套以综合实践调查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各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依据课程特色与知识关联,优化调整本科生课程体系。一要采取同步开展的授课形式,提高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和地理学相关课程的衔接性,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便于开展综合乡村社会调查研究。二要加强社会调查实践与地理学野外调查课程的深度融入,开展乡村“自然要素考察-人文条件分析-社会精神风貌研究”的多样化调研竞赛,鼓励学生遵循自身的兴趣与爱好选择调研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与综合素质。三要依托城乡规划和地理研究的各类科研机构,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的社会调查研究和规划实践参与途径,以实操实练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调研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更新社会调查研究的教学内容

1. 运用多学科研究理论,拓宽社会调查研究视野

传统社会调查研究更多注重现象的本身属性与时间维度,对空间维度有所忽视,新时代社会调查研究应综合运用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将空间概念和高质量发展等理论融入其中,分析解决乡村地区在产业单一、管理体系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第一,由于乡村居民社会生活实践具有的历史性和时间性,同时也无法与空间性分割开来。应运用“空间转向”理论分析不同时期乡村的生产社会关系,以流动性、发展性的视角探究乡村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加深学生对时空的理解与实践的现代性。第二,从人地关系视角分析乡村土地流转、生态环境污染、留守老人儿童等诸多问题,借鉴区域高质量发展理论解决乡村发展中“人、地、钱”三缺的核心难题。第三,运用网络结构理论客观分析乡村社会关系、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等,同时肯定主观性、情感性和事件特殊性在中国乡村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 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多样化社会调查研究

现阶段一些简单的描述性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乡村调查研究的需求,应运用智能化设备、大数据技术等研究手段,调查研究乡村的人文和自然现状。第一,采用“3S”技术和无人机航拍技术对乡村的地形地貌、用地类型和植被类型进行普查,便于师生对乡村的自然数据有所了解。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乡村开展网络社会调查。如合法采用网络爬虫方法调查乡村“淘宝网店”“特色民宿”和“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并结合实地调查,能够高效地摸清乡村的产业发展情况;还可以借助微信群、QQ群等方式了解村民多样化诉求,拉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为开展乡村社会实地调查打下良好基础[14]。第三,通过多阶段空间抽样方法对乡村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地图可视化分析,帮助村民提高居住的环境、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等[15]。

(三)创新社会调查研究的教学模式

1. 革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新时代社会调查研究的教学模式应增强地理学专业对乡村版块的重视度,弥补与其他实践课程的协同性,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专业知识与乡村调查融合,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乡村情怀。通过开展类型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社会调查的主动性。第一,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简称TBL教学法),学生可以将所了解的乡村概况、发展问题、解决措施等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二,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示讲授内容,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乡村调查方案的设计和整理过程,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较为真实的乡村调查环境,并通过建构法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第三,采取实践教学法指导学生真正掌握乡村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实习和实践的方式确保学生参与其中,利用实地访谈、问卷填写等传统方法与大数据、“3S”等新兴技术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乡村的空间认知和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践能力。

2. 转变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转变学生应付期末考试的突击复习方式,单一的考核机制已无法测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应采取分模块考核的形式,形成以理论考察、乡村调研方案设计和成果分享,以及乡村规划实践成果评价的综合考核模式,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培养学生服务基层和扎根乡村的优秀品质。第一,在理论考察方面,考核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包括收集乡村社会调查基础知识和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的能力;锻炼学生乡村不同专题知识的探讨能力;并通过归纳总结与分享讲解相关案例,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二,在乡村调研方案设计和成果分享方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转化和输出能力。通过实地调研乡村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发现乡村调研方案存在的不足,加深对复杂乡村问题的认识程度。第三,在乡村规划实践成果评价方面,考核学生对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高校通过对口支援和帮扶的形式,定点帮助贫困乡村,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开展一系列社会调查,对乡村产业、建筑和基础设施等进行专项规划,并通过评价考核方式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提高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社会调查研究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观察力、实践力和意志力,尤其在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地理学专业应增强对乡村版块的重视度,培养优秀的综合型人才来服务于乡村发展,扎根于乡村奉献。文章通过对乡村振兴的解读,提出现阶段社会调查研究的新教学目标和任务,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乡村地域各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探究村民的利益诉求、破解“人、地、钱”三缺的关键难题。结合社会调查研究的实践性和方法性特点,剖析其在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模式上的不足,结合三方面不足初步探讨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帮助学生掌握有深度的乡村知识,提升学生对乡村调研的关注度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乡村社会调研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随着“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力构建,乡村振兴必定前途一片光明,而地理学专业应该充分发挥自然和人文情怀的学科优势,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乡村版块教学内容的优化,综合利用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促进实践调查成果服务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4):637-650.

[2]新华社.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J].村委主任,2019(2):12.

[3]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2-12.

[4]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5]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95-802.

[6]张瑞娟,惠超.全面解读《乡村振興战略规划(2018-2022年)》[J].农村金融研究,2018,463(10):9-11.

[7]闵琴琴.农村高等教育扶贫:缘起、困境和突围[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5):24-31.

[8]汪芳,朱以才.基于交叉学科的地理学类城市规划教学思考——以社会实践调查和规划设计课程为例[J].城市规划,2010(7):53-61.

[9]陈轶.社会调查竞赛与城乡规划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山西建筑,2019,45(6):241-243.

[10]杨高,周春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20(17):126-128.

[11]隗剑秋,陈可欣,杨珺.城乡社会综合调查课程教学反思——以学生调研报告质量为审视角度[J].教育教学论坛,2018,372(30):72-73.

[12]王声跃,等.乡村地理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

[13]徐锐,等.农村社会调查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14]刘敏.微信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完善[J].高教论坛,2019(3):42-44.

[15]李琰.社会调查的空间抽样与统计推断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

猜你喜欢
课程研究教学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