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霞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4)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改善了教学环境,另一方面也对教师(包括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颁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提出要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加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力度。同年发布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2](以下简称《标准》)从基础技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和技术支持教学三个维度对师范生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我国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主要依托“教育技术”课程,但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距离《标准》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内容陈旧,与师范生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模式缺少活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如何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持续、投入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有所收获,是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效果改进的关键。
本研究基于ARCS动机模型对“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进而提升课程学习效果。
ARCS动机模型是Keller教授在期望-价值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基础上提出的,主要包含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满意(Satisfaction)四个要素[3]。该模型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认为教学过程要能够吸引学习者注意,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求的关联,同时重视学习自信和满足感的获得,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最终激发学习内生动力,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
国外对ARCS动机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针对远程教育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实施对象包括中学生、大学生和参加继续教育的成人[4-5]。研究结果表明,ARCS动机模型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效果有明显作用。国内对ARCS动机模型的实践研究非常注重与具体课程的结合,从教学形式来看以在线教育、翻转课堂为主。如谢幼如等[6]基于ARCS模型构建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在线开放课程自组织学习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郑燕林等[7]利用ARCS动机模型优化“教育传播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此外,ARCS动机模型在教师培训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李卢一等[8]在ARCS模型视角下优化远程培训内容,提高了教师远程培训的质量;仝素梅[9]将ARCS动机模型融入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优化了培训效果。综上所述,ARCS动机模型在信息化背景下对学习者学习内生动力的激发与维持有着明显的优势,但目前将ARCS动机模型应用于师范生培养的研究相对偏少。师范生天然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和未来教师。根据《标准》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师范生必须具备利用技术支持学习、利用技术支持教学的双重能力。将ARCS动机模型融入师范生课程教学设计,对提高课程学习效果、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Keller教授提出的动机策略设计十大步骤,可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如图1所示)一是分析学习动机,包括对课程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对学习者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二是设计动机策略,根据动机分析结果,设计基于ARCS动机模型四要素的动机策略;三是实施动机策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境,选择适当的动机策略融入教学过程中;四是评估学习效果,通过对学习者状态和学习成果的评估,检验最终学习效果。同时注意到整个教学过程是螺旋递进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反思和评价,都有可能进行修改,调整是伴随着整个培训过程的。
图1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方案设计思路
1.分析学习动机
从课程的角度来看,“教育技术”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师范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学会利用技术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基础理论、多媒体素材处理、课件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繁杂,重点通常放在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对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关注度不够,导致师范生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常常无法找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产生挫败情绪,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技术”课程一般开设在高年级,此时的师范生已经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核心课程,也有过教育实习的经历,对自己的“双重身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如何利用技术支持学习、改进教学是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5%的师范生对基础理论感兴趣,54%的师范生对多媒体素材处理感兴趣,81%的师范生对课件制作感兴趣,63%的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感兴趣;93%的师范生认为教育技术能力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会产生影响;41%的师范生对自己能够学好这门课程有信心,其余的师范生表示不确定或者没有信心;96%的师范生认为如果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将会感到满足。以上数据表明,师范生对于“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明确,有较高的价值期待,对各模块感兴趣的程度不同,课程学习信心不足,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以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2.设计并实施动机策略
在ARCS动机模型中,注意、相关、自信和满足没有主次之分,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因此,在设计并实施动机策略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上述四个要素,对任何一个要素的忽略都会影响培训的效果。本研究基于上述学习动机分析的结果,参考Keller教授提出的22项教学策略,从“引起注意”“强调相关”“建立自信”“获得满足”四个方面分别进行动机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1)引起注意。通过对TED等优秀网络公开课视频进行内容分析,发现针对“注意”要素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最多的[10],可见“注意”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引起注意的教学策略包括提供与原有经验冲突的案例,引发认知冲突;在教学过程中变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互动方式;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案例,进行总结;利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在“教育技术”课程的课件制作模块中,可以利用PowerPoint制作数字绘本,此类作品以其精美的画面布局、活泼的动画效果、有趣的特效配音颠覆了师范生对教学课件的刻板印象,迅速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在基础理论模块,不再以文字展示为主,通过视频、图片、动画等形式生动地阐释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历史。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教学设计,学生扮演教师进行课堂互动,极大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
(2)强调相关。由期望-价值理论可知,人们对行为目标所具有的价值判断越高、与自身需求的匹配度越高,则从事该行为或活动的动机就越强烈。“相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师范生学习的激励,也在传达如何“学以致用”的问题上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强调相关的教学策略包括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和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指出学习内容对学生当前最直观的价值;将学习与学生未来的发展进行关联,引导学生规划未来等。在“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师范生,设计凸显本专业知识领域特色的学习任务,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结合师范生“双重身份”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中一方面使用在线课程、云班课等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对自身学习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精选信息化教学案例,组织信息化教学比赛等形式,将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理念深植于学生心中。
(3)建立自信。自信是对自我评价的一种积极态度,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就是对自信的一种阐释。大量实证研究已经证明,学习者自我效能感越强,越能够积极付诸行动、克服压力和困难达成目标。从前述的学习动机调查中可知,目前师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因此建立自信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建立自信的教学策略包括明确学习目标要求,给出具体的评价指标,方便学生对照检查,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定位;按照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组织学习材料,形成分层递进的学习过程,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感;正确归因,引导学生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运气;设置学习支架,通过提供辅助学习工具和资料,同伴互助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育技术”课程针对每个模块的任务均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提交作品有详细的评价指标。在完成复杂任务如微课制作模块时,将任务分解为图片处理、声音处理、视频合成等三个部分,确保学生能够从易到难顺利完成微课作品。同时课程的学习始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员之间共享学习资源,探讨遇到的问题,形成互相促进的良好学习氛围,学习的自信心也随之建立起来。
(4)获得满足。满足感是需求得到实现时的一种感受,学习目标达成将使学习者获得满足感,同时满足感又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获得满足的教学策略包括积极的学习评价和反馈,促进学习成果在真实环境中应用等。学习评价不一定都来自教师,同伴之间的互动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在“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倡小组互评和组内点评。从学生的视角展开讨论、给出评价,更能够体现学生深度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升学习效果。在课程的学习中适时组织师生间的讨论,针对作品完成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点评,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力途径。作为师范生,能够结合实习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作品制作,是本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检验方式。通过与实习学校合作,挖掘真实教学需求,形成各模块的学习项目,利用师范生实习的机会进行试讲试用,学以致用带给学生巨大的满足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3.评估学习效果
本研究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以在线问卷的形式对两个班级共95名学生进行了调研,了解其对ARCS模型指导下“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问卷内容根据ARCS模型分为“注意”“相关”“自信”“满足”四个维度,共20道题目。问卷形式为五点式Likert量表,从1—5 分别代表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完全符合。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量表的信效度分析,四个维度所得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7,KMO值为0.833,并且通过了Bartlett球形检验。
(1)课程学习动机水平分析
由表1可知,师范生ARCS各因子得分均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满意、关联、自信、注意,其中满意维度分数最高,注意维度分数最低。满意维度得分高说明学生对ARCS动机模型指导下的“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效果认可度高。注意维度得分低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和使用的引起注意的策略与课程内容的匹配度还有待提高。
表1 ARCS各因子描述统计量
(2)课程学习满意度分析
深入分析满意维度的各项题目,由表2可以发现学生对“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效果、评价方式等五项内容的满意度均在86%以上,其中“对知识能够学以致用”这一项满意度最高,达到了94.74%。数据统计结果说明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精心组织的学习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采用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对学习起到了推动作用;将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环境中的做法最值得推广,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表2 “满意”维度内容统计
(3)课程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将满意作为因变量,注意、关联和自信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附表1所示,调整后的R2=0.815,说明三个自变量对学习满意度的解释力度为81.5%。关联维度和自信维度的Sig值均小于0.05,说明这两个变量对满意维度有显著影响,其中自信的显著性更强。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对学习的自信心,通过提供学习支架,对学习成果进行正确归因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是所有教师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附表1 “满意”维度线性回归汇总
(4)课程学习成绩分析
“教育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结束后,对95名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数据显示,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整体表现良好,总体差异性不大,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表3 课程成绩描述量统计
本研究以ARCS动机模型为指导,对“教育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学生和课程资源两方面着手进行学习动机分析,提出引起注意、强调相关、建立自信、获得满足的动机设计策略,并在课程中进行了实施。实践结果表明,ARCS动机模型对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动机、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促进作用。本文仅选择一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作为切入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还可能受到环境、资源、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充分发挥ARCS模型对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