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婷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教育部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并在“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标题下强调要“严格学业标准,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1]。高校学生的学业评价是教育的一项基础性核心内容[2],高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完善的学业评价体系能更为全面合理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关于高校学业评价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本文欲借助知识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其进行尝试性梳理,以期探寻该研究的主要研究力量、热点主题及未来趋势。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数据来源,以主题为检索项,以“高校学业评价”和“高校学生学业评价”为检索词,检索年限为“2000—2020”,经过筛选、剔除报告类文章,最终共得到234篇文献。
CiteSpace是一款由陈超美教授设计开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主要用来识别某一科学领域中的关键文献、热点研究和前沿方向[3]。本文利用该软件对2000—2020年我国高校学业评价研究领域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梳理其研究状况。
文献数量是反映研究状况的重要指标,能够最为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的变化趋势。我国关于高校学业评价研究的文献数量总体较少,其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文献数量呈先平稳波动随后逐渐增长,达到高峰后在短期内迅速下降,而后又相对稳定上升的趋势。其中,2010年以前是平稳波动期,文献数量全部在10篇以下,说明这一时期学者较缺乏对高校学业评价研究的关注;2010年以后,文献数量波动增长,并在2016年达到研究的热点期,文献数量虽仍是不多,但较往年已有大幅增加。以2010年为节点,关于高校学业评价的发文量明显增加,这可能与当年教育部发布了相关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其中明确提出要健全高校学业评价体系,引起了国内学者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但总体来看,该研究的文献数量仍然较少,仍待更加深入地探索。
图1 2000—2020年我国高校学业评价研究文献数量分布
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研究共同体形成的基本状况。为了考察20年来学者间的合作情况,在CiteSpace软件中,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00至2020,时间切片选择1,NodeType选择Author,得到的我国高校学业评价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如图2所示。在作者合作网络图中,字符大小表示作者发文量的多少,连线表示作者的合作关系。由于文献总量本身较少,作者间发文数量差别不大,故未设置条件筛选,计量分析结果较庞大。由图2可以发现,大部分作者之间存在连线,但合作次数普遍较少且较为分散,影响力不大。此外,高频次作者独自为阵。这表明学者之间虽有一定的交流与合作,但并不深入,在该领域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研究群,并且大部分作者缺乏持续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该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对机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掌握该研究的主要研究力量及分布状况。将NodeType选择为Institution,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得到如图3所示的近二十年我国高校学业评价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在机构合作网络中,每段字符代表一个研究机构,字符越大意味着该机构发文量越大;节点间的连线代表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可见,高校学业评价的研究力量分布较为广泛,既包括各高校的教育学院、管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还包括部分高校的教务处、学生处和人事处。由于学业评价同时也是反映学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环节,因此该研究不仅受到学者关注,高校管理人员也十分重视。此外,在机构合作网络中,节点数(Node) 为70,密度(Density)为0.0099。可见,机构间合作极度缺乏,大多数机构是作为零星点的孤立存在,仅有个别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且合作次数极少。这说明该研究还未出现影响力大、领军性的研究机构,尚未形成极具凝聚力的研究群体。
图3 高校学业评价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的凝练和概括,代表一篇文献的核心和精髓。通过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可以判断节点对网络结构及其变化的作用程度[4]。将NodeType选择为Keyword,其他参数设置保持不变,运行得到高校学业评价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和关键词突现图。一般来说,关键词中心性大于0.1即可代表为研究热点[5]。由附表1和图4可以看出,共现强度较高的关键词有“学业评价”“大学生”“高校”“学生学业评价”“评价”,考虑到这些关键词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和主题,因此未将其考虑在热点范围之内。结合关键词中心性和共现网络,本研究将“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学业成绩”确定为高校学业评价研究的热点主题。
附表1 高校学业评价研究高频次、高中心性关键词
图4 高校学业评价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
1.改革
在高校学业评价的关键词共现网络中,“改革”乃是高频词之一,其常与“现状”“评价体系”“创新”等关键词共现。结合二次文献检索,笔者发现高校学业评价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是关键词“改革”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都是采用问题化研究视角。在高校学业评价现状调查中,研究对象既有从宏观层面对整体进行研究的,也有从微观层面针对具体的专业课进行研究的,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包含以下几方面:从评价主体看,教师掌握绝对主动权,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从评价内容看,注重理论知识,忽视能力和创造性培养;从评价功能看,重视鉴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诊断和激励功能;从评价方法看,重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从评价标准看,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从评价结果的反馈看,反馈时效性低且信息片面,使其反思、导向作用得不到发挥[6]。而对策提出的主要思路是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完善或创新评价体系。
2.学业评价体系
学业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了学业评价的基本思想、价值取向、标准、主体、方法与模式。各个环节和运作主体构成了学业评价体系的要素[7]。在高校学业评价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多元化”“评价方法”“机制”“构建”等关键词常与“学业评价体系”共现。通过二次文献检索,阅读相关文献,笔者发现有关高校学业评价体系的研究大多仅是着眼于评价方法的探讨与分析,涉及基本思想及价值取向的文献较少。而关于学业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另一类是在借鉴已有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评价模式。前者主要是在指出现行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讨论其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其中,关键词“多元化”出现频率最高。其具体内容为:在学业评价主体方面,除教师评价外,要把学生本人和社会纳入到学业评价主体系统之中[8];在学业评价内容方面,不仅要考察教材里的知识,还应向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等多个方面扩展;在学业评价方法方面,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采用传统的标准化测验方法的同时还可引入和开发更加多元的方法;在学业评价功能方面,既要发挥其诊断功能,也要注重其激励功能、发展功能的实现[9]。而后者则更多与关键词“构建”“机制”共现。机制是指影响运转的各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诸要素之间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10]。在高校学业评价机制的建构上,有部分学者着眼于整体构建相关模型,如基于“证据”的高校混合学习课程学业评价模型(e-ABC模型)[11];也有部分学者在已有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探索改革策略,如CIPP模型、CDIO模型[12]和BOPPPS模型[13]等。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对一些具体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如相对评价[14]、增值评价[15]以及核心自我评价[16]。这些皆为学业评价机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鲜少有关于这些措施可行性的深入分析和实践研究。
3.学业成绩
在高校学业评价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常与“学业成绩”共现的关键词有“考核”“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发展性”等。当前,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等标准化测验仍占据学业评价方式的绝对主流位置,学业评价在部分教师眼中,被简化成为依据学业成绩高低所做出的评价。“学业成绩”成为该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在学业评价中的重要地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我国现行高校学业评价体系其实就是一个以专业知识为主要评价内容,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学业成绩鉴定体系[17]。因此,将二者等同或融合在一起讨论的学者不在少数。
所谓突现词,是指出现频次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加或者使用频次明显增长的关键性术语。在CiteSpace中,通过突现词检测原理可以进一步探析高校学业评价研究的前沿动态[18],检测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高校学业评价研究突现词探测结果
由图5可知,呈现平稳和上升趋势的突现词包括“学业评价体系”“高校”“人才培养”“学业质量”“大数据”,由于“高校”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不将其纳入考虑范围。其中,“学业评价体系”突现强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见,该话题一直以来都是该主题的研究热点,且这一趋势仍将持续;而“人才培养”和“学业质量”在近几年也越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学业评价是学业质量的重要参考因素,而人才培养则被视为是学业评价的最终目标,二者都与学业评价息息相关;“大数据”本身是当下十分热门的话题,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引发越来越多人的讨论,大数据的应用对在线教育学业评价提供了可能性,也带来了不一样的研究视角。同时,通过二次查阅具体文献,笔者发现,近年来也出现了对“思政课学业评价”“学业评价权”“学业倦怠”等话题的讨论。可见,有关高校学业评价研究的视角正趋向多元化,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
从文献数量来看,我国高校学业评价研究的发文数量经历了长期低谷和短期上升,整体上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受政策精神影响,学者对该研究的关注度在2010年后逐渐增强。但其中实践性的相关研究较少,大部分是研究者通过思辨观察得出结论,或是对现有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后形成观点。该研究虽在文献数量上有所增长,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增强。
从研究力量来看,高校教育研究人员为高校学业评价研究的主力军,同时也有部分具备管理学、法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值得一提的是,评价环节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该研究同时受到高校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其也构成了研究的主体力量之一。总体来说,研究力量逐渐多样化,但各作者及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不大,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从关键词知识图谱来看,“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学业成绩”等是近年来高校学业评价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但相关文献的具体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大体相似,主要以其现状、问题及改进建议为框架。首先对现状进行经验描述,从而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重复性较大,以单一的问题化研究视角为主。且其提出的措施大多偏向宽泛化,只阐述改革的总体方向,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具体改革措施较少。除此之外,关于评价理念的探讨也非常缺乏。
纵观迄今为止的高校学业评价研究,文献总量较少。关于该研究的未来展望,既要注重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又要注重加强纵深发展。
一要加强对高校学业评价体系改革路径和实现效果的研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改革是评价环节的重中之重,如何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性、社会性和创新性,给该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和创新空间。未来评价体系的建构应与政策精神紧密联系,加强对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的研究。同时,还应加强对举措落实的可行性和落实情况的关注,注重对所提出的评价机制、评价模型等进行实践应用效果的研究,不只是提出相关方案,更要对其实际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进与讨论。
二要注重研究方法的丰富和研究内容的深入。当前高校学业评价研究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较为缺乏,质性研究的深度也有待加强,且较多停留在对具体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汇编上,缺少对问题背后根源的追究和探问。未来应注重研究方法的进一步丰富和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入,加强对高校学业评价的指导思想和评价理念等的深入探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改革的深度和效度才能得以保证,应对此方面予以更多关注。
三要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壮大研究力量。高校学业评价研究作为一项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研究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管理学、政策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以壮大研究力量,促进研究人员组成的多样化,提高该研究的整体知识结构。未来应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不同学科背景人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野,拓宽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