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蔡 华,刘萍萍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中国目前通过模具成形制造(也称等材制造)的金属制品约为8 000 万t,与切削加工(减材制造)的数量相当;而7 500 万t 左右的塑料制品和600 万t 的橡胶制品,几乎全部由模具成形制造[1]。由此可见,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模具行业人才重要的来源,对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显得至关重要。
所谓“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教学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与技能竞赛有效对接,并依据竞赛项目对教学体系进行合理改革和设置,基于竞赛要求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进行训练,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2]。借鉴其他专业对“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3-7],结合本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状,通过研究和分析,探索在信息化教学前提下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为社会与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企业和高职院校密切交流合作,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单个企业和单个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每个企业有自己的固有发展方向,往往面比较窄,无法从全局上掌握整个行业对于学生的需求。而技能竞赛的主办方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主办方一般为教育厅、教育部或行业协会,具有广泛接触面和联系优势。它相当于一个节点,连接着模具行业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也联系着各个高校,使综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企业的需要成为可能,所以以技能竞赛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值得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赛项为例[8],竞赛主要考查高职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三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对应于如图1 所示的模具专业岗位能力:“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与工艺编制”“模具装配与试模”。此三项能力分别通过体系化的理论和实训课程来进行培养。
图1 “课赛融通”课程体系构建
可通过如图1 所示渠道培养和提高技能竞赛中模具设计方面岗位能力。“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全面介绍了塑料模具设计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模具CAD 应用”解决模具结构的数字化设计问题,提高模具设计的效率。因为塑料模具设计相对复杂,且学生需要一个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与之对应设立了“模具设计实训”课程,这可以让学生在集中的一周时间内完成一个综合的模具设计项目,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模具的二维装配图与零件图是模具设计与加工重要的工具和载体,“模具CAD 实训”课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绘图能力。通过以上所述模具设计方面的理论和实训课程,学生能基本掌握模具设计这方面的专业岗位能力。
技能竞赛中的模具模具制造与工艺编制方面的专业岗位能力在如图1 所示课程中会得以培养和提高。“机械制造工艺”与“数控编程及加工工艺”让学生从理论上学习了机械制造的普通工艺与模具加工制造等,奠定了加工制造的基础;“模具CAM”课程培养了学生用电脑进行自动编程的能力;“模具CAM 实训”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电脑编制加工工艺与程序的能力;“数控加工实训”则在“模具CAM 实训”的基础上融合了数控机床操作,让学生真正在机床上进行操作和加工。勤动手,再经过技能竞赛前的练习,成为技能高手。
赛题中对模具装配与试模方面的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在如图1 所示课程中会得以培养和提高。“模具装配与调试”系统地介绍了模具的装配方法,试模时产品出现问题时的调整方法。在此基础上,开设“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让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知识亲手拆卸与装配模具,在过程中思考与提高,同时进行测绘,让学生对模具的零件和总体结构了解更加清晰,为从事模具行业装配与试模打下良好的基础。“模具安装与试模实训”可以让学生了解注塑机的结构、注塑模的安装方式、工艺参数的含义及设定等,让学生真正地会生产会调试。
所谓高职模具专业“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方式,就是课程和技能竞赛相互依托,相互融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技能竞赛主要指教育部和教育厅主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技能竞赛每年都会根据企业和职业院校现实情况发行样题,教师根据近年来样题提出问题,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再以点带面,对涉及到的知识面进行系统介绍。在实训教学中,将赛题拆解成子任务后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 所示,主办单位通过组织模具行业不同层次企业专家参与命题,使得不同模具企业对于员工的能力需求在赛题的各项考核指标中得以体现,形成赛题。参赛院校通过“课赛融合”的方式,将赛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融入到日常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当中,对学校教学起引领作用。参赛学生通过准备比赛,掌握企业生产所需前沿知识,锻炼工作技能。从而使得参赛学生具有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企业需要,成为模具企业人才。
图2 “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立足于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能力需求,阐述了本校在“课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以信息化教学为手段,以技能大赛为驱动,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的“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