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100)
“测量平差”是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2],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测量数据,在外业的基础上通过内业对数据分析处理和应用,是测量计算的基础,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会直接影响之后几个学期所开的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所以该课程对学生专业课学习及职业生涯发展都影响巨大[3]。
1.1.1 概念难理解、公式繁多、模型复杂
“测量平差”课程涉及的概念难理解、公式多,推导过程烦琐、模型复杂多样,内容枯燥且抽象,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测量基础和数学基础。绝大多数学生还没开始学就已经有了厌倦、学也学不懂的想法,对学好本课程失去了信心。
1.1.2 理论与实践脱节
十余年的教学经历发现,“测量平差”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前导课程安排都相对成熟合理,完全能够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4]。然而,课堂讲解配合课后习题练习,不能使学生达到完全理解和灵活运用;同时,教学及练习中涉及的算例太过简单,与当今多样化测量手段使用方法不适配,理论与实践脱节。
1.2.1 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测量数据处理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需应用的高等数学及线性代数的基础理论广泛,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也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1.2.2 教学内容算例单一
经查阅发现,教材中数据解算案例以水准网和测角网居多,但当今工程案例中使用光电测距技术和GNSS 较多,形成的导线网和GNSS 算例几乎没有,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教师教学以教材为主,教材急需更新。
1.2.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各大院校“测量平差”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5],依旧以讲授、演示、练习等为主,该课程理论较多,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思考,演示局限于教师推导公式,未使用仪器,外业数据获取、内业计算一体化体现了“学”与“用”脱节,导致学习无效果,未能学以致用。
1.2.4 实践教学与工程项目联系不紧密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中铁、中交、中水等建设单位,今后工作中涉及较多的是控制网布设及施工放样。在教学中实践环节的算例多数由教师直接给出,学生对数据的来源、获取方式不了解;理论教学中,反复讲述计算与公式推导,未能与生产单位的具体工程案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无从下手。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讨厌上理论课,但喜欢实操、软件应用。根据学生的兴趣,笔者选了由张慧慧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测量平差》,本教材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测量平差”课程的特点,运用大量的实例介绍如何应用测量平差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性强。
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测量平差”课程标准、学生参加工作后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以满足工程实际需求等教学理念为前提,将本课的教学设计内容总结为12221(1 个平差原则,最小二乘原则;2 个平差任务,求观测值的最佳估值和精度评定;2 个传播定律,协方差传播率和协因数传播率;2 个平差方法,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1个误差分析,误差椭圆),优化知识体系,减轻学前心理压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3.1 上好第一节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介绍“测量平差”课程时,要准确定位好该课程,突出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测量平差”,学习此课程有什么好处,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要怎么学习等。告知学生碰到复杂的数学公式时不要恐慌,不要自我暗示自己不会[6],公式复杂不怕,关键是会正确套用公式,可举几个例题让学生进行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即便真的比较复杂,也不用害怕,有教师的帮助,只要学生们认真地跟着教师一点一滴的学习,就一定能学会、学好、用好,缓解他们焦虑害怕的情绪。
2.3.2 课前在优慕课平台上抢答计分,导入本节所讲内容
课前在优慕课平台以抢答题的方式进行复习。要求学生们根据教师的问题去教材上找相关的内容,写好总结上传到优慕课平台,如提问“测量观测值有哪些,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并举例说明”,就要求学生们根据观测值的含义及使用的仪器来说明,又如提问“条件平差与间接平差的异同点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2种平差方法的掌握情况,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
课前复习提问有以下几点好处: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可以将前面的知识点和后续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使知识点有一定的连贯性,不会出现“断点”的情况;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作为新知识点导入;督促学生们课后或下次上课前对复习课堂知识,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且可以把回答问题的情况纳入到平时成绩考核中。
2.3.3 简化公式推导,重视公式的应用
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上会为学生们适当补充些数学知识,如矩阵的基础运算,但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好。而公式的推导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功底,因此要适当简化公式的推导过程,把重点转移到公式的具体应用上,通过做适量的课堂练习,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2.3.4 寻找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找到测量知识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使用中误差、相对误差和极限误差作为精度评定的指标,在实际测量中,什么时候会用到中误差?什么时候会用到相对误差?什么时候会用到极限误差呢?这就会涉及到测量中常见的观测值,即角度观测值、距离观测值和高差观测值。一般而言.对于相同观测条件下的角度观测,常用中误差衡量精度。而距离观测常用相对误差来衡量,测量100 m 和测量1 000 m,都是1 cm 的误中差,明显两个精度是不一样的,测量1 000 m 有1 cm 的中误差时的精度高,此时用到的就是相对精度指标。建筑工程施工及变形监测中常用到极限误差。又比如在讲解“权”的概念及定权时,可以联系到测量基础中水准测量的误差分配的问题。每个测段的路线长度不同,对整个闭合差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它的“权值”不一样。扩展知识面,联系教学将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且系统化,既复习了相关知识,又学到了新知识,两全其美。
2.3.5 优化考核指标
在线教学的开展,为学生课前、课后提供了便利,如何切实有效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线上预习、课后复习,是笔者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系统,量化考核指标,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本文针对“测量平差”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精选教材、设计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环节,以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作为专业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改革探索,在后续教学实践中提出更先进、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