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别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但又被时常被忽视的一类词, 随着本体研究的逐渐深入,区别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越来越被重视。本文首先结合前人研究对区别词下定义,其次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48个区别词放入全球中介语语料库进行检索,根据检索结果分析偏误类型以及偏误产生的原因,同时从教师和教材两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教学措施和教学建议。
关键词:区别词:对外汉语教学;习得偏误
一、区别词的界定
区别词最早并不得独立的词类,最先提到“区别词”这一说法的是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黎先生所提到的区别词“表性态的,即形容词、副词”,这在范围上是大于我们现在所提到的区别词的。
結合黎锦熙先生的观点,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1982)中同样使用了“区别词”这一说法,并将其定义为“只能在名词或助词‘的’前面出现的黏着词”。
关于区别词的界定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最能够为学界所接受的就是朱德熙先生对于区别词的界定,因此本文采用朱先生的观点对区别词下定义。
区别词就是表示人或事物性质或属性的、具有区分事物作用的一类词。
二、区别词习得偏误分析
本文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为标准,从中统计出148个区别词,将其放入全球中介语语料库中进行检索,并对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
(一)偏误类型
1.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通过分析语料库检索结果发现,留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遗漏“是、的”而导致偏误的情况。例如,
①*她带着她买的鲜红的西番莲,去医院找她亲爱。
②*但是唱歌你得有天生声音才会被大家喜欢上的。
③*之所以他们拥有十足魅力。
在例句①中,“亲爱”通常会组成词组“亲爱的”来进行使用,因此应该改为“去医院找她亲爱的朋友”;在例句②中“天生”应该加上“的”以后再修饰“声音”,因此应该是“天生的好声音”;例句③同①②一样,“十足”在修饰名词时,应该加上“的”,所以是“拥有十足的魅力”。
(2)成分赘余
区别词在使用时通常会放在固定的搭配或结构中使用,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区别词使用规则后,就会将这些结构泛化到所有的区别词中,从而导致成分赘余。例如,
④*下午小王去花园跟他的女的朋友叫玛丽。
⑤*人们都觉得公共的卫生间有很多病毒。
⑥*宁可坐飞机去长途的旅行,我们也要坐火车。
以上三个例句中,“女的朋友”、“公共的卫生间”、“长途的旅行”中间的“的”都可以省去,因此应该改为“女朋友”、“公共卫生间”、“长途旅行”,因此帮助学生区分什么时候加“的”和什么时候不加“的”是十分重要的。
2.区别词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与中心语搭配不当的偏误类型不仅在其他的词汇学习中出现,在区别词的使用中同样也会出现。例如,
⑦*菜料之所以失去固有的味道而破坏养分,是因为很久炖。
⑧*农药也对土地质量不良。
⑨*川圹还有很多好吃的东西比如辣椒酱、野生肉和糯米饭。
在例句⑦中,形容菜品的味道要用“原有”而不是“固有”,“固有”常构成“固有资产”“固有文化”等;例句⑧中,形容土地质量受到农药伤害,应该使用“不利”,使用的结构是“对……不利”;例句⑨中修饰“肉”通常使用“生肉”而不是“野生肉”。
3.将区别词用程度副词修饰
区别词不能受到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这样是在留学生运用程度副词时容易出现偏误的地方。例如,
⑩*现在的儿童玩具都非常仿真。
k*我的手机坏了,那是很老式的手机。
这一类偏误在留学生中出现的相对较少,但仍然存在。例句⑩k中“非常”和“很”都是程度副词,因此不能用来修饰区别词。
(二)产生偏误的原因
1.母语负迁移
在学习者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母语会对整个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学习目的语的初期,学习者对该语言的规则并不熟悉,会不自觉地借用母语中的语言规则来帮助表达,但语言与语言之间往往存在差异,因此就会产生偏误。
2.目的语规则泛化
目的与规则的泛化是指当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语规则以后,在遇到新的语法现象的时候,把已经掌握的语法规则往上套用,这样可能会出现旧的知识并不适用新的语法规则的情况,从而导致偏误。
3.教师忽视区别词教学
教师忽视区别词教学也是学生出现偏误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师可能因为教学经验不足再加上对区别词本体了解不够透彻,导致在教学时只进行形容词教学,忽视区别词的独特性,导致学生在使用区别词时出现偏误,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忽视区别词的重要性,认为区别词不同于名词、动词那样重要,轻视区别词在汉语词汇中的地位,因而导致学生无法接触到区别词的使用规则,从而产生偏误。
三、区别词的教学建议
(一)教师方面
教师要重视区别词教师,把区别词教学纳入整个教学内容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母语特点、文化背景等来判断是否开设区别词专题教学课程,同时也要结合例句,加深学生对区别词特点的理解。
教师在进行区别词教学的时候,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区别词,汉语词汇的特点都十分复杂,因此教师在进行区别词教学时,不能“一股脑”介绍给学生,应循序渐进进行区别词的讲解,在学生对区别词比较了解以后可以开设区别词专题课程,对区别词的特点进行总结。
(二)教材方面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汉语教材中都缺少对区别词的教学内容,因此要将区别词写入汉语教材,在生词、课文中出现的区别词可以做适当标注,在课后的习题中也可以适当加入区别词,例如,选择题选项中可以设置带“的”和不带“的”的迷惑选项,加深学生对区别词用法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1.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2.
[3]吕叔湘、饶长溶.试论非谓形容词[J].中国语文,1981(02):81-82.
[4]谢琳琳.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区别词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5]马林欣. 区别词对外汉语教学探微[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6]张涵宇.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区别词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李文清(1998.01-),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