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恒
摘要:在现阶段的农村小学教育当中,始终面临着行政管理部门权责不明的尴尬局面,很多行政管理人员潜意识里认为在工作展开农村小学行政管理工作当中干多干少都一样,久而久之,便造成了部分农村地区小学行政管理人员的懒散和消极怠工的行为和态度,毫无疑问,其对于农村小学行政团队的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面对此种情况,在建设农村小学行政团队的过程中,既需要合理配置农村小学行政团队的人员结构,是行政团队的结构更为合理。又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行政团队激励制度,借此来提升行政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整个农村地区小学行政工作能够稳定有序的进行下去。
关键词:农村小学;行政团队;建设策略
新课程改革尤为强调做好学生方面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而在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当中,关键在于加快行政团队的建设。然而,从现阶段农村小学行政团队建设的情况来看,建设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的问题存在,其一,一些农村地区小学行政团队的组成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存在着男女比例不均匀的问题,其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校展开行政管理工作的意义。其二,则是部分农村地区小学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相对低下,加上缺乏优秀的行政团队文化以及竞争激励制度的支持,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行政团队的建设。面对此种情况,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举例和论述,希望能够为农村小学行政团队建设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和指导:
一、合理配置农村小学行政团队的人员结构
农村小学行政管理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具有服务性质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加愿意和亲和度更高的女教师接触,然而,从现阶段农村小学行政团队人员的组成结构来看,男性更多,人员结构上的不合理导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生硬,其严重违背了展开农村小学行政管理工作的初衷。面对此种情况,就需要合理配置农村小学行政团队的人员结构。
举例来说,在建设农村小学行政团队期间,一方面,需要在招聘教师上实现优势互补,既要综合考虑行政团队内部每个成员的能力以及管理水平,充分把握整个团队的组合优势,适当的扩大女性人员的招聘比例,从而让农村地区行政团队的人员结构最优化。另一方面,则需要积极引进一些专业能力突出的行政人员,进而让农村小学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多引进一些教学能力突出、管理水平高的专业型人才。
二、建立健全农村小学行政团队的激励制度
想要加快农村小学行政团队的建设,除了需要合理的去配置和优化行政团队的人员组成结构之外,还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激励制度,从而切实提升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愿意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小学行政团队建设中去。
举例来说,为了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需要实施竞争上岗的职位晋升制度,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实施任期制,考核性上岗。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快奖金激励制度的建立。在此期间,需要以周、以月為考核的周期,对农村小学行政团队内的所有人员进行工作考核,考核达标的获得一定的奖励,而考核不达标的则给予一定的惩罚。当然,还需要不定期的进行优秀行政教师的评选活动,对于那些考核达标、常年奋斗在一线的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利用颁发荣誉证书、进行表彰等方式来给予肯定,继续保持他们建设农村小学行政团队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农村小学行政团队人员专业培训
在整个农村小学行政团队建设当中,培训是提升行政团队内部人员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的有效举措,也是保证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从农村小学行政团队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实践培训入手,切实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训,从而在提升农村小学行政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准。
举例来说,农村小学行政团队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建立相关培训机制,将培训和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以此来提高行政团队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踊跃性。其二,则需要严格把控农村小学行政人员的培训过程和培训结果,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团队人员专业培训标准,以此来达到约束和管理行政团队人员的目的。其三,则需要选择更加适合农村小学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方式来进行培训,比如,利用在职培训、会议研讨等方式来全面提升农村小学行政团队内部人员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农村小学行政团队建设期间,加强并做好行政团队的建设工作,其不仅能够提高学校行政团队管理工作的效率,保证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稳定且持续的进行下去,同时还可以有效的解决行政团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基于此,既需要加快农村小学优秀行政团队文化的建设,又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小学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从而让这些行政管理人员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进而为接下来农村小学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庆九. 优秀教师团队建设的上位思考与实践叩问[J]. 教育科学论坛,2013(07):62-65.
[2]罗晓航,刘艳,刘家明,杨勇,张誉川. 以学生项目学习促进教师团队发展的行动研究[J]. 教育科学论坛,2019(14):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