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强化实践、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聋人大学生由于失去接收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听力,在人文素养和实践技能上与健听学生差距过大,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融入主流社会更是障碍重重。
传统意义上的聋人艺术人才培养,大都以学科培养为主,但对艺术类聋人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在艺术教育中,围绕“以人为本,潜能开发”的理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在人文素养、能力—技能和社会适应性教育上,对艺术专业聋生进行“三位一体”的培养,能最大限度挖掘其潜能,达到使其既有精湛专业能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目的,让聋生学会独立思考,唤醒自我意识,在实践中学会生存和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突出产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确保人才质量完成的效度,因此,“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为:第一,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优先”、一专多能为导向;第二,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潜能”;第三,注重“社会实践能力”教育,促进聋生与社会互动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而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方式。传统以学科为主的人才培养注重理论知识,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注重的是实践技能,而“三位一体”聋人艺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为身体和心理发达不完全的人所设计的,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把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相结合,以突出“应用”为总体目标,结合学术、技术和职业,注重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人文素养教育、技能—技巧教育、社会适应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需构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与“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平台、校企合作平台”这三个实践平台相互依存、交叉、渗透,共同构筑一个聋人人才培养体系。以聋生最终完成艺术作品为衡量能力的标准之一,为聋生融入社会、实现就业奠定基础。“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开发聋人学生应用型能力为核心,以人文素养理论课程为支撑,以实践课程能力—技能为手段,以社会适应性为目的,这个过程可以看作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为了生存与发展进行的教育。
聋人大学生由于听力和语言发展的局限性,文化基础大都比较薄弱,主要依靠视觉接收信息,形成眼见为实的思维特点。多数聋人大学生,对于具象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对于抽象的事物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价值观、人生观、艺术理论知识等抽象知识理解容易存在碎片化和片面化特点。
根据聋生生理及心理特点,设置通识课程与艺术专业相关文化理论课程。这一课程体系主要在本科一、二年级展开,以人文素养教育为核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等环节。将聋人大学生培养成为有“智”的人和有“德”的人,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又有内在道德素质。
通识教育是对生活中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是使人成为完整人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的公民。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聋生在生理上的残缺,导致心理和行为与常人存在不同之处,例如,在专业学习和生活中,聋生可能会存在消极情绪,如自卑、与外界沟通障碍引发的排斥心理等。这需要学校在通识课程中侧重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提升聋生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力。
再则,需要培养聋生良好的艺术态度和道德品质,艺术态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鉴赏力、创造力、想象力、感受力等。比如,通过素质教育课程在理论上拓宽学生对社会的直观认识;将思政课和专业课教育相结合,通过艺术作品来进行爱国主义、乡土情怀、人文价值观的教育,如伟人画像、反映红色革命圣地和家乡风景的作品,以提升聋生的家国情怀。艺术态度教育有助于聋生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平台所完成艺术作品具有艺术特色的保障。对听力受损的特殊群体,通识教育与艺术理论教育相结合可以增强其健康的审美心理,提升其就业认知与职业规划。因此,对高等特殊艺术类聋人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核心,是对艺术专业聋人审美能力、认知能力的教育,促进其逐步自我完善,成为完整且不断发展的“人”。
这一体系主要在学院二年级聋人学生中展开。传统的专业能力—技能教育,主要采取的是脱离实践情境的课堂讲授方法,技术知识获取与实践情境完全脱离,导致学生不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三位一体”的能力—技能教育与实践平台相结合,聋生听力与语言虽然缺失,但是大都具备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因此,课程设置尤其要注重一专多能,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专业知识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注重美术、动漫、艺术设计领域里的实践操作人才培养,利用多元化课程模块,以操作技能培养为核心,强化技术训练。以校内实训平台的实训室、工作室为依托,把艺术理论知识转化艺术实践,借助校外实习平台对作品进行多元化实践,让聋生在学中画、在画中学,实现作业变作品的转变;在校外实习和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实践课,以实习、创业实践课程为载体,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衔接;在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实现作品市场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升聋生专业技能,为聋生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传统的艺术学科教育对社会适应性教育不够重视,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聋生由于听力缺损、语言障碍、知识与信息的缺乏,与社会缺乏有效互动。“三位一体”素质拓展体系以社会适应性教育为主体,立足学校与社会的互动需求展开,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注重培养聋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聋生进入社会,利用校企平台开展毕业设计,由课程衍生创业项目、由竞赛促就业;依靠创业项目与企业合作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进一步深化其创业技能,为择业做准备。
校企合作平台包括学校与创新创业科技公司合作的企业、“互联网+”文化创意园、残疾人艺术双创平台等。在设计创新创业项目时,由经验丰富的三、四年级聋生组成团队,采用网络和实证调研方式,在平台对本项目社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构建适应社会的创业实践项目。聋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优势,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资源开办聋人学生文化创意公司,与校内实训平台共同制作企业和社会订单。另外,在校聋生还可以与校企公司合作展开各类公益活动,用微薄之力回馈社会,一方面与社会形成积极互动,帮助更多残疾群体,另一方面为聋生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以“应用”为核心,培养艺术类聋生的一专多能,提升其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以人文素养教育为理论基础、以能力—技能教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为实践构建“三位一体”聋人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
人文素养教育、能力—技能教育、社会能力教育与校内外平台教育,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这个模式把校内与社会统一起来并连成一体,全方位提升聋生的综合素质。依托合作平台把学生的作品与市场结合起来,以教学促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达到“作业变作品”、“作品变商品”的目的。
《残疾人权利宣言》宣言规定: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残疾人的潜力,促进其回归社会或重返社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为了培养及提升聋人回归社会所具有的素质,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完善人格,并与社会产生良性互动,成为社会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