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丹
摘 要: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的雷霆出台使我们重新思索德育工作的现状,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着重视度不高、内容需更新、评价体系待完善等问题,要破除这些问题,我们要重塑德育生态,积极探索在“双减”政策下中学德育工作的守正创新之法。
关键词:中学德育;“双减”政策;守正创新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德育始终应该被放在首要位置。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次《意见》非常细致,将全方面地影响整个校外培训行业、学校和家庭,指导力度也是史上最大的。“双减”政策一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焦点集中在学生课业的变化,实际上更应关注这变化后的真正驱动原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指出“双减”政策出台的最关键原因——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事实确实如此,仅从近年的一些网络热词如“鸡娃”、“内卷”便可窥见一斑。2021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将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也将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创造新成果。人们对中小学德育工作也寄予了新期盼,希望中小学落实以德育人根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创新德育模式,在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取得新成效。“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是对这样的期盼最及时的回应。但在此政策下,中学德育工作应该作出什么变化?与以往的工作开展有什么不同?虽有迷思,却也有必要进行一番严肃探讨并寻出方向。
一、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现有教育制度下,客观而言,由于青少年的阶段特性及升学压力,中学德育工作相对小学德育工作更有难度,因而这项原本应被视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为人诟病甚多。
(一)缺乏对德育教育的全面认识和重视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二条明确,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既是教育之根本,就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或形式上,然而这却是当前中学德育工作最大的缺陷。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家长和教师从小学开始就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学生的德育发展只是口头上的关注,很少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实践。许多学校虽然明白德育工作应作为考核重要指标,但大多只注重教学形式主义,在沉重的升学压力面前,德育教育的空间发展逐渐缩小,大部分学生空间都用于其他教育。在这样自上而下都不够重视的情况下,学生对德育教育自然也是兴趣不浓,尤其是中学生,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意识到这个过程将如何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不得不说是一大损失。
(二)中学德育教育的内容需更新
千禧年之后,每进入一个十年甚至只需一个五年,人们都比以往更能感觉到时代的日新月异,信息时代让世界瞬息万变。各种融媒体、自媒体层出不穷,各大App更新迭代,带来全民的信息共享狂欢。如今互联网上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无疑是中学生,且不论手机问题,中学生接受网络新鲜事物并将其运用于生活当中的速度之快令人称奇。《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里的德育内容涵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大方面,内容广泛,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问题的复杂化,许多德育教育内容需要进一步细化或更新,才能跟得上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变化的情况,才能满足德育工作者的学习需求。
(三)中学德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待完善
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有三部分内容,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校长对班级德育工作和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评价、班主任及教师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品德评价。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里明确,改革学校评价,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以德为先。可见,三级评价的核心都在于“德”。其中,学生评价是德育评价的基础环节。当前学生德育评价仍存在着评价地位弱化(让位于学业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粗浅化标签化、评价主体单一性(主要是教师)、评价方式静态化等问题,因而迫切需要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二、重塑德育生态——新时代中学德育的守正创新
“立德树人”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没有人能回答。因为德育工作的场景一直在拓宽,它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交真实而鲜活的答案。“双减”政策提到工作要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以及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等方向。尤其是在课后服务这一块,政策给予了极大重视,对加强课后服务提出保证服务时间、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渠道等明确要求,旨在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简而言之,这意味着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时间比以往更长但更功能化。
(一)坚守德育情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最新课程纲要指出,中小学应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新德育方式和方法,增强德育实效性。但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及学校盲目追求创新,形式是多样了,却少了德育情怀,忘了任何创新都必须建立在继承上,这些需要继承的东西正是德育工作者要坚守的。
1.坚守育人初心
卢梭有言:“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是教育人的事业。”教育最终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教师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不管政策如何变动,这个出发点都是毫不动摇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育人先要育心,只有和学生有了心灵上的互动和沟通才能有日后的默契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切实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努力追求有温度、有情怀、有内涵、有品质、有实效的德育。
2.坚守教育阵地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特别在“双减”政策下,加强课后服务将使学校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二个“家”,德育工作者应结合学校各类德育资源将其效用发挥到最大。但学校作为德育主阵地并不意味着脱离家庭、社会,相反,“双减”政策出台,“家校社共育”从概念变成了学校的新常态,不再只是家委会开开会、进行几次社会实践的形式,而是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引导家庭和社会增强教育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和成长成人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一股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教育力量,这是新时代交予德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
3.坚守教育规律
德育工作要坚持遵循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要选取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的内容。德育过程也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要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德育过程还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不可急于求成,必须反复抓,抓反复。
(二)创建德育新生态
守正继而创新,是德育工作能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期盼,我们要有新思想、新观念、新作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不能以“经验主义”作为评判,不仅要靠思维迭代和能力提升,更要常常实践、反思和追问。
1.更新德育教育理念
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树立起充分反映时代精神的现代德育理念。只要树立起科学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德育理念,其他的德育问题就不难找到解决的有效途径。“双减”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围绕育人目标,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促進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加强课后服务并非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并非加重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应该强调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工作和专有权利,任何人没有剥夺任何一个教师参与学校德育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义务。
2.创新德育教育模式
生活德育。生活德育模式首先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并回到实际生活。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安排道德教育,注意道德教育的随机性。日常生活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有许多影响,并为他们提供了练习和实践的机会。而在“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将主要围绕校园展开,因而应注意营造和谐融洽的德育氛围,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净化美化校园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每一块土地、每一个角落对学生的道德熏陶作用。
情境化生本德育。以课程为基础,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将分散的德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不同于传统的队会、主题班会,这就需要学校整合德育资源,并有必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结合,知识教学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相结合,还应努力开发地方德育资源,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构筑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使德育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渠道。
多方协作德育。“家校社共育”这个概念应落到实处,且远不止字面所呈现的简单三方。社区、社交软件、媒体、舆论环境等都是德育的场所,每一个德育课程、德育活动的设想和提出,都应考虑到多方协同合作共育的可能性,力将其效用发挥到最大。
3.优化德育评价体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德育评价要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在德育评价中的应用,这需要我们对每一个学生品德发展持续关注和收集数据,实现德育评价的个性化。德育评价不应仅由某位教师完成,需要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配合和广泛参与,使其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为德育评价提供更全面、更真实的环境。不可缺少的是学生的自评,因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逐步将自我评价融入道德生活,使评价由被动走向主动,由他律走向自律。
“双减”政策虽然给德育工作者带来了许多困惑和挑战,但也带来了机遇。德育工作,道阻且长,需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更要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德育都是教育头等大事,生活中事事都是德育,处处都是德育,每个人都应是德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庞小林.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及实践研究 [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杂志.2019(20):88-89
[2]李竞.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新校园.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