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兰
摘要:泉州的刻纸花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丰富多姿的形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并且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泉州当地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本文将结合泉州市非遗“刻纸花灯”进入校园的相关事宜,浅析其对于小学美术课堂发挥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纸花灯;泉州;小学美术课堂
引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美育教育相关条例的颁布,小学阶段愈加注重起学生在美育方面的培养工作,因此将“刻纸花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小学美术课堂上,不仅在提高学生审美研究、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将儿童美育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创新。
一、泉州刻纸花灯的历史
在泉州闽南语方言中,灯的谐音是丁,因此泉州的刻纸花灯其实也有着人丁兴旺的寓意,通常会在节日庆典时才会将这一民俗风情展现出来,尤其是在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展现出各式各样的花灯,用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泉州的刻纸花灯从其制作材料以及工艺上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种是刻纸料丝无骨花灯,此种花灯不仅图案是设计者自己独创的,同时还会利用刻刀在纸板上将图案细致的刻画出来,从而拼接成一个完整的花灯之后,有部分制作者会在镂空的图案内部镶嵌上玻璃丝,以此构造出美妙绝伦的图案。第二种是针刺无骨灯,这种花的其图案是制作者利用钢针在制图纸上一个孔一个孔密密麻麻的穿刺而成,在花灯内部装入光源,然后让光源从针孔中透射出来,显得更为玲珑剔透,如钻石般璀璨夺目。第三种是竹骨彩扎灯,这一种是最偏向于市面上售卖的花灯的,手艺人需要提前用竹篾扎成大致的骨架,然后将裁剪好的绸布或纸张经过水的浸润后粘贴在骨架上,再贴上花边、扎上彩穗做成的彩灯。而刻纸花灯在这三种中处于杰出代表的地位。通过相关文件的记载,可以发现泉州的刻纸花灯始于唐朝中期,后逐渐流传到闽南地区,最终大规模出现在泉州南安市丰州镇桃源修建唐王宫时进行祈福庆祝的结灯仪式上。在宋朝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技术由手工艺人逐渐从皇宫的交际礼仪发展成泉州当地的民俗习惯,让刻纸花灯工艺品逐渐进入顶峰时期。
二、将刻纸花灯引入小学美育的必要性
由于泉州市鲤城区江南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吸引了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谋求发展,而且子女也自然会留在本地参与到学习教育过程中。但对于这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而言,其对于泉州本土文化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他们对于像刻纸花灯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太大的触动,另外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层面、认知层面、经济层面,特别是对孩子在美育方面培养的重视程度都不是很高,导致在小学阶段开展的美术教育过程中,就無法很好的将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美育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导致即使在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团队需要加强学生美术素养和美育素质的培养工作的前提下,小学美育工作依然无法取得较好的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刻纸花灯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美育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首先从工艺上而言,泉州的刻纸花灯,其工艺手法在儿童美育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对而言较大的,如可以通过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花灯图案,并且将其绘制出来,亦或者可以在花灯的裁剪过程中,根据学生裁剪线条的明块以及色彩的拼接方面,来判断学生是否拥有和谐整体的美感等等,这些都是对于儿童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较为重要作用的技能。另外从刻纸花灯的寓意上分析大多数代表着长寿、吉祥等积极向上的内容,因此在引导学生对于绘画内容的设计角度上,也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让学生可以通过美术活动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掌握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意义。在制作刻纸花灯的过程中儿童也可以通过剪纸活动锻炼动手能力,从而培养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观察能力。
其次从造型上分析,刻纸花灯的造型通常会在传统的记忆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所流行的元素进行相应的创新而这一特点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塑造造型时,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的把握事物的造型决定方向,让学生对于美术的活动不再停留于纸上的绘画,而延伸到拓印,雕塑等这些立体的美术学习活动中。另外将刻纸花灯引入到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美术要素,让学生在快乐的美术活动中对美术学习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最后从意蕴上分析,即使是在小学阶段开展的美术教育,也必然会让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时赋予作品一定的意蕴,以达到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的展示。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小学数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于自身的想象力、创新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做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充满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掌握到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
在引导学生开展有关刻纸花灯的制作活动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制定出不一样的主题,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同时还可以将这一美术活动延伸至课外,以此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让家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陪伴孩子的成长。
三、泉州非遗“刻纸花灯”在小学美育实践中的传承策略
(一)丰富非遗教学内容,凸显学科主体
刻纸花灯与小学美术课堂的有机融合,不仅是符合小学美育内涵的一种教学创新,同时也是突出相关学科内容,让学生挖掘美术学科主体性地位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将刻纸花灯的传承与小学美术教学相结合,除了需要实现有关美育的教学目标之外,还需要凸显美术学科的审美特性。举例来说,刻纸花灯具有清晰的线条与生动形象的图案,展现这一些都是符合儿童视觉需求,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与观察力起着较为重要作用的特征,因此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这些特性,让学生在参与刻纸花灯的制作过程时,鼓励学生利用画笔绘制一些较为简单的艺术作品,并将其制作成自己的花的,因为小学生的想象力是超出大人预估的,他们喜欢用画笔图画出一些在成年人看来并不是十分明白的图画,但那是他们想象中的图案,是从小学生视角对于世界的看法,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勇敢的展现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爱好,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进入创造美的境界中。
(二)革新非遗教学形式,推进美育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实践传承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分的注意教学形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在开展相关传承工作时,必须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非遗传承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内心兴趣开展学习活动。在泉州新区的部分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教师会利用专题展览讲座的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日常的美育工作中,并且教师也会针对其中涉及的文化内涵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用多媒体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辅以讲解,让学生逐渐培养起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尚品质,以此推动以美育为中心的非遗传承课程。
(三)开展非遗校园活动,丰富美育内涵
在小学阶段通过校园活动的举办,是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刻纸花灯的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在小学美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将刻纸花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可以在浓厚的艺术魅力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文化感悟,提高自身对于非物质文化的认同感是培养小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举措。小学美术教师团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非遗主题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领略到非遗文化中的审美价值,从而为美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提高小学生的美育和美术学科素养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之举,也是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将泉州刻纸花灯的传统技艺、审美特征、文化背景等与小学生的美术课程相结合,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从而产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较强的认可感,才能真正的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榕萍.泉州非遗(美术类)的校园美育传承实践研究与策略——以陶艺为例[J].艺术大观,2021(09).
[2]陈德煌,沈志胜.以泉州非遗(美术类)为内容的校园美育传承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