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秋婷
摘要:在高一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最基础最影响学生后续学习和英语成绩的词汇内容,自然就很受学生的重视和关注。也因此本文就针对高一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进行了研究,具体的分析了词汇学习的基本概念、学习价值和学习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分析,能够对高一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高一学生;英语词汇;词汇学习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9-350
1.英语词汇学习的基本概念
英语词汇学习是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必须进行和坚持的学习环节,该环节的学习主要是针对高中英语的重点、难点、考点英语词汇进行学习,以此促进学生英语词汇能力的提升,掌握更多的应用常用和必备词汇,为接下来的语句学习、语法学习、口语练习奠定相应的基础。
2.高一学生词汇学习的价值
在学生的高一阶段,进行高中英语词汇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具体的学习价值如下所示。
首先,高一学生词汇学习,能够为接下来的高中英语学习奠定基础,因为词汇是英语的基础之一,学生只有掌握适量的英语词汇,才能实现对文章的阅读、语法的理解、口语的提升。其次,高一学生词汇学习,也是学生英语知识承上启下的重要基础,因为在高一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英语词汇及知识,大多是承接初中知识和更高的高中知识,所以在高一阶段学习好英语词汇,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承上启下,巩固学生英语知识牢固程度。
3.高一学生词汇学习的策略
综上所述,高一阶段的学生进行英语词汇学习是具备十分重要价值的,而为了实现对上述价值的发挥,促进学生更好的进步和发展,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词汇的学习。
3.1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在高一阶段,由于学习的内容相对于初中阶段更多,知识的要求也相对以往更高,所以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应当更加注重对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其中词汇学习时间的安排,本文认为应当将其安排在早晚时间段,也就是在一天的早晨学习和背诵单词,在一天的晚上进行复习,以此形成良好的单词记忆循环,实现学生词汇学习效果的提升。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情况和个人情况,所以在实际的时间安排中,学生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例如以晚上为起点进行背诵,第二天早晨进行复习回忆,总而言之就是在学生自我条件下进行安排和调整。
3.2养成正确记忆方法
对于学生而言,除了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外,养成正确的记忆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而关于正确的记忆方法,其实很多学生乃至教师都有一种误区,就是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是不好的,这一思想的来源我们不做讨论,但这一思想缺失错误的,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情况,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来说不存在好与不好的记忆方法,只存在适合与不适合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够凭借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掌握大部分英语词汇,那么对于他来说这一方法就是成功的,这进一步延伸来说,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过度的去追求新方法和新思想,而是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记忆方法进行单词的学习记忆。但是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单词记忆的坚持,单词记忆不管选择何种方式,坚持不懈的记忆和学习都是必须的,因为人存在记忆曲线这一规律,也就是人记忆的事物会随着时间的推进和逐步遗忘,所以学生就需要规律的、坚持的学习和记忆,以实现记忆效果的提升。其次,学生在单词记忆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随时调整记忆方式,这一对策方法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根据自身学习的进步和单词记忆的掌握情况,随时变更记忆形式,例如当学生已经难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单词记忆,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单词基础后,学生就可以利用词根词缀法进行单词记忆。
3.3加强与他人的联系
词汇的学习如果仅靠学生自身单一的力量,往往是难以发挥有效效果和价值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人的联系,一方面是通过合作互相帮助,通过互相提问互相交流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有效掌握,另一方面是通过互相的竞争实现彼此在竞争中学习,实现学生词汇学习的快速,而不论是采用合作还是竞争的方式,学生都需要注意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实现与他人的有效沟通。
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发挥很大的学习辅助作用,所以学生更要主动的请教教师,让教师成为自身学习的良好帮手,促进自我词汇学习的进步和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一阶段进行英語词汇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英语词汇学习和掌握是其他英语内容学习的基础,而对于英语词汇的学习,本文认为一方面学生应当注意加强对他人的联系,在合作竞争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另一方面还需要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最终更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此实现对英语词汇的良好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瑶.情景教学法在初一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刘秀兰.高一英语学优生与学困生词汇学习策略对比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20.
[3]申丽.高一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积极性的策略研究[J].校园英语,2020(1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