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强
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1]。手术是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其中传统开腹术对患者的切口较大,术后恢复慢,预期效果不理想。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腹腔镜技术逐渐用于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的治疗中,可有效切除病变组织,改善患者的预后[2]。鉴于此,本文对82 例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分析,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对患者临床指标以及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报告见下文。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0 月~2020 年10 月82 例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患者,采用奇偶数法分为参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1 例。参照组中男21 例、女20 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9.47±10.33)岁。治疗组中男23 例、女18 例;年龄最小47 岁,最大76 岁,平均年龄(59.87±10.3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患者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患者;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治疗,并且签署协议书;本次研究获取伦理委员会的审核通过。
1.2.2 排除标准 患者并发胰腺癌、胰腺炎等其他胰腺疾病;患者的心肝肾等器官存在病变;患者精神异常或存在手术禁忌证,不能配合完成治疗。
1.3 方法
1.3.1 参照组 实施传统开腹术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做好全身麻醉与常规消毒铺巾后,沿着患者的腹部正中线做一个手术切口,仔细观察患者的腹腔,钝性分离皮肤肌层,确保胰体脾门充分暴露在操刀医师的视野中,找准胰体尾部占位性病变组织后,采用手术刀切除病变部位,术后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和抗生素治疗。
1.3.2 治疗组 实施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详细手术流程为:①指导患者保持仰卧姿势,做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处理与常规消毒铺巾后,帮助患者建立CO2气腹,压力持续在10~12 mm Hg(1 mm Hg=0.133 kPa)。②分别在患者的脐孔、脐水平线以及左侧锁骨中线延长线的交汇处做一个手术切口,长度约为1 cm,作为主操作孔,置入10 mm Trocar,之后在剑突下方约2~3 cm处、剑突和脐连线中点位置做一个长度为0.5 cm 的切口,分别置入5 mm Trocar。③在腹腔镜下观察胰体尾部,判断可切除的几率,之后依次游离脾脏周围的韧带组、脾结肠间隙,然后采用手术器械挑起脾脏,确保病灶近侧能够充分游离。④采用切割闭合器切断胰腺实质,之后切除胰体尾和脾脏,并进行电凝止血。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
1.4 观察指标
1.4.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包括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4.2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应激反应指标 在手术前与手术3 d 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应激反应指标,检测方法:①标本采集:空腹抽取3 ml 外周静脉血后进行离心分离,获取血清作为检测标本;②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的皮质醇、空腹胰岛素以及TNF-α;③采用分立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BK-500)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的皮质醇、空腹胰岛素、TNF-α、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皮质醇、空腹胰岛素、TNF-α、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本组手术前,但治疗组患者的皮质醇、空腹胰岛素、TNF-α、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手术前比较,aP<0.05;与参照组手术后比较,bP<0.05
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是一种癌前病变,临床上表现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且具有很高的癌变可能性[3]。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的病情进展较快,若是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4]。因此,临床上加强对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临床上对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多采用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术是常规方法,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手术切口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给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较大,并且手术过程复杂,术后恢复时间长,预期效果不理想[5]。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改进,腹腔镜手术因操作简单、手术耗时短、对身体造成的创伤小、手术应激反应小等优点容易被患者接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的治疗中[6,7]。袁维栋等[8]在研究中通过对比发现,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用于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的疗效确切,对机体造成的伤害较小,术后应激反应小,恢复比较快。本次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皮质醇、空腹胰岛素、TNF-α、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本组手术前,但治疗组患者的皮质醇、空腹胰岛素、TNF-α、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经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效果更好。这是因为:腹腔镜手术的视野开阔,在腹腔镜的帮助下能够更快找到病变组织;并且切口小,出血量少,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小,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9,10]。
综上所述,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用于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的效果显著,在改善患者手术指标与预后情况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可有效减轻术后应激反应,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