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1 例临床分析

2021-11-12 02:12邵红梅顾黎雄杨圣菊蔡恒骥傅琳玲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皮疹表皮住院

邵红梅,张 捷,顾黎雄,杨圣菊,蔡恒骥,傅琳玲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南通 226001)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是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71 型)所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所致,好发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为大片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水疱,表皮剥脱坏死后留有潮红糜烂面,似烫伤样外观,触痛明显,尼氏征阳性;口周、眼睑周围渗出结痂,在口周留有放射状皲裂[1]。该病多急性起病,进展迅速,若诊治不及时或重症患儿可并发脓毒血症、肺炎等危及生命。该病临床相对少见,患者多系儿童,为多学科疾病。现就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2012 年1 月—2019 年7 月住院的SSSS 患儿31 例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治疗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SSSS 患儿31 例,其中男16 例,女15 例,年龄3 个月~7 岁,平均(3.14±1.62)岁。发病年龄段及发病时间分布:<1 岁3 例(9.7%),1~4 岁17例(54.8%),>4~7 岁11 例(35.5%);1—5 月份发病8 例(25.8%),6—10 月份19 例(61.3%),11—12 月份4 例(12.9%)。入院前曾误诊为其他疾病9 例(27.3%),其中荨麻疹2 例,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2 例,过敏性皮炎2 例,湿疹、病毒疹、药疹各1 例。所有病例均符合SSSS 诊断标准[1]:(1)急性起病,部分患儿发病前有感染史,如皮肤外伤感染、脓疱疮、上呼吸道感染等;(2)皮肤触痛明显;(3)特征性皮损:全身弥漫性潮红,以皱褶部位为重,表皮剥脱似烫伤样外观,松弛性大疱或表皮剥脱,尼氏征阳性,口周放射状皲裂,黏膜未受累。排除疾病: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主要为药物所致,伴有黏膜损害,多见于成人;尼氏征仅皮损处阳性,病理变化为表皮下水疱。

1.2 临床表现 患儿均急性起病,在口鼻、眼睑周围或外阴出现红斑,迅速向颈部、腋窝、腹股沟蔓延,快速发展至躯干、四肢,表现为大片红斑,其上可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破溃后表皮剥脱形成潮红糜烂面,可有渗液,尼氏征阳性,皮肤触痛明显,口角周围可见放射状皲裂纹。31 例患儿均有明显触痛,发病前有咽痛、扁桃体肿大、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8 例,脓疱疮2 例,腹泻2 例,手外伤化脓感染1 例。发热20 例(64.5%)中37~38 ℃有11 例(35.5%),>38 ℃有9 例(29.0%)。伴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1 例,出院时皮疹基本消退,出院当天躯干、四肢出现晶形粟粒疹2 例。

1.3 实验室检查 1 例患儿住院1 d,要求转至当地医院治疗,未行实验室检查。30 例患儿中白细胞计数(11~15)×109/L 17 例,>15×109/L 2 例;中性粒细胞计数>7×109/L 15 例;超敏C 反应蛋白升高7 例;球蛋白升高12 例;免疫球蛋白IgA 降低4 例;免疫球蛋白IgM 降低1 例;补体C3 降低2 例。30 例患儿行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4 例(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3 例),粪肠球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耐药)1 例,鲍曼不动杆菌(氨苄西林耐药)1 例,杂菌生长1 例。住院期间凝血因子Ⅷ、Ⅸ、Ⅺ降低1 例。均未出现肝、肾、心功能异常。

1.4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加强皮肤黏膜护理,及时清除支气管、眼、口腔、鼻部、外阴分泌物,保持皮肤清洁,注意眼、口腔护理。眼部、口角周围皲裂处及皮肤破溃糜烂处予以银离子抗生素液、莫匹罗星软膏外用,外阴破溃处予呋喃西林溶液清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发热患儿予物理降温,必要时口服布洛芬混悬液。30 例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2],病情较轻4 例(无发热,无合并症,疼痛较轻,皮疹范围<体表面积的50%)予单用抗生素治疗;病情较重5 例(高热,全身皮疹范围超过体表面积50%,疼痛明显,出现腹泻、水电解质紊乱等其他合并症)予以抗生素、小剂量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联合治疗。余21 例予以抗生素加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抗生素多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阳性者予夫西地酸钠20 mg/(kg·d) 静脉滴注,1例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为亚胺培南。IVIG 400 mg/(kg·d)静脉滴注,连用3 d。地塞米松剂量选择按照泼尼松龙0.5~1 mg/(kg·d),4~5 d 内减量,随病情缓解逐渐停药。除1 例要求转院外,余30例患儿均在4~10 d 内痊愈出院。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0 例发热患儿均在用药1~4 d 内体温恢复正常,所有患儿在2~3 d 内皮肤触痛消失,2~4 d 内皮疹好转,住院时间4~10 d,平均(6.30±1.60) d。不同病情程度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将红斑颜色变淡、皮肤触痛消失、糜烂面干涸结痂、无新发皮疹的时间判定为皮疹控制时间[2]。经过个体化治疗方案,3 组SSSS 患儿皮肤触痛消失时间、皮疹控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死亡事件,出院后随访半年,均无复发。

表1 SSSS 患儿30 例临床症状好转及出院时间比较(,d)

表1 SSSS 患儿30 例临床症状好转及出院时间比较(,d)

3 讨 论

SSSS 也称为Ritter 病,是由凝固酶阳性的第Ⅱ噬菌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71 型)感染所致,其可产生可溶性毒素(epidermolytic toxin,ET) A、B、D,即剥脱毒素,ET 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皮肤组织,裂解桥粒芯糖蛋白1(desmoglein 1,Dsg1)。而Dsg1主要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的颗粒层,维持细胞的黏附性,维持表皮的正常结构和功能。ET 在皮肤组织中积聚,Dsg1 被裂解后导致颗粒层破坏,使颗粒层产生裂隙,发生松弛性大疱及表皮剥脱[3]。

SSSS 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幼儿,这可能与婴幼儿特异性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体内抗体产生不足、肾脏排泄能力较差有关[4]。本研究中球蛋白降低12例(40.0%),其中IgA 降低4 例,IgM 降低1 例,补体C3 降低2 例,与常瑞雪等[4]的观点一致。SSSS 罕见于成人,可见于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缺陷患者,可能与肾脏排泄功能与抗体生成功能低下有关[5]。有报道[6]该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发病时多伴呼吸道感染或皮肤、鼻、咽等处的化脓性感染,与本研究结果一致。SSSS 病情严重者可因并发败血症、蜂窝织炎、肺炎等而危及生命。儿童病死率约5%,而成人病死率较高,达60%,且该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7],本研究无死亡病例。国内多中心报告[8]显示该病误诊率较高,本研究中入院前曾被误诊9 例(27.3%),其中误诊为过敏性皮炎1 例,入院前予甲强龙、甘草酸二铵静滴2 d,症状迅速加重。误诊原因:(1)对SSSS 的认识不够深刻,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不够全面;(2)症状不典型,部分病例无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早期易与湿疹、过敏性皮炎、猩红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混淆;(3)SSSS发病率低,临床相对少见。本研究SSSS 患者仅占我科总住院人数的0.05%左右。因此,准确诊断SSSS并及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SSSS 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早期、足量选择敏感抗生素可迅速控制感染灶,改善病情。抗生素的选择最好参照药敏试验,常推荐使用耐酶青霉素,一代或二代头孢菌素。若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抗菌药物则首选万古霉素。张霞等[9]对来源于SSSS的金黄色葡萄球菌51 株进行耐药检测,红霉素、克林霉素、青霉素耐药率较高,而耐酶青霉素、头孢菌素、夫西地酸及万古霉素均敏感。邱建玲等[10]对MRSA 感染的SSSS 的临床特点分析中,MRSA 药敏试验结果提示对青霉素G、红霉素、苯唑西林耐药率较高,而对万古霉素不耐药。本研究中4 例患儿分泌物细菌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发现MRSA,阳性率仅13.3%。这可能与分泌物的取材部位有关,故在水疱及表皮剥脱处并不一定能检出致病菌,取原发灶的脓性分泌物做细菌学培养可提高其检出率;此外,部分患儿入院前局部已予抗菌药物外用,降低了细菌培养检出率。本研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多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阳性者予夫西地酸钠,1 例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为亚胺培南。4 例病情较轻患儿单用抗生素治疗,平均住院时间(4.75±0.96) d,均痊愈出院。对于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意见尚不统一,部分学者[7-11]认为糖皮质激素会抑制免疫反应,单独使用非但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亦有人[8]主张对于皮损严重、受累面积大、毒性反应重的患者,在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加用适量糖皮质激素,能缩短病程,缓解全身中毒症状,推荐短期使用。其机制为糖皮质激素可稳定溶酶体膜,减少水解酶的释放,减少组织损伤;缓解机体对毒素的反应,减轻细胞损伤;通过降低补体,减少可溶性毒素的产生、减少淋巴细胞等起到抗炎作用[8]。本研究中21 例SSSS 患儿全身皮疹范围大、毒性反应较重者予以抗生素加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退热、加速皮疹消退、明显缩短皮肤触痛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6.21±1.51) d,均未出现糖皮质激素相关不良反应。IVIG 是由健康人血浆制备而成,其中95%以上的蛋白质为人免疫球蛋白,其作用机制是阻断巨噬细胞表面的Fc 受体,通过IgG 与C3b、C4b 结合,抑制补体介导的损伤;其互补性抗体可中和循环抗体等起到免疫调节作用[12]。对于皮疹范围较大,出现合并症的5 例SSSS 患儿予以抗生素、小剂量地塞米松、IVIG 联合治疗,皮疹控制时间平均为(4.49±0.73) d,平均住院时间(8.00±1.22) d,所有患儿病情较快得到缓解。皮肤触痛的消失是SSSS 病情好转的关键转折点,本研究中30 例患儿根据病情轻重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不同病情程度的3 组患儿皮肤触痛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均得到较快控制。不同病情程度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疾病恢复时间具有差异性,因此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30 例患儿中有2 例病情恢复期褶皱部位出现粟粒大小密集水疱,无触痛,考虑为患儿出汗较多,SSSS 导致角质层受损,汗腺导管口堵塞引起的,并非病情反复。除此之外,尚需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补充,加强局部皮肤黏膜护理,住院期间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SSSS 的早期诊断及有效足量抗生素的使用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对于病情不同者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病情较轻者,可单用抗生素治疗;对于皮疹范围较大,中毒反应较重者酌情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及IVIG,可快速有效控制病情,缩短病程。

猜你喜欢
皮疹表皮住院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转录因子MYCs调控番茄表皮毛萜类化合物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水果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A Doctor’s Visit
踏莎行 住院感作
慎辨麻疹与药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