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摘要:展开历史教学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悦的同时,还能静下心来去学习。由于历史课涉及的史料非常多,课堂上无法全部展示这些史料,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然后通过史料教学法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能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本文立足于初中历史教学角度,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材料应用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材料;课堂教学
引言:在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涉及方方面面的史料,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需要学会应用史料教学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投入学习中,以此激发他们在学习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时,通过史料展开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能展开针对性地教学,以此促进学生历史成绩的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材料应用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运用文献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细节性”
史学家梁启超说过:“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文献史料按照史学家马端临所说,又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两种类型。其中,文字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记录活动的形式,主要指档案、墓志铭、金文、甲骨文、文件等;口述史料是指经历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下来的人类的言行,主要指回忆录、口述录音资料等。两者相比,文字史料更加丰富且完备。因此,现行初中历史教材所采用的史料都是以文字史料为主。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这一内容为例,在课堂上,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段开国大典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这不仅实现了国家在政治上的独立,还开启了外交事业的发展篇章。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事业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雨洗礼呢?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段文字史料,让学生在阅读后先寻找关键词,再概括新中国当时的国际形势。
材料1: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发展战略的思想出发,推行了对华不承认及对台湾问题上的敌对、孤立与排斥,正是因为敌对思想的存在,导致中美两国多年来的对立与冷战局面。
材料2: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联合其他14个资本主义国家在巴黎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实施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和禁运,其中主要包括对出入口货物的管制、交通运输的阻碍、资金的冻结等方面。
教师利用上述两则相近的文字史料,向学生完整地展示了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结合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政治上的不承认、经济上的封锁、外交上的孤立,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会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引出了当时“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教师总结: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与敌对,对于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只有采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方式重新构建新的国际关系,才能冲破西方国家的束缚。外交事业的发展,必然充满了艰辛,布满了荆棘,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文内容,结合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外交活动中的风采图片,感受那段风雨如歌的岁月,领略新中国在外交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滴水映见大千世界,于细微处见历史”。教師利用精心编制的文字材料,辅以图片,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而改变了以往单一、枯燥的讲解方式,使学生通过解读,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二、运用实物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真实性”
实物史料主要是指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基地、遗址、墓穴、建筑、文物、武器、生活用品、劳动用品、装饰品等这些都是真实可见的,是确实存在的,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能够比较真实、形象地反映历史。实物史料的主要形式包括考古工作者在科学勘探中挖掘出的具有历史依据的第一手材料,研究者根据第一手材料写成的论文或专著。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物史料具有不可移动性和珍贵性特点,这给实物史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现代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地球村的时代逐步来临,实物的外延得到了充分拓展,从单一的实物材料逐渐发展为考古文物、实物教具模型等,而教师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将实物尸体、实物模型等实物史料最大限度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这一内容为例,在讲到“半坡居民的生活”时,文中提到“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教师可以根据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利用一次性筷子和黏合剂,搭建半地穴式的小房子以及生产工具模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古代人类的生活。在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对模型进行实验,与学生共同探讨半地穴式的房子是如何适应当地的气候的。文物模型的制作是一个复杂且艰辛的过程。学生通过模型制作,能够满足触摸历史、动手实践的需求,在“做”中学习历史、感受历史。
三、巧用史料,培养思维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但是,如果学生只学习教材内容,那么他的思维就会被限制,就不能看到历史事件的全貌,就不能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所以,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史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史料思考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等。
例如,在教学有关“丝绸之路”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结果等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入张骞在西域之行中遇到的艰难险阻等史料,并基于这些史料,向学生提出“除了这些史料,你还知道哪些张骞在西域之行中经历的艰险呢”“通过张骞的经历,你认为他有哪些美好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等问题。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自主思考。此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张骞的经历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等问题,让学生在思索上述问题后加深对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结果等内容的印象。史料是学生学习历史,产生全新认知的载体。当教师基于史料向学生提问时,学生能够促进自身历史思维的发展,围绕史料进行相关内容的探索,从而在不断地思索、探究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结论:历史教学的最终归宿是在历史中寻找历史智慧,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史论,使历史课堂“有骨、有血、有肉”,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搜集、甄别和运用,从而探究历史、认识历史,增强学生的史料意识,逐渐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考点为中心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陈丽球.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探究性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1(17):16-17.
[2]周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8):77-78.
[3]张秀珍.由学科核心素养看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确立[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期).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220-221.
[4]程碧云.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建构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08):41-43.
[5]李盛先,陈欢.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以“对外开放”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08):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