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青田稻鱼之美,寻区域发展之路”教学设计

2021-11-10 04:45鄂德志
地理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因地制宜整体性关联性

鄂德志

摘 要: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境案例,从时间尺度设置“稻鱼之美”“稻鱼之衰”“稻鱼之路”三大学习环节。学生通过从探究区域的整体性,到区域的差异性与关联性,最后能从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角度探索区域发展之路,深入理解因地制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区域;整体性;关联性;因地制宜

一、教学背景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人教版)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二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以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为例”。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以青田县稻田养鱼为例,学生认识到“稻鱼共生系统”之所以能延续1 200多年不仅是因为其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劳动之美、人地和谐之美,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观念。

综合思维:结合文字资料和图片材料,尝试从多要素角度分析“稻鱼共生系统”延续1 200多年以及改革开放后衰落的原因,明确区域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素是动态变化的。通过给当地“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并说出区域发展要因地制宜的原则中“地”的时空含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学会分析区域的特点,从区域比较的角度,分析区域发展的异同,进而形成区域认知素养;从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角度看待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与发展,掌握区域分析方法。

地理实践力:通过阅读图片和文字资料,画出多种示意图,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学习青田县稻田养鱼这一案例,学生能明确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学会思维方法迁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和区域关联;说明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说明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具备一定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基础,也有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但在面对具体区域问题时,还不能从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视角综合分析地理问题。另一方面,对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理解得不够透彻并缺少区域分析的具体方法。

【设计思路】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思路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真实情境为载体,选取有效的地理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学习过程,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本节课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的内容作为导入,提出农业、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首先,引出主题:青田县观赏稻鱼之美,寻农村发展之路,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探究乡村发展的兴趣,从地理的视角感受人地和谐之美和劳动之美。其次,围绕“青田县稻魚系统”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将所学内容有逻辑地整合成可操作的学习链条,由“稻鱼之美”“稻鱼之衰”“ 稻鱼之路”三个模块组成,从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到理解区域的差异性与区域关联,最后从区域的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探索区域发展之路,这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计问题链和画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能够充分讨论并大胆表达,培养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

二、教学过程

师: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如何发展?有无具体参考案例?今天咱们一起到浙江省的青田县通过观赏稻鱼之美来寻农村经济的发展之路。

设计意图:以李克强总理在“十四五”规划的内容作为本节课的导入,一方面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的地理意义,激发学生探究乡村发展之路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

师: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全县总面积为2 493km2,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县内的稻田养鱼历史距今有1 200多年。请大家打开学案看到环节一“稻鱼之美”,阅读资料完成学案中三个小问题,体会稻鱼之美美在何处。学案展示如下。

环节一:稻鱼之美——美在何处?

资料1:浙江青田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图1),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总人口48.72万,农业人口占83.9%(2007年数据)。且当地人有“饭稻鱼羹”的饮食习惯。境内的稻田养鱼历史距今有1 200多年,最早是由农民利用溪水灌溉稻田,使鱼在稻田里自然生长,经过长期驯化而形成的天然稻鱼共生系统。

资料2:稻鱼共生系统(图2)是一种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鱼为水稻除草、除虫,鱼粪又可肥田;水稻为鱼提供氧气、有机物质(稻花)等。同时该系统还可以合理地利用水田土地资源、水面资源等,增加农民收入。

师:上述图文资料中可以看出哪些区域要素?尝试对这些区域要素归纳分类。

生:略。

承转:区域要素主要是由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组成,自然要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其中气候要素还可以进一步拆分成气温、降水、光照等。人文要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等。地理位置也属于区域要素,它是形成其他要素的基础。这些区域要素之间有什么关联?请根据资料2的信息绘制出“稻田”“水稻”和“田鱼”三者之间物质循环的示意图。

学生作品展示(图3)。

师:通过画水稻、田鱼和稻田之间生态关系示意图,认识到三个要素之间通过生物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当地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这种农业生态系统为什么能在当地延续1 200多年?同学们根据资料是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分析的?

学生作品展示(图4)。

师:从同学们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稻鱼共生系统”之所以能在青田县延续1 200多年,是区域内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适应的,体现了区域整体性的特点。稻鱼共生系统不仅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劳动之美、和谐之美。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围绕 “稻鱼共生系统”案例,先总后分地设计了三个小问题,从区域要素组成入手,通过绘制“稻鱼共生系统生态循环示意图”和“思维导图”,分析并理解区域整体性形成的机理,以此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和综合思维素养。对“稻鱼之美”的深入挖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美育。

承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大家看第二个环节。

环节二:稻鱼之衰——衰在哪里?

资料3: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里的務农人员锐减。青年劳动力多数选择出国或是到外地工作,很少在家从事农业劳动,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面临困难。

师:请结合以上资料说明改革开放后,青田县发展稻田养鱼的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生:略。

师:改革开放后,青田县和东部一些沿海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差异,因为沿海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单纯依靠种田养鱼发家致富很难,收入低,导致当地劳动力大量流失,从而使得“稻鱼共生系统”走向衰落,处于濒危状态。面对这种情况,你认为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是否还需要延续下去?请说出理由。

生:略。

师:从发言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能够很好地延续下去,因为它是青田县人们长期以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有着深厚的农业文化积淀。那么应该如何延续?怎么做才能既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又有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一些归国华侨和有识之士积极投身到“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和传承中。下面请大家看环节三,通过成功案例,为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发展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从时空角度对青田县稻鱼发展做出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把区域关联与区域要素的流动建立直接联系,区域要素的流动导致了区域发展条件的变化。由此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的能力及掌握区域发展的方法,同时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开放式的问题起到承转的作用,引导学生就如何解决问题做进一步思考,以提升人地协调发展的理解。

环节三:稻鱼之路——路在何方?

资料4:2005年,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后,很多华侨选择回乡发展。其中,金岳品是青田县方山乡人,原在欧洲经营中餐馆,2007年,他在海洋大学学习创新孵化技术,2010年组织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平时经营田鱼育苗、稻田养鱼两个基地。现在金岳品的稻鱼米供不应求,“稻鱼米每斤30元,田鱼干每斤380元,往往在收获前就被预订一空。2020年合作社盈利达200万元以上。青田县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师:根据资料4与图5,简要绘制出青田县与外部地区(如东部沿海城市)区域要素的流动示意图。

学生活动作品展示(图6)。

师:通过绘制青田县与外部地区的区域要素流动示意图,可以看出青田县的开放程度在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体现了区域的关联性特点。请同学们结合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为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生:加大科技育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游客流量;发展交通,开拓农产品的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效应等。

承转:通过前面的两个小问题,可以看出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发展不仅要考虑青田县整体性的特点,还要考虑青田县和外界的关联性。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请跳出案例,谈一谈在区域发展中要因地制宜的“地”应如何理解?

生:略。

师:“地”是指地理环境。从空间看:区域发展不仅考虑受区域自身环境的影响(区域整体性),也要考虑受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区域的关联性);从时间看:影响区域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乡村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区域间要素流动示意图,从区域环境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角度,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谋求区域因地制宜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把握和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在区域认知素养上达到更高水平。此外,从时空角度理解区域发展中“因地制宜”原则,有利于学生在提升综合思维的同时,深入理解因地制宜的重要意义,有效提升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

板书设计如图7所示。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对教材中关于“青田稻鱼”的真实案例进行深入挖掘、充实和拓展,将情境贯穿于整节课的学习中。围绕青田县稻鱼生产,引导学生展开“稻鱼之美”“稻鱼之衰”“稻鱼之路”的探究学习活动,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学生在情境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各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形成问题链,每个设问都针对性地解决了不同问题,同时又相互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问题引领、课堂讨论,较好地落实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板书设计展现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呈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提炼了地理思想和方法。不足之处在于本节课三个环节均设计了开放性问题,而课堂时间有限,个别问题讨论时间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效果。

猜你喜欢
因地制宜整体性关联性
基于单元视角的关联性阅读教学策略浅探
学贯中西(4):AI的时序性推论技能
利用问题间的关联性思考问题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制度系统的关联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