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融合
——高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素养培养路径探索

2021-11-10 03:28陕西张金荣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学生

陕西 李 华 张金荣

高考的核心功能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作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招—考—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考试题客观上对高中教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2021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挖掘高考试题中蕴涵的新变化和新理念,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更新教学内容成为高中教师教学的当务之急。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考查党史等相关内容;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强调学生对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掌握和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坚持推进素质教育,试题增强开放性,创新了设问角度、扩展了考查的广度和深度。总体上看,试题的创新性、灵活性和学科的高度融合性成为最大的亮点,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42 题引入“卫所”概念,要求学生提取有效图文信息,在明代疆域图中直接标示出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学生须结合历史、地理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全国乙卷第35 题选取美国中情局推广纽约画派的史实,要求学生透过现象洞察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的本质意图。

2021年高考试题体现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对课程关联的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实行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笔者试结合教学实际,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依托教材内容,明确核心知识

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包含的史实丰富,教师需要依托教材,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明确核心知识,通过重点内容的突破,带动整体内容的教学。

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二课《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例,本课通过“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农业全盘集体化”“苏联模式”三目的内容,讲述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探索出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分析教学内容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本课内容与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密切相关,可与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的“一五”计划等相关内容进行联系和比较学习。教师如果将教学的核心知识确定为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等苏联模式的表现,难免有知识重复之嫌,学生会感觉教学内容无新意而失去学习兴趣。

(2)专题三和专题七的核心知识都是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展开,其中的重点是苏联模式,实际上隐含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观点,然而教材并未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体制这一说法。

(3)苏联依靠本国农业积累资金、优先高速发展重工业,这一现代化模式与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商品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资本,进而开展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工业化建设这一道路不同。因此,笔者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确立为计划经济体制,并设想从创新的角度实施教学。

备课的过程中,笔者从“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这段熟悉的材料中发现了新的视角——实验,并设计了表1,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验报告单的方式开展学习。

表1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验报告单

学生阅读教材后很快就填写了相关内容。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资本主义依靠市场发展经济,我们称之为市场经济,那苏联发展经济的方式如何命名?由此启发学生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结论。

②苏联模式为什么是“实验”?以此突出苏联模式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不同。

③罗斯福新政与苏联模式之间有何联系?以此引发学生思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借鉴。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有兴趣,教师有引导,师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分析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采取专题史的方式,每个专题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长时段和宏观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

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例,本节课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世界市场拓展)——《“蒸汽”的力量》(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三课的基础之上,设置了“电气时代的来临”“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连接为一体”三目内容,讲述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将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混淆,无法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知识紧密联系并准确进行时空定位等问题。

笔者在讲授本课时,参考2020年全国卷Ⅰ第42 题的设问“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和2020年山东卷第19 题的设问“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将学生分为两组,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活动: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人或美国人,请你设定角色,用一句话表明你当时的生活。下面为学生的成果展示:

本节课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突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真正成为了一个整体,也感受了科技的力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树立育人理念,设计教学活动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教学活动的设置可以直接检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蒸汽”的力量》一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材“自我测评”部分的试题为抓手,设置教学活动:证明英国工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也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针对该证明题,学生进行了如下演绎:

∵英国工业革命:

以蒸汽作为主要动力,结束了人类对畜力和自然力的依赖;

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大工厂制;

实现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英国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

诞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改变了人口职业结构;

改变了传统家庭中的男女地位;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是社会关系的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英国工业革命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由此可见,英国工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也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本节课内容较多,数学证明题的引入,使得教学过程有了主线,数学思维的运用,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历史学习的逻辑性。

在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课时,教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设计了如下活动:采用一种你喜欢的媒介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生的作品中包括报刊、广播音频和视频等,图1为学生制作的报刊。

虽然学生的作品当中存在主题不够突出等问题,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主动参与中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精选教学材料,推进高阶认知

在教学中找到学科之间的融合点,需要教师精选材料。一是选择能够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史料;二是选取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品格、人文素养的史料;三是选取能够体现时代特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史料;四是选取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的史料。

在中国近代的艰难转型历程中,作者选择近代国歌作为切入点,运用了以下几则材料,向学生展现清末民初的时代变化:

表2 清末民初国歌的演变

开展针对新题型的试题命制,对材料进行加工,并且将其运用于教学,也是改进历史教学的必由之路。对2021年全国乙卷第47 题这一新题型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把握这一题型要注意“一个中心、双重史料、三个维度、四大因素”。一个中心,即围绕一个人物的才能或品德进行命题;双重史料,即自我评定和他人评定两种史料来源;三个维度,即评价的态度,包括肯定、否定和辩证评价三个方面;四大因素,即影响评价的四个因素包括时代、标准、史料、史家。仿照新题型,笔者命制了相关试题。

例.(原创)

材料一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受其父“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所感,“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后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等

材料二“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汉书·司马迁》

材料三 迁之所记……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盖良史之才也。

——《后汉书·班彪传》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司马迁治史的评价。(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史学家评价人物的因素。(6分)

【参考答案】(1)评价:

材料一,基本肯定,逆境中承担历史使命。(3 分)

材料二,偏于否定,因为发泄怨愤而著述。(3 分)

材料三,辩证看待,治史有功绩也有不足。(3 分)

(2)因素:史学家所处的时代;史学家的思想;史学家掌握的史料;史学家的个人素养。(每点2 分,答出3 点得6 分)

教师在命题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在选用材料时,还需要考虑以下问题:材料是否确切、可靠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材料是否符合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有重要关系?学生是否容易理解材料?

五、创新评价策略,注重实践运用

评价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调整教学行为,从而改善教学效果。历史教学的 评价不仅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活动的氛围、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师基本素质的展现等情况,还应延伸和拓展到课外活动,关注作业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等。

历史地图用地理专业的地图形式,以视觉语言具体描述历史事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空间状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近年高考试题中渗透时空观念素养的试题不断增多,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42 题,以历史地图的形式呈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部分重要会议,鉴于此趋势,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与历史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关的作业设计。

《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属于学生相对熟悉的内容,但其内容较多,涉及日本侵华、国共两党的抗战、普通民众的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条线索。笔者设置了应用性较强的作业:绘制抗日战争地图,并结合地理知识解释日本侵华的过程。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作业设计和实施,使学生在参与中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进而加深了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以上路径,是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在此与大家分享。当然,高中历史教学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革和创新,还需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知识储备、授课风格等实际情况进行。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学生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