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渗透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的研究

2021-11-10 03:27重庆张宗立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5期
关键词:画派战争体系

重庆 张宗立 陈 珊

国际关系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总称,是指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对抗与合作,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民族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地域关系等。其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关系是国际政治关系,最基本的关系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经济关系。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是研究世界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世界近现代史与以往的人类历史相比所独有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厘清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脉络,对其夯实必备知识、培养关键能力、凸显核心价值、培育学科素养、准确掌握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线索、提高复习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与历史教材中没有专题叙述国际关系的情况,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将具体做法呈现在下文。

一、厘清世界近代国际关系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兴起,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猛烈争夺殖民霸权。英国先后战胜了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家,最终确立了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成为世界头号的资本主义强国和殖民帝国。

第二阶段(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主要是反法同盟战争和维也纳体系,反法同盟战争应注意其两重性:一是维护大革命成果和传播大革命的精神;一是侵略扩张和争夺霸权。维也纳体系近年来一直未列入考试范围,学生只需简单了解即可。

第三阶段(19世纪晚期至一战),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列强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同时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形成了法德矛盾(欧洲大陆)、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和英德矛盾(全球竞争),进而出现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对峙,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理解近代国际关系的本质

15、16世纪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在亚欧农耕世界的内部,西欧的社会经济首先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资本主义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资本主义在西欧萌芽、发展,不断扩大市场交换范围,占有原来封闭的农本经济阵地,突破了区域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最大限度地为产品开拓市场。随着商品经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扩大,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从欧洲扩大到了非洲、美洲、亚洲,改变了古代中世纪仅限于欧洲的地区性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了世界性的国际关系。据此可知,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是近代国际关系变化的根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精辟论述,“虽然在14 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开始的”。

三、梳理世界现代国际关系的三次演变

第一次演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一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各国实力发生巨变。《凡尔赛和约》和华盛顿条约的签订,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但它同时又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手段,不可能彻底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使得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成为“火山上的”和平,不可能维持长期的稳定。

第二次演变是雅尔塔体系(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初),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雅尔塔体系实质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势均力敌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它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以及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三次演变是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完全解体。而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间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地区冲突、民族宗教矛盾不断出现。

四、深度比较典型问题,升华理性认识

1.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表1 两次世界大战主要之异同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比较,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是人类社会集团与集团之间,在一定政治、经济、疆域目的促使下发生的公开武装冲突。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流血、死亡、家园破碎,是战争造成的直接后果,有悖于和平;但是作为国家机器,战争在摧毁旧事物的同时也孕育了新事物,故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战争亦推动了社会发展。

战争既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首先,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发动战争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了影响。其次,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目的的多样性要求学生必须分清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再次,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一方面,从根本上讲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另一方面,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略安排、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最后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对人类自身造成巨大的破坏,造成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这种积极作用的程度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异同

表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通过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主要异同的分析、比较,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是一种不稳定的、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国际关系的重心以1991年雅尔塔体系为分界线,瓦解之前,重心在政治、军事,瓦解以后,则主要围绕经济、科技文化展开。促使国际关系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利益是处理关系的根本原因;影响大国关系的基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状况,霸权利益和社会制度。

3.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比较

表3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比较

通过对国际联盟(国联)和联合国主要异同的比较,学生得出国联、联合国是20世纪前半个世纪建立的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两个国际组织。

五、赏析高考真题,感悟高考真谛

高考真题既是教师沿着正确轨道进行教育教学和复习备考的“指南针”,又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风向标”。它对中学教学具有导向功能,《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有利于厘清教、学、考关系,增强“以考促教”的主动意识,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引领学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深度挖掘其隐含的教育导向信息,掌握高考“考查什么”“怎样考查”“如何解答”,达到教学与高考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与复习备考的效率。

例.(2021·全国乙卷·35)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D)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思维路径】

能力与核心素养考查本题以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的创作方法为背景材料,考查美苏“冷战”的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三大核心素养的考查正确选项分析20世纪四五十年代正值美苏“冷战”开始时期,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纽约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目的是“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来抨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集权”“专制”,借此渗透其“冷战”思维,故D 选项正确错误选项分析题干仅提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纽约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并没有说到其结果如何,排除A 选项;纽约画派的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所以没法说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B 选项错误;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纽约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目的是“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而不是扩大其影响力,C 选项错误

猜你喜欢
画派战争体系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长安画派应有时代尊严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立体画派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