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理论视阈下乡村少数民族教师职业认同:困境、归因与应对
——基于粤北地区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师资的调查

2021-11-08 01:37刘子云唐银珠甘子涛李伟芳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认同感教师职业少数民族

刘子云,李 君,唐银珠,甘子涛,李伟芳

(广州大学 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先行策略在于发展乡村民族教育,而当前发展民族教育的关键在于加强乡村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乡村少数民族教师作为乡村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的主体,扮演着民族教育的关键角色,承担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使命和责任。然而在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文化环境巨变频仍,“市场经济”的人口流动性、消费选择性、职业多样性等,一定程度上不断刺激民族地区教师做出新的职业选择,动摇并模糊职业认同,从而又循环影响乡村民族教育师资队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深入影响乡村民族文化教育和经济社会的振兴。

有相关研究从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等维度,分析了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结果显示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状况并不高。[1]相关实证调查显示:超过50%的调研对象表明其进入教师行业属于谋生需要,入职前也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和了解清楚教师职业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乡村教师群体常常表现得更松散懈怠。[2]而在针对少数民族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其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3]诚然,影响少数民族教师的职业认同的因素非常多,卢秀琼在对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中指出,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较低的社会地位,使得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较高期待与较低现实体验形成冲突。[4]关文军在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中指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职业认同的危机根源即是跨文化适应不良[5]。相关研究表明,乡村少数民族教师在职业认同上显然存在角色、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的障碍或误区。如何消除这些认同障碍或认知误区,建设服务于少数民族乡村教育事业的民族师资队伍?是民族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一、乡村少数民族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角色理论框架与调查设计

(一)乡村少数民族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认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机制,一是指个体对某个群体属性的普遍接受和悦纳,认为自己归属该群体,且具有该群体的群体性特征和高度的归属感;二是指对他者、其他群体或者某个事物所秉持的肯定态度。认同具有主体自觉性和动态性,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变迁而变化,往往与主体所承载的角色和任务息息相关。“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接受和归属感的综合反应,蕴含着主体对该职业的角色、性质、地位、价值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职业认同程度越高,意味着主体对其自身职业的认可程度越高。“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整体看法的赞同和认可,体现的是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积极与肯定的态度。乡村少数民族教师职业认同主要是指处于乡村地区的少数民族教师对自己所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认同。因其所位于的教育场域和语言、习俗等文化情境的差异,其职业认同表征与城市地区或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其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功能密切关联。

(二)角色理论及乡村少数民族教师职业认同分析框架

“角色”原指戏剧中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也有表示某一类型人物的意思。“角色”作为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米德引入社会学领域的。米德运用角色概念阐明人们在社交中相互影响的行为模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说明角色是互相影响的过程中建立的。[6]基于米德的思想,罗伯特·帕克率先拓展了角色理论的思想,他指出个体概念的形成取决于个体的职业,个体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非法律地位,这是由社会为其赋予的地位以及普遍认知所决定。[7]由此可见,罗伯特·帕克把“角色”与职业相联系,分析和研究人的社会行为活动。在心理学中,依据角色的自我认识、行为规范、情感态度和价值实现的动态过程,被称为角色理论。本研究在角色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角色意识、角色行为、角色体验与角色认同四个维度,分析乡村少数民族教师职业认同(见图1)。

图1 教师职业认同生成路径

角色意识是角色扮演者对特定角色的地位、规范、关系、作用等方面的认知过程与结果,同时包括对这种社会角色的情感体验与期待,以及个体关于社会自我的一种观念。[8]角色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内心自觉,对于其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和所拥有的权利的认识与理解。拥有强烈角色意识的教师,能够准确地认识自身的职业定位,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感知职业的特征,以及能够处理相关的感知活动。这样的教师会拥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也会有着积极的期望与意向。

角色行为指的是社会中的各类角色在指定的环境氛围内进行角色扮演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相对应的特殊的行为过程。[9]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环境氛围,教师既有可能是学生的教育者,也有可能是同事之间的合作者,还有可能是学校工作的管理者,教师的角色行为则要随着角色变化而变化。角色行为是角色意识的外在表现,角色行为被个体的内心自觉所影响,但同时也会对个体的内部心理产生反作用。具有强烈角色意识的教师,往往会具有良好的角色行为。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可以从规范教师角色行为入手。

角色体验是社会中的各类角色包含感受、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的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作为一种活动过程,体验是指主体亲身经历某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情感;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体验是指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结果和情感体验。[10]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角色体验是提高其职业认同感的关键。当教师在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时,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自然也会获得提升。

角色认同也称角色身份。角色身份是由个体被外界社会组织给予的角色和个体主观内化外部给予角色的价值和角色期待的身份的一种认知。[11]本研究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分别是指自身和社会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认可。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可以从提高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感两个维度来思考。

职业和角色的关系尤为紧密,任何职业都有特定的角色作为载体,并通过个体所扮演的角色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对不同职业角色的认知、体验和认同感。运用角色理论研究乡村少数民族教师职业认同,旨在反思乡村少数民族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角色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自己的角色和职业认同的?教育现代化背景下,该群体的职业认同状况如何?怎样提高乡村少数民族教师的职业认同,从而进一步反思乡村少数民族教师职业认同生成的应对策略。

(三)乡村少数民族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访谈对象是县城以外乡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即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不同乡村地区的10名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性别结构上,女性为3名,男性7名;教龄跨度上,20年或以上的教师有6名,10年以上的有3名;民族所属上,壮族老师有8名,瑶族老师有2名;任教年级上,小学老师有5名,中学老师有5名;任教科目上,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和道德与法制(见表1)。总体来看,选取的样本较为客观合理,能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调查方法。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基于乡村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以乡村教师的基本情况、职业角色认知、职业适应情况、职业情感倾向、职业价值理念等五个维度构建基本访谈框架,了解少数民族乡村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基本现状和总体感受,重点掌握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素。通过拟定半结构访谈提纲,对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进行信息归纳与分析,获取有助于少数民族乡村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的辅助性、论证性材料。访谈提纲围绕少数民族乡村教师的“基本情况、职业角色认知、职业适应情况、职业情感倾向、职业价值观念”等五个维度进行问题设计。

3.田野点境况。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连山县)地处广东省西北隅,四周崇山峻岭环抱,开门见山,出门行山,县内以山著称。连山县是一个典型的壮族与瑶族聚集地。县内的壮族主要为主壮和客壮,瑶族则有山瑶和八排瑶。[12]历史上的连山县的教育事业十分落后,被外界称为“蛮荒之地”。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大力投入,1987年,连山县实现“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课室,人人有台凳”。连山县在1996-1997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3]2013年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县。由此可知,连山县的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连山县地处粤北贫困地区,加上少数民族本身的特殊性,如语言的特殊性、生活背景、文化观念,当地的学生也存在着知识基础较差、戒备心理较强等问题。这样的情况导致了连山地区的教师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有的外地教师任教时间不长就离开了,只是当作一种向上流动的跳板;[14]本地老师则更愿意到市区、县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工作,即使留在当地“也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的钟”。种种情况显示了连山县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的困境以及客观原因。

通过走访村落,参与乡村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运用无结构访谈与当地人进行交流,以“拉家常”的形式捕捉乡村少数民族地区人员的教育观念,从侧面印证教师访谈的结果。首先,连山县由于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家长的教育意识较为薄弱,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更多的是任其自由生长,对孩子的课业学习、精神生活关注较少,父亲角色的缺位尤为明显。对孩子的发展预期不高,男孩相对女孩更低。部分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教育方式相对单一,甚至粗暴,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打骂教育。更有甚者持“读书无用论”的观点,鼓吹能提早外出打工才是最佳选择。这与不少教师谈到的“家长疏于教育”(D-1)、“部分家长对老师工作不理解”(Y-8)、“只是将学校视为‘托儿所’、限制孩子顽皮捣蛋的地方”(X-6)、“在部分人的心中不太尊重老师”(H-2)的说法相印证。教师职业有时被视作是教书匠,也有个别教师戏称自己是“保姆”(Y-7),在这样的文化教育环境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必然会受到影响。其次,连山县存在着优质生源流失的问题。培养一个优秀学生会耗费教师巨大的精力。那些相对优秀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发展往往选择去往县城,市区继续学业。如此以往,乡村的基层老师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纷纷流向发达地区,从而也导致教师的成就感不强。这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一个重要诱因。

二、少数民族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表征

(一)不同性别教师的角色意识存在差异

在访谈中的10名教师中,不同性别教师的角色意识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教师普遍较理性,只是将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的工具,并对当前教育现状的认识持比较消极的态度。女性教师则相对较感性,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知,有育人和奉献的情怀,教师的角色意识较强,在日常的着装与工作态度中有所体现。男教师往往在着装上较为随意,“农村嘛,没那么讲究,我有时候上课就是穿球裤的”(W-10)、“有领导来的时候会正式一点”(L-4)。女教师相对更注重穿着影响,“自然、朴素一点就好,毕竟是老师”(W-9)。对当前乡村教学生活不满意,对从事的职业不算热爱的有3人,均为男教师(X-6、Y-7、Y-8)。他们大多认为“农村地区的生源质量较差;小学生的可控性较差;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X-6),并表示“自身存在职业倦怠”(X-6)。“教书是谋生的需要”(Y-7)。“将来不会让孩子从事教师职业,做老师太苦了”(Y-8)。而女教师大多认为“教师职业就业相对容易”(H-2、W-9),“喜欢做老师”(H-2)、“喜欢小孩子”(W-9),对目前的工资福利和从业环境较为满意和喜欢、有幸福感,会“愿意长期在少数民族乡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D-1)。

(二)不同年级教师的角色行为存在差异

本研究的10名被访者中,小学教师(H-2、Y-7、Y-8、W-9、W-10)与中学老师(D-1、H-3、L-4、Q-5、X-6)各有5名。访谈结果显示,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在角色行为上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行为约束性等方面比中学生要弱,小学教师更偏向于管理者和组织者这类角色,小学教师坦言自身的工作比起中学教师要更加烦琐,需要更多精力的投入。“会在工作中感到烦躁”(W-10)。“部分家长对老师工作不理解,处理调皮学生琐事多”(Y-8)。小学生比中学生在心理上和行动上会更加依赖教师。“当前的工作压力较大,担子重”(H-2),“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很多,小学教师承担了许多非本职工作”“我觉得有时候我更像是保姆,很累!”(Y-7)。而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觉性明显高于小学生,在教育管理方面较为轻松。但中学教师面临着教学任务繁重的问题,毕业班教师更有着“中考”的升学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学教师更适合学习者一类角色。唯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才能应对繁重复杂的教学任务。有教师表示“平时会看一些教育类的书籍,也会和同事聊聊教育心得”(Q-5)。部分教师谈到了渴望专业发展的心声,“希望教师学习成长平台方面可以改善一下”(L-4)、“希望乡村教师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能适当地增多一些”(H-3)。

(三)不同教龄教师的角色体验存在差异

本研究的被访者教龄在4-26年不等,其角色体验有所差异。其中在21-26的年龄段有4人(Y-7、H-3、X-6、W-10),在这4人中又包含对当前教学状态不满意的2人(Y-7、X-6)。可以说明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可能出现了一个低谷,这与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研究结果相似。[15]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角色体验上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表现为教龄越短,对职业的期望值越高,这可能与年轻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对职业赋予的期许密切相关。“希望自己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能共同成长”“教师应当继续学习、进修学历。积极检阅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并有具体鞭策措施”(H-1)。但随着教龄的成长,具备一定职业经验后,特别是成家之后,这种期望和情感会逐渐变淡、趋于平静,甚至是走向消极,关注点更多地转移到生活和自身的需要:“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大,学生的管理事务比较繁忙”;“回到熟悉的地方,离家近也好照顾父母和孩子”(D-1);“能把自己的课上好就很好了”(Q-5)。“目前生活得到了很多的改善,希望工资可以更高一点”(L-4)。“感觉自己不够专业,职业信仰不够坚定”(W-10);“对当前的教师生活态度一般,教书是谋生的需要”;“从事教师行业有一定经验,也不愿意离开舒适圈”(Y-7);“不想进步,不犯错误就行”(X-6)。

(四)从总体来看,少数民族乡村教师有较高的角色认同感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力度的加大,连山县的教师职业制度也不断地得到优化。当问及对当前工资是否满意时,大部分受访对象表示可以接受:“教师职业收入稳定,待遇又好,是我感觉到比较理想的职业”(D-1);“这些年来,教师的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在不断地提高”(Q-5);“对目前的工资待遇满意,生活越来越好”(W-9)。当问及对目前教师职业哪些福利补贴制度较为满意时,回答有“住房公积金”“带薪休假”“交通费”等等。当问及从业意愿时,不少受访者意志坚定:“愿意一辈子扎根农村地区”(Q-5);“人民教师很光荣,愿意为家乡服务”(W-9);“喜欢当老师,希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能越办越好”(H-2);“愿意长期在少数民族乡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L-4)。当问及子女未来的就业选择时,部分受访者考虑到教师职业工作体面、收入稳定的优点而对其抱有好感:“教师工作稳定,我会强烈建议我的小孩将来从事教师职业”(H-3);“希望他能从事教师行业,但也会尊重他的选择”(D-1)。问及对未来教师职业制度的发展趋势时,绝大部分受访对象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D-1、H-2、H-3、L-4、Q-5、Y-7、W-9)。由此可知,受访者普遍对少数民族乡村教师有着较高的角色认同感。

通过角色意识、角色行为、角色体验和角色认同等四个维度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测量,总体而言,10名教师中除了3名教师(X-6、Y-7、Y-8)对当前乡村生活现状不太满意外,其余均表示乡村教师的生活较为安逸、满意当前的状态,期望乡村教育获得更好发展。说明该地区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水平较好,并且教师对职业有了一定的归属感,对职业具有较强的发展愿望。综上所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当地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总体情况良好,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三、乡村少数民族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职业认同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素养、教师专业发展,而且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结合以往相关的研究和实际的调查结果,发现以下因素可能会对少数民族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角色意识欠缺,职业价值难以实现

角色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角色地位、角色规范及角色行为的认识与理解。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是个人的内在需求及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角色意识的欠缺会使职业所能带来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少数民族乡村地区较为偏僻,个人的发展受限。教师的竞争较弱,有的教师因受社会影响较大,不求上进,道德素养有待加强(X-6);有的教师则认为年龄大,不想到大城市打拼,乡村不像大城市一样竞争激烈,较为安逸(Y-7)。除此以外,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加入教师队伍的缘由非自身因素的影响,而是外在因素的影响。在访谈的10名教师中,他们加入教师队伍的原因最多是家庭、师长的影响,其次还有喜欢小孩子、喜欢农村生活、教师职业安稳,极少数是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本身。大部分忽视了教师职业也能实现自我价值,没有做到把教师职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发展,而是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

(二)角色行为失范,职业发展难以持续

角色行为是指各类角色在特定的氛围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相对应的特殊的行为。角色行为在职业上的体现是个体的能力,角色行为失范意味着个体在该职业上缺乏能力,无法适应该职业,最终使职业发展停滞不前。

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一,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代信息更新速度快,教育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仅凭经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由于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的生活学习视野受到限制,不少教师往往安于现状,主观上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制度和经费上,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对外交流机会少,缺乏培训机会,教师学习成长平台没有及时更新,导致业务水平有限。更有甚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难以管理,生源质量相对较差(X-6、Y-7),家长疏忽对孩子的教育(D-1),所以对学生抱有冷漠和放养的态度,这无疑是一种教师行为的失范。

(三)角色体验不佳,职业期望落差较大

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角色时的心理活动。角色体验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如果个体在职业中所获得的角色体验差,身心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个体在职业中产生疲倦感,并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与惰性行为。

由于经济欠发达和谋生的需要,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家庭教育不到位和留守儿童偏多,教师担任了许多如“警察”“保姆”“法律宣传员”等非本职工作(Y-7)。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担任的工作量大,教书育人的时间少,而且形式主义浓厚。在访谈和接触中,多名教师谈到其工作量过大,班主任的工作多,教育行政压力大,教学和教育行政的任务和时间分配不合理。而且有的教师的能力没有被认可,得不到相应的奖励。这启示我们,教师不应该被除教育之外的琐事所束缚,教师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我们要提高少数民族乡村教师的幸福感和体验感。

(四)角色认同淡薄,职业尊重体现不足

角色认同是指个体自身对所扮演角色的认同和社会对个体所所扮演角色的认同。自我的角色认同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社会方面的影响。当个体所从事职业的角色不受社会认可或贬低,职业尊重就难以体现。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大多数都纯朴善良,但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整体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相对较落后,很多教师表示感受不到社会尊重(L-4、W-10、Y-8)。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条件落后,乡村地区的整体素质相较更低。对教育忽视,也导致了教师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偏低。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承担传道受业解惑、培养国家栋梁的艰巨任务。乡村教师也担任着同样的教书育人的任务,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不一定和城市的教师一样“平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如此一来,教师的角色认同还会深刻吗?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还会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四、乡村少数民族教师职业认同感强化的应对

少数民族乡村教师对当地教育起着奠基、铺路的作用,他们对自身的职业的认同感会直接影响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学校组织目标的实现,并最终可能影响整个国家教育工作的完善。所以,采取针对性策略来着实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角色理论并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就如何提高少数民族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积极的职业观,构建角色意识

职业观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对各种职业所持有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简介及取向。[16]教师的职业观影响着教师角色意识的定位,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是角色意识形成的基础。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把教师的角色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在少数民族乡村地区,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很多教师不是师范生背景,他们在其他工作不顺的情况下,通过考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编考试进入了学校。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专业教育,也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这些教师大多数都缺乏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只是将教师这一职业当谋生工具,当开始的新鲜感被琐碎的日常教学工作所消磨光后,还剩下多少职业认同感呢?更不用说自身的专业发展和价值实现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热爱是职业认同的内在动力。对乡村教师来说,不仅重视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还要切实、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的职业情感的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的职业认识。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职业观,构建角色意识,增强其职业认同感。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规范角色行为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整合原有的知识,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以达到教师专业规范的过程。[17]教师的角色行为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职业规划、理想信念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的角色行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集中表现。

少数民族师资整体落后和不足,乡村地区相较于县镇而言,更是相形见绌。在访谈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乡村教师存在着教育理念较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教育情怀淡薄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缺少专业发展的意愿和缺乏专业发展的计划。主观上,可能由于年龄偏大,上升渠道受限、自身竞争力薄弱等因素,“安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某些教师的真实状态;客观上,可能由于学校经费不足、领导层前瞻性有限等因素,少数民族乡村教师对外交流的机会较少,整体缺乏培训机会,从而导致业务水平有限。教师缺少专业发展,无疑会对业务水准和教育情怀产生不良的影响,进一步弱化自身的职业认同,所以有必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规范其角色行为。

(三)优化教师从业环境,提高角色体验

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强调:“全社会要创造教师从业的宽松环境,教师也要自律自警自省自爱”。[18]教师的从业环境主要是在学校,存在于各种教育教学的情境和日常的事务管理之中。舒适的从业环境能优化教师的角色体验,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物质生存的角度来看,教师归根到底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教师作为普通人,需要满足自身和家庭的生活需要,应着力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优化其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19]教师们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会充分涌现;从职场环境的角度来看,学校层面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判标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减少恶性竞争,倡导合作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和职场环境;从民主管理的角度来看,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一把手拥有绝对的权力的情况并不少见,粗暴专横的工作作风也时常发生。如何提升教师的角色体验?学校应充分发挥人的管理效能,给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并在教学上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减少非本职工作,让教师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完成教学工作。

(四)提升社会尊重认可度,增强角色认同

马斯洛认为,当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增强对自身的存在认同。[20]由于少数民族乡村地区闭塞落后,至今仍然会有“读书无用论”的声音。既然读书无用,那么对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教师的评价和认可自然不会高。提高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过程。首先,教师本身应自觉加强理论的学习,丰富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增强业务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21]获得他人尊重的前提是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其次,政府应加强宣传,让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社会蔚然成风。最后,应鼓励家长多与教师沟通,理解教师难处,配合教师工作,做到尊重和体谅老师,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教育合力。

猜你喜欢
认同感教师职业少数民族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