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悦凤
摘 要:美术是一门艺术类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美术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科目,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突出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一、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以及学习的态度等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往往主观意愿的,所以,在这一阶段学习兴趣对学生具有较大的牵引力。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可以对此加以利用,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8课《我设计的服装》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时装图片,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认知。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服装设计,并利用卡纸、橡皮泥、画笔等进行服装制作,为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有效的载体,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动手
小学是学生受教育的起步阶段,学生的年龄普遍偏低,学习经验不足,对新鲜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周围环境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全面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心理成长特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地动手实践,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学习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1课《水墨游戏》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跳出固有的认知,根据自己的抽象思维与主观意愿进行绘画,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足够的延展空间,使学生能够通过自由发挥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作品,进而对学生起到思维启发的作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合理评价,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评价是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的有效方式,也是给予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心理较为脆弱,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量,保障评价的合理性。在点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后,教师还应从学生的闪光点出发,给予学生鼓励与表扬,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欣然接受教师的建议,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美术课,进而为小学美術课堂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美术是素质教育重点强调的学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对此高度重视,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立足于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不断探索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美术课堂中受益。
(责任编辑:陈华康)
参考文献:
[1]陈磊.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对策[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80.
[2]刘光嵩.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0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