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序 立型

2021-11-05 04:56童富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情分析

童富清

[摘 要]教学的序,是在明确教材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之路。教师应该遵循教材知识的序,尊重学生认知的序,一步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打电话”一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重构了教学的序,重新铺就一条学生构建知识、形成能力的教学路径,为建立数学模型,提升数学学科素养铺就扎实的“明理”之路。

[关键词]学情分析;改序;立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9-0025-03

一、学情分析

“优化”是很重要的数学思想,人教版数学教材非常注重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思想的渗透。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优化”借助烙饼、沏茶等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在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五年级教材中“打电话”虽然隶属“综合与实践”领域,但目的也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那么,教材安排了怎样的序呢?教材在呈现了打电话的问题情境后,让学生探究交流、反馈,再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笔者尝试用教材教学的序——例题、预设以及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探究表格展开教学。

1.研读教材的序,厘清教学逻辑的序

(1)材料呈现重学生的原认知。

教材呈现问题情境: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 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以文字描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的材料呈现重视学生的原认知,有利于学生形成表征,进行探究。

(2)问题推进重数学方式表征。

在反饋时,教材又安排了用怎样的序推进教学呢?首先反馈一个一个通知的方案(如图1),然后反馈分组通知的方案(如图2),最后反馈最优的通知方案(如图3)。

教材呈现了符号化表征,通过交流不同的记录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取数学表征的方法。

(3)规律探究重数学模型优化。

在学生找到最优通知方案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去发现这种方案中隐含的规律,并用表格的方式来表示发现的规律。表格主要统计了三项内容:第几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队员人数,第几分钟后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人数,第几分钟后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总人数。这三项内容呈现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数据,如果学生能够完成这个表格,数学模型的建立就变得简单了。

2.剖析认知的序,厘清自主建构方式

笔者严格按照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上的材料、教学之序进行教学,但是发现其与学生认知的序不相匹配,主要问题有三个。

(1)怎样的素材呈现更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发生?

打电话通知15人的数据太大,学生表征过程非常困难,即使能够完成表征,也会因为图示杂乱,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

比如,图4的方案,这位学生显然知道最优方案是接到电话的每个人都不能空闲,可惜他的图画得不够有序、清楚,导致有个别人空闲了;图5的方案,这位学生能正确地表示出打电话的过程,但看上去仍旧比较乱。究其原因,是因为例题中的数据过大,影响了学生的表征过程。

(2)怎样的问题推进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

围绕例题,学生一般都会得出如教材列举的三种打电话的方案。从理论上说,选择这三种方案的人数应该是从多到少的,因此教材也按照此序列进行反馈。但实际情况完全出乎预料,根据试教班级的统计(全班45人),结果如图6。

学生已经有了“优化”的经验,全班只有1人用“逐个通知”方案,虽然还有很多学生不能找到“最优通知”方案,但还是清楚接到电话后要马上通知其他人。

(3)怎样的模型构建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模型的优化?

表格里的三项内容呈现了几个关键数据,但小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是比较单一的,他们擅长解决简单、表述清楚的问题,三项复杂的统计直接让探究后找规律的错误率上升到了60%左右(如图7)。

笔者发现学生认知的序和教材的序两者不相匹配,需要进行调整,学生模型的建立需要依赖符合认知规律的序。

二、设计思考

正是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调整设计思路,改变教学的序,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让数学学习真实、有效发生

教材的问题情境中,教师要通知15人,因为数据过大,对学生画图及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都有一定的困难。把要通知的学生人数改成7人,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清楚地表示出打电话的过程。材料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的表征顺利展开,让数学学习有效发生。

2.让数学经验合理、合情发展

从统计结果看,选择“逐个通知”方案的学生只有1人,更多的是选择了“分组通知”与“最优通知”方案。基于学情,教师可以改变反馈的序,从反馈“最优通知”方案入手,把最主要的方法在第一时间夯实,另外两种方案在比较中带过即可。学生已经有了优化的经验,改变了反馈的序,学生的数学经验就能合理、合情的发展。

3.让数学模型适度、适时建立

既然表格中的三项内容已经影响到学生的观察和归纳,笔者就试着精简其中的内容,改为“知道消息的总人数”一项内容。简化后的表格更有利于学生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数学模型就能适度、适时地建立。

三、教学设计

1.呈现素材,多元探究

(1)学习材料:一个合唱队共有7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现在只能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所有队员接到通知至少需要几分钟?

(2)学生读题。

(3)尝试解答。

(4)整体反馈:教师课件展示“最优通知”方案的思考过程(如图8)。

(5)体会方法:“最优通知”方案与“逐个通知”“分组通知”这两种方案相比,为什么用时更少?

【设计意图:改变教材预设的教序,从相互转告的“最优通知”到“逐个通知”“分组通知”,让学生在列举和比较多种方案中强化最优的方案。】

2.启发质疑,引发思考

(1)启发质疑:刚才,同学们用画图的方法成功解决了一个打电话的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式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2)引发思考:如果需要通知的人数是8人、10人,甚至更多人时,你有什么想法?

(3)达成共识: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可以从一道题入手,猜想这一类题背后是否隐藏着一定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题的研究,引导学生应用类似的方法去探究一类题背后隐藏的规律,在帮助学生解决一类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維走向深入。】

3.方法应用,提炼模型

(1)自主探究:如果要通知8人、9人或更多人时,至少需要几分钟?如果给你4分钟、5分钟或更多时间,最多可以通知几人?

(2)整体反馈:把探究的结果整理成表格。

[第几分钟后 1 2 3 4 5 6 … n 知道消息的总人数 2 4 8 16 32 64 … 2n ]

(3)提炼模型:通过刚才的研究,你发现了什么规律?1分钟后,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2,只有1个2;2分钟后,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2×2;3分钟后,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2×2×2……n分钟后,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n个2相乘,记作2的n次方。

(4)尝试应用模型:根据你发现的规律,10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我们班有50人,最少在几分钟里就能通知完全班同学?

【设计意图: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分析,抓住内在规律和本质特点,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算式、图形进一步理解规律,最后尝试用规律解决打电话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优化思想,巩固建模。】

4.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练习1:1棵浮萍漂流到一个池塘里,1天后变成2棵,2天后变成4棵……40天后就长满了整个池塘。5天后池塘里有几棵浮萍?

练习2:有人说“将一张足够大的纸连续对折30次,折出的纸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这是真的吗?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进一步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模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5.比较异同,明晰主旨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打电话,为什么练习的习题却是和打电话无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沟通后,让学生知道打电话不是一道题,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真正从解题的技能走向解题的模型。】

四、课后反思

通过“打电话”的“综合与实践”课,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学,笔者有如下三点思考。

1.“循”知识之序,螺旋上升

数学知识一般是由易到难,呈螺旋上升的。知识之间有横向与纵向联系,教师要读懂联系,从立体宏观上看知识,厘清知识的序列,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这节课从打电话尽快通知7人的最优方案开始,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归纳中发现规律,进而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2.“询”认知之序,问题引领

奥苏伯尔曾说:“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可以通过前测、问卷或当堂询问,明白学生“已知”的,提炼学生“未知、想知”的,再以大问题引领,层层探究剖析,建构新知。

在学生读懂题目意思,明白学习要求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不论是分组通知,还是最优方案,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文字、符号、算式或图示等不同的方式来表征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反馈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你是怎样设计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建议?这些表示方式有什么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明晰最优化的表示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3.“寻”教学之序,深度学习

理想的课堂应是教材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相结合,进行统筹思考和预设,探寻正确的教学之序,将学习引向深度。

在解决“一个老师通知7个学生至少要几分钟”的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规律和方法内化为活动经验,并按照“模式”重复运用这种经验,让学生自己举例“如果要通知8人、9人或更多人时,至少需要几分钟?如果给你4分钟、5分钟或更多时间,最多可以通知几人?”在数据较大时,图示法显然不是最佳方案,这时就需要学生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表格、算式或图示来解决,促进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教师“教”的主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在以“学为中心”教学观的指引下,以合理的学习之序为蓝本,恰当地组合相关的学习素材,方能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责编 李琪琦)

猜你喜欢
学情分析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中职《单片机技术》课程改革浅析
《用向量讨论垂直与平行》说课稿
语文教学设计的催化剂
阅读教学目标确定的“三步走”策略
高三下学期词汇复习有效策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