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燕
[摘 要]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应开展学情分析,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教师要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期望,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的心理变化。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根据学习意义进行深度教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9-00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因材施教成了当前教育的主流。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成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共同难题。然则,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才能够采用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学情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原因
如果说学生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那么教材就如色彩艳丽的水粉一般,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些水粉将那张平淡无奇的白纸变成一幅绝世佳作。因材施教是教育界的永恒话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情分析的具体内容
1.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期望
在中国,从牙牙学语之初,学生就已经开始接触语文了,在还未接受系统化学习的幼儿时代,学生就已经在父母的影响下识得了一些简单的汉字,如“天”“上”“下”等。因而在小学初级教育阶段,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期望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就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趣味性地展开教学。如在讲解《花瓣飘香》这篇文章时,如果我们不能明确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期望,我们就无法确定自己应采用何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小女孩送花行为的理解,更不能激发学生去表达自己对妈妈的孝心。
2.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如果我们在不了解学生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就判断学生的性格特点,不仅不利于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甚至还会降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简单的例子:家庭生活条件好的孩子与家庭生活条件差的孩子在事物的认知上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他们对计算机司空见惯,而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则对茶米油盐的认知更胜一筹。由此可见,我们要了解学情,那么对学生生活环境的了解就必不可少。如在讲解《荷花》这篇文章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要求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对计算机熟练掌握的学生自行去网上搜集一些荷花的图片;而对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差,但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可以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做一些荷花。
3.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我们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习惯决定成败。”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取得成就。而素质教育同样提出:知识的传授是教育活动中的显性教育,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育活动中的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甚至高于显性教育。由此可见,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引导其养成更好的习惯,进而推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如许多学生都有预习的习惯,但是预习的过程却过于混乱,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强制性引导。如在讲解《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强制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预习。预习的题目设定为: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小骆驼一开始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小骆驼身上的各个部分有什么作用?小骆驼最后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通过这些问题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预习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的心理变化
当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特定的学习主题,而学生在面临不同的主题时,所表现出的兴趣会有所差别。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心理变化,从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一些趣味性较高的文章,我们要根据学生对它的兴趣采用情境教学法;对于一些说明类文章,为了提高学生对所说明事物的认知,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每一类文章的学习兴趣是因材施教的根本手段。
三、了解学情的具体措施
了解学情以观察为主,作业相佐,预习为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做法就是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具体包括:上课举手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时声音是否洪亮且有自信;上课时是否会出现小动作等。不仅如此,我们也要通过学生的预习以及作业情况对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如在讲解《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文章时,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两种不同种类的预习作业。其一是与动手操作相关的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分别对苹果横切一刀、竖切一刀,然后观察苹果核的差别,画出示意图;其二是常规的预习作业,如生字词的组词、课文的分段等。在学生完成了这两项预习后,我们就可观察不同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从而判断学生的性格特点。通常情况下,有些学生能够将第一项作业完成得十分完美,我们要对这部分学生采取相对灵活的教育方式;而对于第二项作业完成得十分完美的学生,则表明他们更加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用的教学形式,以保证我们的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的有效措施
1.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
虽然每一个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长期的观察下,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小学生成长的背景差异不太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成长背景,寻求其中的共同点,进而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更加科学、更具有生动性的教学手法。如在讲解《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时,我们就要选择一些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更加贴合的事物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教材中轮船的制作、稳定结构的构成这些抽象的知识,学生对荧光棒这些物体的熟识度、使用程度更高。因此,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之前,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荧光棒,然后告诉学生荧光物质是人们从萤火虫身上得到启发而发明的。在此背景下,再引导学生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高。
2.根据学习意义进行深度教学
我们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已经对学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就应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在讲解《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文章时,我们就可以让一些觉得自己弱小的学生站起来,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并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讲解《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时,我们要引导班级里部分与母亲针锋相对的学生去理解母亲的付出,进而改变他们的态度,使他们明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换取母亲的快乐。在讲解《谈礼貌》这篇文章时,可潜移默化地引导部分不讲礼貌的学生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就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一剂催化剂,有利于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语文教学中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进而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