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田来
编者按: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一直受国家、社会、学生家长等关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年6月23日)等文件中,均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提升作为重要工作推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将学校体育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职责。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结合文件精神和要求,针对当地情况,制订了相关政策或方案,也取得了一些成效。2021年4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要把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以助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通知》的下发,是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一种监督和再促进。基于此,本刊本期针对各项文件中有关体质健康工作的落实情况,尤其是《通知》中提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数量、体育活动时间、课堂教学质量、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与监测、学生体质健康责任机制、督导检查等方面要求,特邀部分省(直辖市)、市区教研员,专家学者、一线体育教师就行政和实施层面,呈现了落实理念及具体实施方法,以为学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有效落实《通知》要求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可借鉴的经验做法,从而完善评价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021年4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1]。这表明党和国家已将学生健康与健康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要在学生能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点上寻找抓手,营造“三点协同”的体育运动环境,形成课内学、课间用、家中练的一体化体育活动机制,通过提升校内外体育活动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一、打造“三有”体育课
长期以来,体育课一直被安全问题所困扰,家长对孩子太宠溺,不能有一点儿损伤,导致部分体育课出现了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不出汗、不脏衣、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的“三无七不”标准。这不仅阻碍了体育课在的正常进行,更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不到有效锻炼,体质健康状况堪忧。在此情势下,加强教学引导,改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打造有汗水、有乐趣、有技能的体育课显得特别重要。
1.有汗水的体育课
为了加强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促使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体质,体育教师应按照《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要求,使每次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基本达到50%左右,每次课的50%时间达到中等以上的运动负荷强度,每次课中要安排8~10分钟的体能锻炼[2]。安排练习内容、设置运动负荷时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凸显阶段性敏感期素质内容,如小学阶段主要以柔韧、灵敏、平衡、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为主,初中阶段主要以一般力量和一般耐力为主,高中阶段主要以专项力量、速度和耐力为主。以此为基础,再发挥体育教师的智慧,体育课中便会出现汗水的味道。
2.有乐趣的体育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体育课上体验到快乐,才会乐学爱练,彻底改变“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情况。这需要从运动项目入手,丰富练习方法,使体育课变得有趣。
抓项目,不断丰富体育项目类型。上海正在着手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开展7~8种以上的体育项目,形成“一校多品”的发展格局。如,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加强冰雪特色校建设;巩固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等项目发展基础,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发展击剑、射击、射箭及智力运动等特色项目;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发展武术、棋类、射艺及龙舟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增强文化自信[3]。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努力破解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困扰,引导学生感受运动的快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并掌握1~2项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体育项目。
抓方法,设计多样化的练习方法。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任务、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辅以恰当的练习情境和练习资源选择方法手段,确保每堂体育课中达到5~7个主教材所采用的教法手段,并力求活泼性、体验性和针对性[2]。通过激发学生练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运动技能,并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这样的体育课才会时时传出学生爽朗的笑声。
3.有技能的体育课
虽然体育课与体质健康紧密相关,但仅以增强学生体質为目的上体育课,便会失去其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因此,要改变把体育课当作放松课、活动课、锻炼课的片面看法,立足于“教会”学生运动技能选择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只有在体育课中掌握了运动技能,才能做到在课下练、在平时锻炼中用。
小学阶段应注重以基本动作技能、身体素质、练习方法和运动规则融入体育游戏手段为主的教学内容选配,让学生在游戏中全面发展身体活动能力。初中阶段应注重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保持,选择5~7个运动项目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并围绕该运动项目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能力进行设计,形成技能学习、练习方法和身体素质同步发展的教学内容。高中阶段应注重专项运动能力的培养,基于某一专项将运动技能、项目知识与体能练习有机结合,形成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看到自己的运动技能在不断提升,可有效运用上海市研发的首部面向普通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等级标准《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进行测评。该标准采用4等12级制,1~3级为入门级,4~6级为提高级,7~9级为专业级,10~12级为精英级,其中精英级与高水平运动员等级相衔接。学生在每一阶段运动技能的进步均能通过等级的进阶得到证明,在合理评价的指引下,教师教得有方向,学生学得有目标,学生在体育课上才会产生更多获得感。
二、组织“二全”课间体育活动
课间体育活动不仅是学生每天校内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必要保障,也是学生展示和运用课中所学运动技能的重要平台。《通知》中明确指出:“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1]。为了提高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需要开展“全员参与”和“全方位评价”的“二全”课间体育活动。
1.全员参与
当前,部分学校的“大课间”都以操化运动为主,常见的有自编操、武术操、跑操、集体舞,等等,一般都是在广播的伴奏下进行集体运动。这些内容既能够保证全员参加也便于管理,但长期以往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趣味性和实效性显然不足,难以完成“勤练”“常赛”的任务[4]。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在统一操化运动的基础上,增加分项目运动,让学生在课间活动中练习体育课中所学内容。若场地器材有限,可以安排部分学生进行分项目学练,部分学生进行操化运动,定期变换内容。大课间体育活动还应丰富形式,以项目比赛的形式,组织全员参与的活动,提升课间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项目比赛的全员参与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全员参与,即学生可担任运动员、小教练员、小裁判员、小主持人、小摄影师、啦啦队员等角色,每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在该赛事中的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二是教师全员参与,由校级领导牵头、学校主管部门策划、体育教师组织实施、班主任担任领队、有运动爱好的文化课教师参与协助等。在全员参与的项目化运动中学生是主角,他们在项目练习和比赛的过程中强化技能、增强体能、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完成“勤练”“常赛”的任务。
2.全方位评价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全方位评价能够促进课间体育活动的良性循环,调动学生和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所以要尽量设置丰富的评价内容,既包括学生在比赛中的优胜奖,也包含学生在裁判、志愿服务、啦啦队、摄影等方面的优秀奖,还包含班级在出勤、组织中的精神文明奖。同时,建议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评奖情况纳入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的考核内容,激发班主任参与管理的热情。
体育教师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没有体育教师的投入,大课间活动将难以维继。这需要在合理计算体育教师工作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评价和奖励,给予体育教师合理的位置与待遇,只有体育教师群体的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开展有“实效”的校外体育活动
《通知》中指出“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1]。然而,校外体育活动包含的内容转多,既有学生在校外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又有在家进行的体育锻炼,还包含在校外参加的体育竞赛。为了便于指导和管理,可重点在体育家庭作业上做文章,在得到家长支持的基础上,提高家庭体育锻炼的“实效”性,让学生的校外1小时体育活动焕发光彩。为了提高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效性,建议重点关注内容“扎实”、引导“有效”。
1.内容“扎实”
体育家庭作业是体育课的延伸,每节课后,教师都应该通过布置体育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家进行体育活动。这对作业内容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围绕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作业设计,既要有体能练习类作业,也要有技能练习类作业;其次,规定项目、组数、次数、时间的达标型作业;最后,根据不同项目的自选型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规定内容的基础上,在自己喜爱的项目上强化练习。小学阶段的作业可侧重于亲子游戏性活动,初中阶段的作业可侧重于体能或技能的挑战性活动,高中阶段的作业可侧重于实践与探究性活动。
布置体育作业要配套相应的锻炼资源,使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获得相应的支持。如上海市在疫情期间完成了中小学体育“空中课堂”的拍摄,这些内容非常适合学生在家中进行锻炼。教师梳理以上资源后可将此作为数量众多、内容广泛、行之有效的体育作业内容。如上海市一师附小的“乐锻运动GOGOGO 拥抱健康强体魄”暑期体育作业(见表1),分年段为学生设计“体能达人”“健身乐园”“素养提升”3个版块内容。其中,“体能达人”版块指向学生体能提升,通过体育云课堂打卡评价是否达标;“健身乐园”版块主要根据学生兴趣,引导其自主选择,提升相应的技能;而“素养提升”版块主要借助网络、空中课堂等信息技术资源,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积累体育相关知识,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2.引导“有效”
体育家庭作业的顺利实施,应要得到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的充分认可,如果任何一方认识不到体育作业的重要性,布置体育家庭作业都会成为一种负担。这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和家校协同联动,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体育家庭作业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增进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相互支持。
体育家庭作业的检查与反馈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指出:“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家庭作业制度,鼓励根据学生体质健康实际情况,布置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布置寒暑假体育作业并在开学两周内组织相应的测试,结果纳入体育日常成绩。”[5]此制度的出台,为教师指明了体育家庭作业布置与检查的方向。
在日常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和检查中,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作业发布,学生和家长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作业完成情况反馈。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及时检查作业,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鼓励,从而激发持续参与锻炼的动力。
《通知》的印发已在政策上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学校体育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认真完成各项工作,通过上好体育课,组织好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有实效的校外体育活动,将学生的校内外体育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三点协同”效应,完成“教会”“勤练”“常赛”任务,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7/202104/t20210425_528082.html,2021-04-21.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EB/OL].http://edu.sh.gov.cn/xxgk_jyyw_tywsyskpjxgz_2/20200515/0015-gw_415082018005.html,2018-07-16.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体育局.《关于深化体教融合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征询公众意见[EB/OL].http://edu.sh.gov.cn/web/hdpt/wszqyj_detail.html?subject_id=788,2021-04-13.
[4]梁凤波,毛振明,程天佑,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3)目标: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7):82-87.
[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http://edu.sh.gov.cn/zcjd_area_3868/20200706/0015-xw_104649.html,202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