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平 丁轶建
2021年4月19日,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周刊》节目中谈学校课间十分钟鸦雀无声,引发共鸣,冲上热搜。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呢?
一、课间十分钟的初衷是什么
回忆20世纪80年代的校园,整个校园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们追赶跑跳、玩各种游戏(踢毽子、跳皮筋、乒乓球等),乐在其中。学生们正值青春年少,正是喜欢“高声喧哗”“追逐打闹”的时候,而校园内、寂静无声,都不像中小学校的校园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40分钟是注意力集中的极限值,课间10分钟对他们体力、视力、脑力的恢复是必须的,课间适当的活动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将学生束缚在座位上“圈养”,已然限制了学生的体育活动自由。其实,课间、午间给学生一定时间休息、嬉戏、玩耍,既是为了学生调剂身心从而更好地学习,也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长久之计。
当前,出于某些原因,确实有不少学校是不让学生在课间进行活动的,但事实上我国青少年体质下滑30年还未根本逆转的现实是需要学生们动起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胖墩”“小眼镜”“小驼背”“小蛀牙”等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因素激增[1]。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国家非常重视,学校并非不作为,家长并非不关心,但关键还是要让青少年动起来,课间做一点简单运动是应该提倡的。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如果人坐着不动,每90分钟,血流速度就会降低一半。长时间久坐不动还会增加心脑血管、血栓、肺栓塞、颈腰病、关节炎等相关疾病风险。美国癌症协会对12万人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每天坐6小时以上的人可能增加早逝的风险。其中,“久坐”是一项独立的危害健康因素,即使你热爱运动,每天的运动时间都达标,也弥补不了久坐造成的健康损害。[2]因此,学生坐在教室里上了一节课,必须起来动一动,这是对青少年健康有利的。
二、课间十分钟是谁不让学生“动起来”
很显然,学生是不会与自己的天性作对的,更不会愿意把自己关在教室里、束缚在座位上。玩耍嘻戏是学生的天性,除了少数性格内向确实不爱走动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是希望能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参与各种游戏和体育运动的。
现在的中小学教师一天的工作量那么大,谁不希望能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呢?谁愿意时时刻刻蹲守在教室里?那些师资匮乏的学校,教师们往往一上午要有两三节课,如果课间不下课,那教师在教室里一待就是大半个上午,把学生“圈养”在座位上也给教师增添了很多麻烦,这显然也并非是教师的意愿。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确实有规定:“不在教室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学校为了让学生更规范,的确可以“严禁追逐打闹”。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生们上了40分钟或者45分钟的课,下课后说笑跑闹几分钟,适当动一动是有利于劳逸结合的。若连课间十分钟都要这么严格管控,那么体育课就更放不开了,如此就无法达到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目的。
对于“严禁追逐打闹”的规定,学校主要还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现在的学生,一个个都很娇贵,如果稍有一点皮肉伤,一些家长可能就会到学校来“闹”。当然,学生们有时候玩闹起来的确会没轻没重,失手造成身体伤害的情况也的确存在,但是简单的“严禁”是不妥的。学校的着眼点不应该是“不出事”且“管理方便”,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样的标语贴在不少学校的墙上,但往往一到关键时刻,这些话都成了“一切为了管理方便”,这值得我们深思。
三、让学生们在课间“动起来”
课间合理的运动无疑对学生是有益的,然而如何合理地利用课间有限的时间呢?实际上学生10分钟运动过量了也不利于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因此,课间十分钟鼓励学生适当出教室走一走、到教室外看一看是有益的,要利用大课间的时间,让学生适当地“动起来”。
以往的课间操是大多数中小学校广泛采用的课间运动方式,但并不是广泛受到学生欢迎的。为了适应当代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要开发课间操的操练内容,不一定要完全采用广播体操的方式,拉伸、自重力量练习、舞蹈、健美操、太极拳等也可以尝试。对于不喜欢课间操的学生,考虑是不是可以给他们提供具有对抗性、强度不高的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其中,做好课间十分钟运动的管理是关键。
因此,学校可以灵活规定,如学生们不得在上课和集会时高声喧哗,不得在教学区内追逐打闹。学校允许学生有条件地高声喧哗和追逐打闹,绝不是培养没有教养的野蛮人,而是不束缚学生的天性,让他们像花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开放,增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增强体质。学校要教会学生什么时候可以无拘无束地释放天性,什么时候应该尊重他人与遵守公共秩序。学校也应该积极探索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让教师能放心地让学生们在校园里玩耍。毛泽东主席在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但现在一些学生恰恰相反——该文明的时候却野蛮了,该“野蛮”的时候却“文明”了;该严肃的时候却“活泼”了,该活泼的时候却严肃了[3]。
当然,学校允许孩子有条件“追逐打闹”,还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学生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做父母的要明白一个常识:孩子这里磕磕那里碰碰正是成长的常态。家长们也应对此有合理、正确的认识,将室外活动的风险视为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家长千万不要用狭隘的“安全观”束缚孩子在校园自由奔跑。不允许孩子“追逐打闹”也许就会阻碍他们成长为勇敢健康的强者。近日在点评中国足球时,白岩松痛心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连课间十分钟都难走出教室的孩子,还能怎样支持一个民族的健康,怎样支持中国足球冲出亚州?[4]
4月6日,教育部关于《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
让孩子回归天性健康快乐地成长吧!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合作供稿)
参考文献:
[1]付振强.为“小胖墩”“小眼镜”开“运动处方”
[EB/OL].人民政协网,2019-11-11.http://www.rmzxb.com.cn/.
[2]丁轶建.大学生过年“发福”,“寒假体育作业”靠自觉[EB/OL].动商研究院,2021-2-6.https://mp.weixin.qq.com/s/.
[3]李镇西.凭什么不让孩子在校园“高声喧哗”“追逐打闹”?[EB/OL]镇西茶馆,2021-3-28.https://mp.weixin.qq.com/.
[4]白岩松:孩子课间十分钟都难出教室,怎支撐中国足球冲出亚洲?[EB/OL].搜狐体育,2021-4-18.https://www.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