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思考课程评价,要深度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抓住其特征,善于发现核心素养下课程评价的转变。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不断创新评价手段,丰富评价过程、建立并完善反馈机制,促进核心素养下课程评价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建构
一、基于核心素养下课程评价的特征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程评价是在原有课程评价体系的前提下,构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经梳理,这一体系主要有以下特征。
1、从关注课程到重视人
课程与人是课程评价的两个价值维度,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判断什么样的课程最终所培养出的人才是什么样的。课程评价因倾向主体不同形成了不同评价体系。即:指向课程评价体系、指向学生评价体系。
不同的评价体系其特点与代表理念有所不同,在过去无论是双基”课程目标还是三维课程目标时期的课程评价都存在着严重过多地关注课程的特点,虽然三维课程目标时期的课程评价具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其课程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旧遵循着学科的逻辑,过多关注课程的评价。核心素养不是指某一种素养,而是针对人的发展最为根本和重要的素养整体。它作为连接人与课程交互关系的重要纽带,在尊重学生通过课程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外,将主要的关注点放在人上,重视人的素养发展,并将人的发展和成长作为课程评价的内在逻辑,指导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从关注学业成就到重视素养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重视分数选拔的课程评价文化逐渐形成,关注学业成就本身没有错,但过于重视试分数、升学率等,会对教育产生许多不良影响,比如: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改革的进程及结果。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应试、也不否定知识传授,但知识并不能和教育划等号,应试也不能偏离教育宗旨。核心素养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它是解决人与社会、自我关系的重要“钥匙”,也是人在社会适应与自我发展中的重要能力与品格。核心素养理念基础下的课程评价不仅扭转了根深地固的唯分数论的困境,并且准确地理解了学业成就获得与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它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旋律,对各学科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关注知识是必然,但关注素养发展更为本源,在全球化的社会中,这将成为课程评价的追求。
二、基于核心素养课程评价的建构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及课程评价特点,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构途径。
1、创新评价手段和方法,防止课程评价的片面化
学校课程评价中将课程评价与学业评价混为一谈,易出现过于重视分数选拔等片面化情况,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要创新评价手段和方法,课程评价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维度:首先要以试卷来检测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得评价者对学生学业有较为统一的认知。其次是采用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同时要通过对学生各方面的长期观察,综合评价学生发展。
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评价手段与方法,关注学业没有错,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传统评价与手段作为衡量学业标准去使用,而是在这一基础下的不断创新与提高,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摒弃一切传统评价与手段。这两种评价方式的正确交互采用,对于破除当前课程评价中的片面性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作为课程所受用的对象,应尊重学生在课程评价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为了发挥学生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标准建设中的作用,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评价,学校应增强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参与度,组织针对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的培训,同时学生自身也应主动参与课程评价,提高自身课程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由此,作为课程主要的受用者的学生也可以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标准建设提供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指标内容,健全其标准体系。同时,基于学生视角的评价标准的建设也更能体现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更加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操作及总结,最后形成专门的评价报告,提供较為客观的视角及数据来源。总之,通过以上多元主体的参与,使课程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更加科学和专业。
2、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加强课程评价稳定发展
要想维持课程评价稳定健康发展就要依靠评价反馈机制。若核心素养下课程评价体系没有反馈机制,那么就无法反馈出有效信息。有效反馈机制的建立主要分为三点,第一,学校须建立正确的反馈观,防止形式主义的课程评价。第二,要对评价反馈方式不断改善。第三,要建立完善的反馈制度。采用多元反馈模式对学校尤为重要,既可以实现不同主体的互动,也可以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形成学生学习的动态客观的评价。
3.丰富评价过程,落实学校育人的基本要求
丰富评价过程是落实核心素养下课程评价的重要一步。为了避免课程评价形式化的问题,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长远规划课程,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持续发展。二是完善课程原则,完善的课程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三是采用多元制,支持多元主体参与。这一原则要求尊重每一位参与者的话语权,争取让不同主体发表意见。这三项原则是维护课程评价科学性、多层次性的有利武器。
参考文献:
[1]吕达.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A].见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
[2]高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5.
[3]徐彬,刘志军.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9(07).
[4]丁朝蓬,郭瑞芳.20世纪课程评价理论的发展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5(4):11-17.
作者简介:杨园园(1996-),女,河北石家庄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