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萍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开设有助于现代职业精神的培育。化整为零,采用主题式教学、微课程教学、故事汇等形式,推进传统文化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传统文化 职业精神 通识教育 人文
据教育部发布的通告,截至2020年6月30日,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全国高等学校共计有3005所,其中1468所(教育部网站显示为1482所)为高职(专科)院校,其体量接近高等教育的一半。如何培养出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兼具的健康健全劳动者,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业已成为专家的共识。但就通识教育而言,重视程度普遍较低,特别是传统文化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通识教育,更是一个普遍的薄弱环节。在国内,只有个别高职院校,如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顺德精神》通识课程,是在这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
本文试就传统文化和职业精神的培育这一角度,探讨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高职院校开设传统文化类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1]58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事”,要具有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必须具备人文素养。[1]32-60为此,职业院校不仅应当开展以培养技能、能力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更应该推行人文教育,培养出具有浓厚人文情怀与现代职业精神的从业者。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设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孔子关于“仁者爱人”的学说,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想,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愫,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述怀……这些耳熟能详的事例与名言,散发着浓郁的人文主义光辉,在厚植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发挥重要的育人功效。
二.高职院校开设传统文化类通识教育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目前,高职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由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四个部分构成。以笔者所在城市的高职院校为例,在公共基础课中作为通识课程范畴的大学美育及校级通识课程约60学时,仅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时总量的2.2%左右。显然,这基本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数高职院校除去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思政、就业、大学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等公共必修课程后,学生需要完成的选修的通识课程寥寥无几,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更是缺失。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水平亟待提高;面临电子产品的诱惑,他们的抵抗力较低,自制力较差,学习主动性不足。为此,选择正确的策略和恰当的途径,是高职院校开设传统文化类通识教育的基本前提。
笔者认为,在当下课时紧张、师资缺乏、生源质量较不如人意的情况下,采取化整为零,运用主题式、微课程、故事汇等方式推进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开展,是一种较为理性、合理的选择。
1.恰当采用主题式教育,推动通识课程的建设。以往的通识教育课程多以概论形式开设,以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模式介绍某学科领域的内容,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若采用主题课程,选择若干反映某领域精华和思维方式的主题,深入进行研究与探讨,更能够达到发挥课程实质精髓的目的。而且,以主题方式促使学生进行多学科知识交叉学习和能力养成的方式,也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以下就传统文化中敬业思想和家国主义情怀的渗透教育为主题,加以阐述。
第一,职业精神的培育,首在敬业。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关于敬业的论述不可胜数,这可以作为一个主题,开展通识教育。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尚书》中名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没有敬业的精神和专一的志向,将是一事无成的。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明确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4“敬事而信”是敬业的最好注脚。“敬,肃也。”[3]68又:“肃,战战兢兢也。”这里讲的战战兢兢,不是恐惧,而是要以一种严肃的心态和精神去面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面对自己所要去解决的工作,是一种临事而行的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心态,唯恐没有完成工作,即使稍有差错都于心不安的一种职业精神。
敬事就是敬自己,即避免自己在具体事务和工作中不够细心细致,进而把事情做好,从而得到了同事、领导、客户、社会的信任,最后享受成功的喜悦、愉悦。《论语》中有“九思”,第六思曰“事思敬”。[2]177可见,遇事必以“敬”的态度去面对,这始终是职业精神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2]189“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做事最简易、直捷的法门。朱熹解释说:“主一无适便是敬。”就是说,每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方面为生活而劳动,另一方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作为职业从事者,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就要面对什么样的工作,就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志趣和才力,认定一项职业去做。职业的具体名称,以世俗的眼光看,可能有高下;然而职业的性质,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墨子認为,“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4]746竭尽自己的技能、端正自己的态度,把一项职业、一种工作做到圆满、成功,便是孔子所认为的天地间第一圣人。
因此,以“敬业”为主题,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最为必要,而且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最为有利。只有“敬业”才能达到庄子所说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5]472的境界。
第二,家国主义情怀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从事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情感。中华传统文化向来注重集体利益,突出家国主义情怀。《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形成途径,《礼记》中“天下为公”的论述,苏辙“不以私爱害公义”的提法,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言,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这一切,都是家国主义情怀的最好阐释。在主题式的通识教育中,这些均可以结合高职学生实际,渗透具体的事例,加以讲解,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2.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终端,开设微视频,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推进通识教育的实施。信息时代,学生电子产品不离身,随时随地携带。那么,是把手机装进口袋,还是把课程装进手机?答案显而易见。为此,可以结合当前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学习通等平台,开设微课程,以微视频、微音频的形式呈现,且把微课程时间限制在10分钟以内,以短平快的方式向学生推介,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及时观看、收听,累积全部学时,获取相关学分。
不过,在选取这类题材时,应注重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内核的内容。如大禹治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职业态度,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等,都可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结合相关语言描述和相关影视情节,自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大禹率领远古居民,与滔天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也反映出大禹为解决职业难题而进行的伟大创新。按《史记》记载,“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6]41大禹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体现了高度为事业负责,心怀天下,顾大家舍小家的高贵品质。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通过教师的讲解,再现大禹的事迹,深化大禹的精神,制作成微视频,能够让学生以熟悉的方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
周恩来总理虽然是现代伟人,但其精神、品质方面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周总理勤于处理政务的相关事迹、心忧天下的家国主义情怀、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节约节用的生活作风等,都可以结合《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周恩来》《人民总理周恩来》《周恩来回延安》《百年恩来》等感人至深的影视作品,加以剪辑制作,推出系列微视频,势必成为推进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一大亮点。
3.恰当利用班团活动,以故事汇的形式,深化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匡衡车胤的勤学故事,文天祥抗击元军的故事,魏征、包拯、海瑞处理政务的故事,屈原、苏东坡、辛弃疾的文学之旅……这一切古代史上的人与事,均可以转化为故事,转化为高职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素材,进而培育高职学生勤学向上、谋事以忠、恬淡处世、爱国敬业的职业素养。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方向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高质量在于高素质,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人文主义素养及职业精神。建设、开设传統文化类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正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曼丽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汉].许慎说文解字(附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
[4]百子全书(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5]陈鼓应译注.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