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黄洗剂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10-26 07:32史留举郎竟余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血栓性洗剂静脉炎

周 念,贾 振,史留举,郎竟余,赵 钢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发生于体表静脉的血管腔内发生炎症反应并伴有血栓形成的疾病,病变常累及四肢浅静脉,并以下肢最为常见[1]。有报告显示每年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0.64‰[2]。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受累静脉区域出现红肿,常伴有触痛性条索状结节。因其过去常被认为是自限性疾病且病情较轻,故常不受患者重视。目前,有研究证明,若失治误治,本病可能发展为深静脉血栓,严重时引起肺栓塞而导致患者死亡[3]。本研究应用银黄洗剂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31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收治的诊断为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部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比较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诊断标准[4];2)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3)患病部位为单侧肢体。4)患者依从性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患病部位为上肢或双侧肢体;2)因静点药物引起的化学性血栓浅静脉炎;3)因下肢缺血性改变引起的浅静脉炎;4)患病部位发生溃疡及合并皮肤病者;5)对治疗药物过敏及有严重心脑血管疾患和肝肾等重要器官发生严重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应用巴曲酶(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295.)0.5 BU加入生理盐水150 mL中,隔日一次,静脉滴注。此治疗前应及时行凝血功能测定,当血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1.8 g/L时,禁止应用本药物。并及时监测标测心电图,血压水平以保证用药安全。同时给予地奥司明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药公司,规格0.45 g/片)1片/次,2次/d,口服。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硫酸镁溶液浸湿无菌纱布后在病变部位湿敷,2次/d,每次20 min。观察组给予银黄洗剂浸湿无菌纱布后在病变部位湿敷,2次/d,每次20 min。两组患者均以5 d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共计10 d。

1.3 评价标准

1.3.1 症状积分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制定的症状分级标准,对病变部位皮肤色红、患肢肿胀、疼痛及筋脉硬索结节四项症状进行评价,并以0分表示无症状,1分表示症状轻微,2分表示症状较重,3分表示症状严重。

1.3.2 临床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并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总有效率,见表3。

表3 疗效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数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纤维蛋白原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2.3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属于祖国医学中“青蛇毒”、“赤脉”、“黄鳅痈”的范畴。中医经典文献对本病的描述最早可溯源于《肘后备急方》:“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起如蚯蚓状。”中医学大多认为本病由于湿热蕴结、寒湿凝滞、痰浊瘀阻、脾虚失运、外伤血脉等因素,使气血瘀滞脉中而发病[7]。治疗本病时多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瘀的原则贯穿全程,根据病情的发生发展各有侧重,并通过应用中药和中成药内服、外敷熏洗以及内外合治等方法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满意[8-10]。现代医学则将本病的发病原因归纳为 Virchow三联征即血管内皮损伤、血流淤滞和高凝状态。下肢静脉的血管结构受损和功能异常,可引起静脉高压、血液运行缓慢及回流障碍,造成局部血液流变学和血细胞分布改变。血液淤积则会降低血栓发生于下肢浅静脉的风险阈值;各种有害细胞因子如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在体内释放增多并被激活,则会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和炎性浸润,并使血小板被激活,而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局部血运障碍则引起相应静脉组织发生缺氧、病变周围组织代谢废物堆积、皮肤炎性损害和营养性变化[11]。治疗时以缓解临床症状为主要目的,防止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应用抗凝、溶栓药物及抗炎、抗感染药物治疗以及加压治疗和手术治疗等[3]。目前临床上治疗本病时多采用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式,以中医学的多种验方和不同剂型及多样的治疗方式配合抗炎、抗凝及溶栓药物,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12-14]。赵钢教授根据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在抗凝溶栓的基础上,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原则,自拟方剂银黄洗剂外敷于病变部位,使药物经肌腠毛窍而入脏腑,通经贯络,作用全身,通过疏通气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5],在长期临床应用中证实疗效显著。

观察组中所应用银黄洗剂由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紫花地丁及马齿苋组成。方中重用“四黄”共为君药,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化瘀;栀子,性寒,凉血解毒清热,紫花地丁,味苦、辛、寒,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两者共为臣药,起到凉血消肿的作用;马齿苋,性寒,以其为佐药,取清热凉血之功。七味药相辅相成,清热祛邪,活血凉血,行气固本,以达祛病之功。现代药理学表明,黄芩中的活性成分黄芩苷等主要通过减少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等的产生、阻断TNF-α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结合及抑制启动炎症反应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表达,最终发挥抗炎效应[16];黄连、黄柏中的有效成分小檗碱能抑制IL-6、TNF-α的分泌,从而减少血管炎性浸润,并减少炎性介质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抑制血管钙化[17-18],有研究证实,黄芩苷与小檗碱合用可互补调节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复方协同效应[19];大黄蕴含的大黄素不仅可抑制TNF-α、IL-6、IL-1β的合成而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还能减弱脂多糖(LPS)诱导的炎症反应[20];栀子提取物栀子苷不仅能够降低血清中IL-6、TNF-α水平发挥抗炎作用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抗血栓的作用[21];紫花地丁水提物可有效减少巨噬细胞释放NO、TNF-α、IL-6以及IL-1β等炎症介质而发挥抗炎作用[22];马齿苋水提物可通过抑制MAPK进而使TNF-α等炎症介质释放减少而达到显著的抗炎效果[23]。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64.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降低炎性反应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银黄洗剂的功用重点在抗炎,主要利用组方中药物的活性成分及相互作用并通过局部的微吸收,调节体表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平衡,进一步间接调节体内NEI网络平衡,以发挥整体疗效[24]。综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银黄洗剂湿敷,可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管钙化及预防血栓形成而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可缩短治疗时间,从而减少治疗费用,为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提供新的可行性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另外,为明确银黄洗剂组方的抗炎机制及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进行药物、药理实验研究,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内容。

猜你喜欢
血栓性洗剂静脉炎
凉血五花汤洗剂雾化冷喷治疗血热型面部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发生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中药外洗剂加自拟敷脐散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研究
肛外横切口潜行剥离术治疗血栓性外痔临床分析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乔利·布朗与干洗剂
急性血栓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消化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体会
“清脉灵”胶囊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40例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