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亭亭
摘要:中职院校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关乎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是未来学生踏入社会参与工作的奠基石。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文化课水平比较薄弱,语文学科作为中职院校教育体系的基础,需要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明确学科素养的内涵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组织教学活动,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中职语文;核心素养;路径
引言
之前,中职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模块与普高语文的教学思路、目标并没有太大区别,也是重点围绕着语文的语言、文学、思想属性展开。而课程改革之后,中职语文在教育目标上发生了变化,除了继续保持语文的基本目标之外,特别突出强调职业素养教育,与普高的语文有了明显区别。这从教材中课文的题目和单元主题就可以看出。因而,着力于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为其将来的就业发展打下素质基础,就成了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目标。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适应语文学科的教学需要
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强调适应语文学科的教学需要,与数学、英语等学科不同,语文学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当中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中职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中职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适应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特征,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需要。
(二)适应学生专业教育工作
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与学生专业教育相匹配,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不仅体现在本学科学习当中,更体现在其他专业内容的学习中。语文素养培育锻炼学生审美能力、质疑思维和语言水平,关乎学生未来学习与成长。换言之,语文素养是中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本素质结构,而语文学科素养的培育也关乎学生专业课学习和全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思想,有利于学生专业领域的良性发展。
(三)符合新课程改革发展的目标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于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思路,新课程改革教育工作日益深入。诚然,新时代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并不单纯是语文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中职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鉴赏文学名著,感受古来今往的文学著作,在阅读和思考中产生豁达的胸襟和开阔的思维。新课程改革发展培养目标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培育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逻辑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一)情境赏析,推动文学审美鉴赏中职语文学科教学需要在情境赏析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因教学任务忽视了对学生关于“美”的教育,组织多元化的文学审美鉴赏活动,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文学作品中的美包含辞藻美、结构美等多个方面,推动学生在想象与联想中鉴赏,能明显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课时,文章中第二节关于三峡奇景的描绘引人入胜,可圈可点。为强化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教育,身临其境般感受三峡壮观又壮丽的风景,在鉴赏课文中可以布置小任务:文中有哪些词语刻画了三峡山水之景?学生跟随作者的语言,在想象中将自己代入到特定情境下欣赏沿途风光,体会三峡的惊险、雄伟和壮丽。在生动的情境赏析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不断提升。
(二)质疑发问,发展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发问和思考,才能实现学生思维拓展和能力提升,在思辨性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祝福》一文时,为锻炼学生的质疑思维和对文章的总结能力,可以从文章的题目着手鼓励学生发问,有的同学在思考后提出质疑,全文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经历,但文章以“祝福”为题,是否存在篇名与内容不符的问题?从这一疑点着手,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并启迪学生思考,对文章主旨和思想的把握也更透彻。有同学在阅读文章后再次提出质疑,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从小说的内容来看,祥林嫂属于自然死亡,但其年龄还不到四十岁,这就奠定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和文章的悲情基调,从侧面凸显环境对祥林嫂的摧残和影响。从质疑和发问中,学生能强化对于悲剧小说的感悟,在问题思考和讨论中升华个人思考的深度。
(三)读写结合,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讀和写是内化和吸收的重要过程,语文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在读写的结合中不断延伸和拓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文章用精彩凝练的语言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在文章教学末期组织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客观评价的再描写,以融合个人思考的写作任务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搜索和整合资料,了解楚汉之争的历史和史实,在个人写作实践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考和有说服力的见解。有同学在写项羽这一人物时,认为他是心胸宽广、爱惜人才的英雄,最后又自刎乌江,尽显英雄本色,但有同学的写作完全持相反的态度,认为项羽优柔寡断,焚烧阿房宫,是战乱爆发的导火线。有同学在刻画刘邦这一人物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其欣赏,认为刘邦机智果敢、能屈能伸、善于纳谏;他做了汉高祖以后,实行“与民生息”的政策,着力发展生产,所以他们认为刘邦才是真英雄,并且评价客观、有说服力。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学生收集材料、不断思考,强化个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见解,一方面能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结束语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核心素养关系着学生的未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不负时代赋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高华成.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浅析——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7(84).
[2]万智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之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3).
[3]马雅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职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