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摘要: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开设紧扣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立足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可以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在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中开展高等数学分级教学,可以避免传统教学的“一刀切”刻板模式,更好的发挥“教”与“学”的协同作用,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在分级标准和成绩考核办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有继续探索的意义。
关键词:职教本科 高等数学 人才培养 分级教学
数学是为其他各个学科提供计算工具、思维方式的重要学科,是其他学科和领域实现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基础[1]。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是现代教育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分级教学旨在改变传统教学设计,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是上海市首所职业技术本科院校,学校紧扣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结合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教学实际,立足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以突出高等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目标,率先探索高等数学在职教本科中的分级教学。旨在优化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突出高等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将专业实践案例融入高等数学之中,进而改进高等数学的考核方法,让高数教学真正契合职业人才培养实际。
一、分级教学的定义
分级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适应学生个性化需要为出发点,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等级,配以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实行分层次教学,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3]。
二、分级教学的优势
职教本科生源相较于普通本科更为复杂,既包括春季、秋季高考录取的学生,还包括中本贯通、专升本、中高贯通再升学的学生。其中,前置学历为中专和职业高中的学生,未接受过普通高中数学的教育,对于三角函数和斜率等基本数学知识也很陌生。而高中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较为扎实,通过实际教学情况可以发现,理工科类的学生数学基础优于管理类学生,管理类学生优于医学类学生。
通过在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中开展高等数学分级教学,可更好的遵循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避免了传统高等数学教学的“一刀切”刻板模式,让高数教学真正契合职业人才培养实际,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探索意义。
三、分级教学的实施
高等数学课程是非数学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我校高等数学课程实施合班上课,共设14个教学班,是学校量大面广的课程之一。同时,根据面向专业和基础不同,数学课程分为A、B、C三类。通过分级,高等数学的难度、广度可以有所区分,通过因材施教,也能满足不同基础层次的职教本科学生,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分级教学的教材是统一的,均选取同济大学数学系编的《高等数学》第七版,该版本从整体上说与第六版没有大的变化,内容深广度符合“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适合高等院校工科类各专业学生使用。然而,不同级别的知识点广度和深度有所区分和侧重。
四、分级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开展高等数学分级教学有诸多优势,可以更好的发挥“教”与“学”的协同作用,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在分级标准、动态管理和成绩考核办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分级标准的制定应基于学生学缘结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学生考研意向、阶段成绩考核情况等多角度综合考量,并实施动态监控和动态管理,在分级管理过程中施行“淘汰轮转制”,给成绩进步较大的学生向高层级跃迁的机会,这也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业主动性。在成绩考核时,应考虑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应细化到出勤、日常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专业实践等方面,试卷难易程度和题目数量根据教学班的层级而有所区分。低层级和中层级的题目应侧重课后习题和例题等基础知识点的掌握,高层级可在基础题目的基础上设置选做题和拔高附加题,实现因材施教。
与传统行政班划分相比,分级这种教学模式需要统一时间排课、协调安排教室、分级分配教学任务、制定不同的考核標准与期末试题,给授课教师和教务管理带来压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分级不够科学、管理跟不上、教师负担大等问题,需要不断完善,优化分级教学的实践活动。
下一步打算设置《高等数学分级教学效果评价》问卷,针对全部14个教学班开展调研,以期更全面探究职教本科开展分级教学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为同类院校开展分级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娇. 浅谈高等数学微积分思想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J]. 科技世界,2015(14):167-167.
[2]赵军.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下的大学外语分级教学: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2(5):120-123.
[3]邓有林,夏春梅.大学计算机分级教学管理系统研究与分析:以保山学院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2016,35(5):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