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劭
摘要:在高校音乐专业中,钢琴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将具体研究高校钢琴分级教学的评价机制。首先笔者将提出高校钢琴教学评价机制的现状,其后进一步介绍实施该体系的内容、目的及意义,随后根据高校钢琴分级教学评价机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立导读音乐会、改变传统评价模式以及完善评价标准三种具体措施。望本文提出内容能够帮助音乐专业教师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校钢琴分级教学评价机制,进而提升学生钢琴能力。
关键词:高校钢琴 分级教学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49-02
根据当前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时代特征来看,不但钢琴专业应该学习钢琴,舞蹈、声乐与作曲等专业都应该掌握必要的基础钢琴知识。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可以为未来工作以及就业带来较大帮助。在二十一世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到大多数教师与学生中。高校音教专业内的钢琴教学也产生了极大变化,形成了许多新型管理模式。但目前还有部分高校的钢琴分级评价机制还与过去相同,仅仅只强调学生最后结果,传统钢琴评价机制与新教学管理模式间的矛盾,导致钢琴教学最后得到的成果不能有效评估,进而阻碍了钢琴学习者后续的发展计划。
一、高校钢琴教学评价机制研究现状
教学评价的根本含义就是对教学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测量、分析与评估。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有教师、学生、时间、场地、设备、方法、内容以及目的。在高校教学模式正式完成改革后,大量学生都意识到传统高校钢琴教学模式根本不能达到目前钢琴学习的发展需要。本文针对评价体系展开详细分析,同时结合部分教育学理论,将得到下述两种评价机制理论:第一,发展性评价机制。该机制主要将推动评价对象不断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同时更加强调整个过程以及主体教学评价。部分学者提出发展性评价机制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经常评价与定期评价的融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等;第二,形成性评价机制。在整个实际教学环境内,该评价机制更加强调完善与协调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运用最正确的方式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形成性评价机制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自身当前学习情况,进而实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
上述两种评价机制虽然使用了大量新型思想,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存在部分问题。第一,当前提出的评价机制普遍都是由通识教育进一步发展得到的,但钢琴属于艺术范围内。众所周知,艺术教学不能简单与普通教学对等,因此通识教育环境中形成的评价机制只有小部分能直接使用在钢琴教学内。第二,就我国教育类论文而言,大多数都提到了上述两种评价机制,但论文内更加强调理论,没有具体到实际教学中展开论述。因此两种评价机制在使用中缺少有力的实例支持。第三,不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发展性评价,几乎都很难真正做到客观评价。简单举例来说,发展性评价内就包括自评、他评与互评,而自评很难保证对应的客观与公正。第四,发展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实际操作性较差。就钢琴教师而言,发展性评价的繁琐工作很难真正落实到位。
二、高校钢琴分级教学评价体系
1.分级教学评价体系
在整个考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钢琴曲目“全”与“广”的两种特性,还必须表现出音乐教育专业所独具的“师范性”,尤其是其中的键盘和声评价内容。高校钢琴教学分级教学评价体系也必须强调多样性。学校在开展固定考试的同时,也可以设立抽考以及音乐作品导读会等活动。在该评价体系内,最为重要的内容必然是教学内容、要求以及目标。教师应该设计完成一个细化、科学、客观以及开放的评价标准以及教学理念。若评价体系真正投入到高校钢琴建设过程内,相关教师还应该保障评价形式与内容能够按照固定规律展开周期性改变,加强学生学习的多样性。
2.分级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目的
建立分级教学评价体系最根本的目的即为运用评价方式监督学生展开学习,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体系要想真正实现,第一步必须转变当前使用的教学模式,平衡“评”“学”“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处于同等地位,进而提升高校学生钢琴学习效果。通过评价的方式督促学生学习,能够有效改善“评”“学”“教”三者的发展方向,进而使评价成为教授与学习之间沟通的桥梁。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快速反映出当时学生具体状况并及时反映到钢琴教师处。高校钢琴分级考评还应该保证内容达到“全”与“广”两项特征,推动学生更好的吸收钢琴知识,并进一步完成钢琴考核。建立得到的体系应该让“评”“学”“教”两两之间达到动态互动目的,进而组成一个创新的教学模式。
3.建立高校钢琴分级教学评价体系的依据与重要性
在建立高校钢琴分级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指导纲要》内针对课程评价提出的具体要求展开设计。通过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两种体系,完成书面评语以及现场点评等各项活动。而评价需要的具体标准,则可以直接借鉴欧美国家音乐教育专业使用的内容,其中主要包括美国音乐教育专业评价标准。
高校钢琴分级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大量普通高校进一步完善钢琴教学,全方位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同时该评价体系也可以帮助音乐教育中的钢琴教学真正做到“师范”,从过去的“精英化”逐渐迈向“大众化”。
三、高校钢琴分级教学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及主要内容
1.实际评价形式
就评价形式而言,当前主要包含了形成阶段评价与阶段性评价,从最初单一化的考核方式进行发展,渐渐发展为当前独奏、面试、笔试三种综合性评价形式,同时学期末的考核方式及次数从传统形式中的固定化考试转变为实时性评价措施,而所谓的实时性评价方式主要就是以月或周的方式进行针对性考评行为,或是基于音乐导读会的方式进行评价,而该部分评价方式需要研究一下其实施过程中所具备的规律性;此外,其考试形式还包括定期抽考与老师推荐。
2.主要现状问题——评价标准细化与量化方面的缺陷
首先是人的因素方面的影响,由于不同评审老师所接受的音乐训练程度与自身音乐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导致在曲目理解方面存在非常大的不同,因此最终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个人主观因素,其评价标准不够量化与细化;譬如同一首曲目,由于两个人的弹奏速度不同,而各自会出现一定数量的错音,而错音的点又不同,那么在评分时就会出现歧义,无法明确最终的评价标准。
基于钢琴教学分级分层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实现评价标准的细化行为,可以直接将某一固定曲目的演奏评分设定为表格,基于演奏能力、技巧掌握情况、乐感、完整性、难度系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而视奏与即兴伴奏课作为能力评判,明确该学生的评定分数段,实现基本功考察行为时要确保其标准化及具体化,当前水平能够完成整齐化、完整化、速度化时,其达到了标准程度。
四、高校钢琴分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1.高校钢琴分级教学评价方式——“导读音乐会”
从直观方面来看,“导读音乐会”与当前钢琴评价形式根本不具备关联性,前者属于展演式活动,或是一种专业的音乐介绍,而后者属于特定的教研活动。不过从先期调研的视角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两种差异性的音乐活动中存在的相同点;其在具体音乐作品演奏评价标准中所展现的认知存在相似性,也就是针对某一曲目作品,其演奏过程中的技术应用,及该曲目的音乐理解能力所展现出的衡量标准相同。
2.完善传统钢琴教学评价模式
实现开放式钢琴教学评价行为:由于是导读音乐会的形式,因此一定存在音乐听众,而这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封闭式的评价模式,也就是教师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房间,学生单独、逐个地进行演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开发形式下的钢琴评价模式会直接导致学生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此外,需要学生将考试当作一次表演进行,由于导读音乐会自身的活动特性决定,这种考核方式与传统考核方面非常不一样,需要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单独的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增加部分具备表演意义的肢体动作或类似行为。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应该将音乐技能的考察逐渐转换为音乐思维的考察。就一个钢琴作品而言,各个学生演奏时会对各个分句有着不同的见解。男生在许多情况下爆发力都明显高于女生,因此女生在演奏强弱对比明显的乐章时,不能从强奏处着手直接与男生比拼力量大小,而是以弱奏处为切入点,更好的表现自己。换句话说,女生可以将弱奏处演奏得更弱,进而也能得到与强奏形成鲜明对比的目的。由此也能够说明,音乐思维方式上的区别将使音乐处理更加多元化。
3.音乐导读会的优势
相较于其他音乐会来说,音乐导读会能为评价带来更多客观、公平与全面的标准,同时展现出较强的表现性、适应性以及开放性。本文将以《牧童短笛》钢琴曲作为具体例子展开研究。该曲中的一、二小节都是根据“复合调性”写作得到,其也可以直接称之为“复合层”,要求演奏者双手必须分别在两个不同的调式上展开演奏,具体谱例如下所示:
在音乐导读会的评分环节,应该提示评委具体的评分点,即学生能否根据复调音乐演奏手法完成对曲谱的演奏。采用导读讲解方式可以将整首曲子中的各评分点依次列出,帮助评委实施评分工作。但该评分方式也存在一定缺陷,即为覆盖面相对较小,只有部分优秀的学生才能采用该形式检验钢琴学习成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已经建立得到一个较为完善的高校钢琴分级教学评价机制,其最为根本的目标是帮助学习钢琴的学生能够更加具备更加公平、具体且明确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内容。当前该评价体系还是较为细致与繁琐,因此真正在实际环境中使用还需要较多时间。但就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高校钢琴分级教学评价机制的制定对整个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雪莲.高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与评价机制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5,(12):173+172.
[2]吕岩.浅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分级教学模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7):323.
[3]陶远.试析西安音乐学院钢琴分级教学体系的架构与内容——兼及其在分级教学标准化建设方面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4,(06):139-140.
[4]卢婷婷.高职高专音乐专业钢琴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