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欢
摘要:学校是师生发展的生命场,以班级为基层组织的是我国大多数学校的构成形式。团结友善的班级氛围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为班主任开展工作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如何建设班集体成为学校和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组织行为学为视角,结合初中生的个体行为发展特征以及自身班主任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初中班集体建设思路。
关键词: 班集体;组织行为学;群体;个体
班集体是将学生按文化程度和人数进行分班,以班为单位开展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班级凝聚力的大小、综合成绩的优劣、学生未来发展趋势的好坏、与班集体的健康与否直接相关。因此在完成日常管理工作之余,班主任还要艺术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优的成长空间。
一、组织行为学的内涵解读及其对班集体建设的启示
组织行为学从公共组织、集体、团队的角度出发,将其中的个体和群体作为集成要素,通过探究两者关系,找到能够最大发挥两者优势或者效能的方式,最终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基于此,可将学校视为一个大的群体和团队,校内又分为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等若干小的团队和群体,其中老师和学生均为独立的个体。在班集体组织中,班主任是团队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学生个体之间是相互帮助、平等友爱的关系。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怎样的教育,都不如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集体给他的教育更多”。积极性的整体力量,就能产生群体效应,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共同语言,产生共鸣,形成集体行为的共性:心理相容、行为从众、相似相辅。
二、“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初中班集体建设面临的挑战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机能和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身体机能是遵循人类生长规律,自然而然的发生在他们身上。然后心理方面的发展却需要营造合适的发展环境或者促成要素。两者发展不协调,就会衍生出一系列的“青春期问题”。“00”后的中学生,受社会、经济、文化、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心理、思想、情感与“70”后、“80”后和“90”后有很大的代际差别。“00”后的整体有很多优点,接受能力强,勇于追求新鲜事物,善于创新等,整体来说是好的。然而他们的缺点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导致班集体组织的管理难度加大,班级活动不易开展,对班集体建设产生消极影响,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价值观多元,缺乏认同感
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成人讲授、观察学习等方式,在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将社会的价值观念逐步内化而形成的观念系统。随着信息时代的更迭,一部分初中生由于受网络“B站”、西方影视、动漫等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加之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了解不多,造成部分学生崇尚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较弱,思想认识混乱,人生目标不清晰。例如作为当代初中生喜爱的亚文化,二次元文化在青少年中盛行,二次元文化是相对于实体的物理空间文化,它依托于人、机器和信息构成虚拟的网络文化空间。喜欢二次元的群体可以通过这个虚拟的空间发泄情绪、表现自我,体验“假想”和“虚构”所带来的满足感。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消解了主流声音的传播,对强调核心、秩序、权威、集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冲击。
2.以自我为中心,反抗性加强
作为小学和高中阶段的过渡时期,初中阶段的学生逐渐从幼稚向成熟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赏,对于家长和教师的管理具有明显的逆反心理。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和社会经验,难免在自我评价方面造成偏差,在行为能力把控上造成偏颇,具有显著的不平衡性。他们考虑问题常常只想到自己,关注自己过于关注自己的同伴,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十足,不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表现为爱张扬、容易激动、乱发脾气。
3.注重个人形象,易现自卑感
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发育比较迅速,身高、相貌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因此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颜值,注重自己的穿着和打扮。有时会因为相貌上小小的缺陷或者学业上一点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情绪,就会妄自菲薄,低人一等。如果家长和老师没有给予合理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变得孤僻,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4.抗压能力差,易生困惑感
初中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然而他们容易表现出三分钟热度,很难持之以恒。在学习方面,一旦遇到困难或者一些特殊的情况,畏难情绪比较明显,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极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组织行为学”视域下初中班集体建设实践的途径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大氛围,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从班集体建设入手,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一个功能健全的班集体,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作为基层教育管理者的班主任,更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要在做好班级管理的同时心系学生、以生为本、以爱感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班级秩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坚持学生个体中心立场,建构班级组织制度框架
班规是保障班集体正常运行的关键,班级制度是班级管理的先决条件。良好的班级制度能够明确目标,使学生凝心聚力。同时在规范约束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居于核心地位并起决定作用。但制度的制定总归是冰冷的,需提升班集体建设活力,提升学生对班级班规的认可度。以前班主任只能自行制订班规,然后象征性地征求学生意见,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的主觀意愿。想要改变这种现象,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民主选举来确定班委人选,再由班委征求学生意见后进行整合,全体学生自主制订班级管理制度,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管理过程,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1制定班集体基本框架,建立并维持班级的正常秩序
一方面设立学习框架、纪律框架、卫生框架、晚修框架及早读框架等板块,另一方面制定班级量化考核加分细则。班主任要对学生制订统一要求,包括遵守作息时间、合理进行课外活动、公共场所的行为谈吐等。通过行为统一达到思想统一,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等都能够有序进行。
1.2确立班级的目标,鼓励学生努力奋斗
依据组织学原理,凡集体都有共同明确的目的,组织目标信念是组织行为的内驱力,是组织的品格和群体“信仰”。一个班级集体主义一旦形成并不断发展,就有助于产生一种强大动力,推进班级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例如在班级目标设置中可细化为周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和初中阶段目标(也是最终目标)。这样就形成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的目标系统,学生一步一步奋斗,直到实现最终目标。集体目标中包容和凝聚个体目标的精华,使之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归宿,从而运转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双向反馈机制,使两者达到最佳的整合理想和学习目标、奋斗目标的明确性,使广大学生得以借助集体力量实现个人价值,班级也能在全体学生共同努力下蓬勃、健康地发展,树立全班“一盘棋”的思想,通过班级思想作风、规章制度、文化环境等全方位建设,使全班学生的思想意识及行动统一到实现目标的轨道上来。
1.3选拔积极且有能力的学生个体,组建班集体管理队伍
班级机构要选拔认真负责且有能力的积极成员组成,要能对班集体学习、活动负责。班主任应细心观察了解学生,在2至3周内对学生的兴趣、能力、品质、特殊才能、学习状况等做一个细致的了解。然后把在学生中威望高的、受到学生拥护的、能胜任班级工作的积极分子培养成班集体负责人。班级正常运作之后,班主任要最大限度地放手,充分发挥机构成员的主动性,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工作。
2.强化班集体组织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体与班级群体共发展
班级精神文化,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集体向心力需要学生个性化力量的注入,以实现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以激励学生良性发展。班级精神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力量,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教育、凝聚、制约、激励和同化的作用。因此,笔者尝试丰富各项精神文化活动内容,活动育人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
2.1强化主题班会,开展活动育人
例如笔者利用班会课主阵地,积极开展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等一些列主题班会课。让学生认识初中阶段极易受到不良影响,如吸烟、喝酒等行为。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一事一评”,每周指定学生进行班级事务整理,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进行点评和公开。除此之外,利用假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读一本好书,巧用学科的特点,开展“班级诗词朗诵大会”“班级 朗读者”、“最强大脑计算比拼”、筹划“英语故事剧”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精神生活。
2.2树立正确的舆论,培养优良的班风
班主任要细心培育,通过各种途径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健康的班级舆论,激发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班级舆论是班风的导向,它能在短期内左右班风的好坏。班主任要深入班级进行教导,从而推动班风建设。另外还要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优化班风建设。通过集体活动,建立集体舆论,再通过宣传强化扩大集体舆论,并约束集体行为。集体舆论可以通过展板、海报、广播、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例如在班级开辟宣传栏将学生的好人好事、优秀学生的基本资料、座右铭、照片公示来树立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教化感召周围同学,并让这些同学自主进行学习、模仿和提高。从被表扬的同学角度看,积极的行为得到了肯定,增强了自信;从未被表扬的同学角度看,形成积极发现别人长处的习惯,知道可以从多种角度使自己也变得出色,产生自我激励的作用。
3.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建设温馨班集体组织
班集体是学生的家。无论是班干部还是普通学生,无论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亦或是班级的后进生,都是班集体中的成员,都是班集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每一位同学的主动性,才能增强彼此的班级凝聚力,做到“人人参与和谐构建,人人践行良好学风”。优秀的班集体都反应出的班主任工作的细心与用心,班主任教师在建设班集体过程中,要主动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个性所需、成长所需,挖掘学生闪光点,为师生互鉴互赏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营造互鉴互赏的学习生活环境。即搭建一个思考环境,让师生相互挖掘对方亮点,比如教师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融入学生评级体系,全方位评价学生好的行为、好的思想,并将其体现在学生的作业评级中。在师生相互挖掘对方亮点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种温馨、正向的学习环境。其次,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关注并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在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学生思想端正,积极进取,也有学生是行为懒散,学习被动。对待不一样的学生,班主任需要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最后,积极引导生生协作,发挥“1+1>2”的积极效果。
四、结语
班级全体成员是班集体建设的对象,也是班集体建设的主人。班集体的各项教育管理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个班级成员能动的自主行为上。初中班集体建设不仅要讲究方式方法,更要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人与人的互动、触及心灵的沟通。教学相长、彼此相容、和谐轻松是班集体成员之间关系的最佳特征。
参考文献:
[1]肖本红.组织行为学视域下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J].内蒙古电大学刊,2020(3):75-77,88. DOI:10.16162/j.1672-3473.2020.03.018.
[2]旷浩源,雷东阳.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的高校班级集体主义培养和学风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4):115-117.DOI:10.3969/j 1003-2614.2012.04.034.
[3]二次元文化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挑战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86-87,90.DOI:10.19865/j.2020.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