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2021-10-19 17:20王桂芝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体验生活化

王桂芝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课堂氛围生活化、问题情境生活化、探究活动生活化、教学语言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课后延伸生活化。引入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现象。

【关键词】生活化  小学数学  生活情境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5-0120-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数学学科教学和学习必然也是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并且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各个方面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进一步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数学教学来引入,只有将生活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才能逐步实现构建数学课堂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素材,需要教师到生活中去找寻,搜寻那些学生熟悉的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在课堂中引用,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探索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作用和魅力。

一、课堂氛围生活化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权威的代表,庄严不可侵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许多学生存在畏惧感。没有绝对的把握,学生是不敢轻易主动发言的,生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更别提畅所欲言了,数学教师一般都表情严肃。过于紧张的课堂氛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无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所以教师要转变角色。首先,要树立生活化的角色观。在教学的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科学的认识,教师应该是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让学生在平等、宽松、自由的生活化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保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日常生活中自然、轻松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无论教师的教学设计多么精妙,课前准备多么充足,在课堂上,也需要通过教师的言语、眼神、表情等充满表现力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获得效果。每个老师都有优点,教师们相互学习,把别人的优点消化吸收到自己的教学中,从而提高自己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善于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一句激励的话语,举手投足之间都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温馨。班级中有的学生比较内向,有的学生则比较活泼,对太过调皮好动的学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把握分寸,既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

二、问题情境生活化

因为生活才产生了数学,因为解决数学问题,才有了数学学习,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又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感受到数学的信息。数学像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神秘的美,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征”时,关注一下那些耸入云端的塔吊,留意一下那些壮观、雄伟的桥梁,你一定会感受到图形的美秒和神奇。在学习“图形的对称性”时,我们一定能联想到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事物,从而感受并且体验到生活中对称美。站在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才能发现数学的美妙与精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要在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渗透生活化教学。现实生活是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来源,但是被编入教材以后,那些生动鲜活的生活素材就变成了抽象的概念和呆板的图画。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再把教材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现实,这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把生活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再现“生活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在课堂上有些问题虽然不能如实地再现,可是早已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历过,这时,就可以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再次获得生活的体验。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教学中,校园及周围的几栋地标性建筑被我拍下来,做成PPT。创设情景时,我把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么多的数学知识,竟然蕴藏在这些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中。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发现数学、探索数学并且应用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有求知欲。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创设生活情境,才能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比如在“商不变的性质”的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三位小朋友都买了笔记本,小红说:“我买得真便宜,5本20元”;小花说:“你买的没有我买的便宜,6本24元”;小刚说:“我买的比你们俩的都便宜,我买的笔记本是8本32元。”三个小朋友都认为别人买得贵,自己买得便宜。在展示情境图后,我引导学生讨论“谁买得最便宜呢”?学生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有很多学生回答错误。这时就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个问题呀,学习了这节课,你就能迅速解决!这样立刻调动起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探究活动生活化

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来源,教师要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及所处环境的生活经验,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数学知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探索活动生活化的最有效的途径绝对是游戏。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决定了游戏是最适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教育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手、眼、口、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能吸引学生积极、愉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重叠”问题,是一年级数学最大的难点,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一起做大雁排队的游戏活动,在互动的活动体验中,让他们先感悟什么是“重叠”,然后让学生用手势做几个重叠的动作,从而深刻地体会“重叠”的内涵,重叠的部分,要合二为一;随后我设计好一串问题:什么情况下要加1?什么情况下要减1?什么情况下既不加1也不减1?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探索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最后探索出用画图来解决重叠问题的好办法,整个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看图写出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难点,写加法算式对学生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写减法算式难度很大,很多学生都会写成:左边的数量减去右边的数量,或者右边的数量减去左边的数量。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我通过让他们做生活化的小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其中的道理,左手伸出5根手指,右手伸出3根手指,放在一起,一共有几个手指?3+5=8,5+3=8,把左手的3根手指拿走,还剩几根?怎么列式计算?8-3=5,同样还是那8根手指, 把右手的5根手指拿走,还剩几根?怎么列式计算?8-5=3。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是从总数的8根手指中拿走的3根,所以是8-3=5,同样也是从总数的8根手指中拿走的5根,所以是8-5=3。还可以让几名学生演示,一共9个同学,走了5个同学,还剩下几个?从总数减去5,9-5=4,同样还是那9个同学,走了4个同学,还剩下几个?从总数9里面减去4,9-4=5。这两个生活化的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总数中减去其中的一部分就等于剩下的另一部分的过程,这样轻松化解了难点。

丰富的数学知识,都蕴藏在我们身边的各种事物中。例如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的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等等,都可以是我们数学课堂上学习探索的问题。如学习“面积的计算”时,和学生一起探索如何设计窗帘,先测量出窗户的宽和长,再计算出窗户的面积,最后提出问题:“实际生活中做窗帘需要用多少布?”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到窗帘需要做得比窗户的长和宽的长度都要长一些才行,再引导学生认识到,大面积的窗户要用两幅帘幕,那就要考虑它们中间的重叠部分了。

四、教学语言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这种工具,要让学生去理解数学,愉悦地接受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通俗易懂的数学教学语言,是学生理解数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引导学生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包装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知识,修饰生活化的数学语言,让它变得通俗好记又富有生活趣味。如认识“>”和“<”时,学生容易把这两个符号混淆,我用顺口溜帮助学生来区分:“小于号、大于号,谁大对谁张口笑”。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区分。认识“年、月、日” 时,利用“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天加”等,这些接地气的民间谚语,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记忆。

教学语言的生活化,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时间”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快速地区分分针和时针,我编了一个生活小故事:“分针是个又高又瘦的男孩,时针是个又矮又胖的老奶奶,每天男孩都会和奶奶在圆形的操场上健步走,老奶奶又矮又胖,年纪也大了,走得很慢;男孩个头高,充满了活力,每次总是男孩跑得很快。学生很快就记住分针和时针的特点,识别和区分分针和时针的能力快速提高。生活化的教学语言富有生活的气息,形象生动,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点的联系,充分发挥数学语言生活化的作用,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教学评价生活化

在评价中,利用生活化的评价方式,巧妙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积极的鼓励与指导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如作业写得好、做得对的同学,每次奖一颗小星星,如果对某个学生某次的作业不满意,我可以先提前借给这位学生一颗小星星,并允许他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做好后,这颗星星就奖给他了。对学生而言,这种“提前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甄别功能被淡化了,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突出了教学评价激励性的作用。

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评价还要巧妙地运用生活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表述,突出学生的爱好特长,着力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分析学生发展的缺陷,同时指出学生发展的方向。如“你的书写很认真,如果速度再快一点就更好了!”“你的回答得很完美,如果回答问题的声音再洪亮些就更棒了!”“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加油!”让学生在扬长补短中,既能发展个性,又能全面发展。教师更要巧妙地引导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耐心打动他们,帮助他们解开心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生活化的评价要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教学中,贯穿于平常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

六、课后延伸生活化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是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目标。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后延伸生活化就是把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会大大增强。教师可以利用课间组织一些小活动,如“我是小小售货员”,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比如扮演收银员、服务员等,让学生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的同时,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提高实践能力。

还可以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亲子活动,当然这需要爸爸妈妈的配合与支持。在学习了“图形的面积”以后,开展一个“我是小小设计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重新设计自己的房间,亲手实地测量房间的高度、长度、宽度,通过设计把自己的房间打扮得更漂亮。数学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内容,更是课堂之外的生活实践。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课后延伸学习,他们的数学素养才能有效地提升。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只要我们一线数学教师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一定会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课程标准(2011)》,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8-61.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59-362.

[3]魯海西.浅谈新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教育科学,2016(1):50.

[4]于顺利.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教育科学,2017(9):19.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体验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