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军祥 王楠
【摘要】 在大数据背景下,家校关系是家庭教育主体热度最高的关注点,相关讨论围绕着“家校协同育人”的话题展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有架起家校之间教育的桥梁,才能共同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将通过概念研究、维度研究、现存问题研究、影响因素研究、解决策略研究,对现有的中小学家校合作育人的文献进行回顾,供以后参考与讨论。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家校协同育人
引言:
现代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学校教育是培养孩子成才的教育。家校合作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没有家庭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伟大使命。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很多学校也试图推行这一现代教育发展模式,同时也暴露出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僭越”以及家校责任界线模糊不清等问题,因此避免家庭教育缺位,防止学校教育的僭越,厘清家校协同育人中的责任边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核心概念研究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的概念有不同的研究和分析,总体可以概括为,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是为践行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维度内涵研究
有關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的研究,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维度有其不同的侧重点。笔者通过阅读文献,总结出研究们的研究维度主要有,家校协同的价值,家校协同的原则,家校协同的分工等。
2.1家校协同的价值
家校协同共育是现代化、科学化教育的必然要求,家校协同共育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首先,家校协同有助于推动父母的自我成长,避免不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产生伤害。其次,家校协同是现代学校教育治理体系以及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通过和家庭的协作,丰富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最后,家校协同育人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家庭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家校协作可以有协调教育和家庭的冲突与矛盾,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3]
2.2家校协同的原则
家校协同的原则是合作育人的前提。首先要遵循目标一致原则,学校和家庭应该有一致的教育目标,即要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的发展,让父母,教师和孩子三者共同成长。其次要遵循地位平等原则,在家校协同育人中,家庭和学校应该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二者应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承担者儿童的教育责任。最后要践行尊重儿童的原则,儿童是家校合作进行教育的主体,在家校协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保障儿童应有的权利。[3]
2.3家校协同的分工
家庭和学校各司其职是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基础。家庭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一面,比如学校的教育环境较为单纯,人际交往主要是在师生,生生之间发生的,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责任感等都需要家庭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是“智育”的载体,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成才”。学校教育不应该只侧重学生的智育教育,同时还应该兼顾到学生的美育,体育,德育以及劳动教育
三、存在问题研究
如表2所示,在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问题集中呈现在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僭越”,家校协同意识不到位,家校协同的主体责任模糊不清等方面。综合来看,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在当下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题。
四、影响因素研究
通过上述的文献发现(表3),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一下几方面:
一是学校方面的因素,本应该由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向家长转移,如教师责令家长批改作业,导致家庭教育的“缺位”。
二是家庭方面的因素,家长的意识不到位,家长还停留在协助学校检查作业的“协管”和“代管”状态,但对自己的“同管”责任意识模糊,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充斥着功利主义的色彩。
三是家庭和学校共有的因素,首先学校和家庭在对于“教育”这个理念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从而造成家校协同育人发生偏颇。其次,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不当,学生表现不佳时,教师第一时间向家长反馈学生的错误而不是进行纠正,将实际问题交给家长处理,要求家长加强对学生的管教。最后,学校教育功能的延伸一定程度上覆盖了家庭教育的部分功能,缩小了家庭教育的责任范畴,却放大了学校教育功能的外延。
五、解决策略研究
从表5中可以得知,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策略多从一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要提高家长与学校的差异化合作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家长不同年龄、阶层等方面开展多元化的家校合作活动,以尊重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为前提,避免“一刀切”的家校合作活动。
二是为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搭建平台,如家长学校,组织父母接受系统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提高父母的教育素养,使之成为中小学家校协同共育的有力支点,家庭和学校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没有制度的管理就没有约束,家校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应该涵盖两个大类,家校系统的学习掌握国家的政策制度以及学校完善自身共育制度。
六、相关政策研究
从表5对家校协同育人的部分相关政策的研究中可以明晰的看出,国家对家校协同育人相关政策的制定仍有欠缺和漏洞,从而不能对家校协同育人产生制约,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责任边界时常出现模糊,错乱等现象。如今的政策更多的是强调健全家校协同育人的机制,国家还应颁布修订各项法规及政策文件,来保证中小学家校协同的有效实施。
七、结束语
通过对有关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的文献研究来看,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时代,多数的研究者主要以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的意义,进行家校协同育人时出现的问题,以及促进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措施为切入点,提出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关注点和值得借鉴的实施策略。笔者发现,大部分的文献研究还只滞留在理论阶段,甚至有些措施实施起来有较大的困难及阻碍。
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中小学不少家庭进入“多孩”时代,家长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越发重大,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可能会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双减”政策的实施,有效的缓解了中小学家长的经济负担和教育焦虑,但无形之中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而教师的工作压力过重会影响到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接下来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的研究重点应该从健全管理制度和如何有效保证教师的权利,提高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积极性展开深入研究,积极构建“家校社”三者命运共同体,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 考 文 献
[1]马忠虎. 家校合作[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刘衍玲, 臧原, 张大均. 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 2007(2):400.
[3]朱永新. 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J]. 教育研究, 2017(454):75.
[4]潘小英. 家校合作協同育人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 小学生(中旬刊), 2021(8).
[5]李忠琼, 黄海霞. 厘清家校协同育人中各主体责任边界[J]. 人民教育, (22):27-28.
[6]杨桐. 家校合作现代化的优化路径[J]. 教育观察, 2020, 9(47):75-76.
[7]于丹丹,赵海南. 家校合作中主体与权责的边界问题思考[J]. 教育与管理, 2020:50
[8]任晶惠, 余雅风. 论推进家校协同育人的关键节点[J]. 当代青年研究, 2021(2):20-26.
[9]刘利民.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43-47.
[10]姜英敏. 家长对协同育人的期待和建议[J]. 人民教育, 2021(8):23-25.
[11]周瑞. 家校协同的阻碍及其突破[J]. 教学与管理, 2021:10-12.
[12]柴江. 家校合作的本质属性、困境根源与破解思路[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2-72.
[13]李婧玮, 田友谊. 家庭教育育人功能的异化与回归[J]. 教育文化论坛, 2021(3):112-116.
[14]赵红霞. 家校合作新模式的构建[J]. 教育与管理, 2020:4-5.